书城心理现代应酬心理学
26155700000022

第22章 应酬心理障碍(3)

“哈哈型”交往这种心理的人,凡事不讲原则,专搞中庸。他们可以谈天说地,但决不说对错。人家赞成的事,他不表态,有人反对他也不表态。心里明知事情的是与非,但就是不表态,一副老好人的形象,谁也不得罪,但这种人谁也不会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逢事便“哈哈”一笑了之。对一些不良现象,绝不会有反应,既为明哲保身,亦为日后留路。与这种人交往,生活风度平浪静时他是你的朋友,你有个困难或是纠葛,他便马上中立,以不得罪另一方。

应酬的世故心理往往使人认为你不可信、不可靠、不可近。的确,从来不与人说心里话,有事有人、无事无人、投人所好、八面玲珑的人怎能在心理上给别人以安全感、共鸣感和愉悦感呢!何谈强化交往的愿望。

人的品格是认知,情感、行为交互作用的综合物。世故的品格也是这样形成的。人的认识,情感,行为往往是一致的。比如,你认为爱护公物是正确的,看到了别人破坏公物的行为就会产生否定情感,从而产生制止破坏公物的行为。然而,人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时会发生矛盾。公物应该爱护,可是某种花太惹人喜爱,情感上的吸引有悖于自己的认识,从而将公物据为已有。这样多个事件会使人们形成世故的心理。

形在世故心理常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自幼接受的世故教育。如家庭信奉“各扫门前雪”的处世原则,子女大多也自私。世故。二是对世故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相反的评价,从而形成世故的心理,本来学心雷锋做好事是正确的。但却遭他人嘲笑,因而使他们也不愿学雷锋,形成世故心理。三是世故的心理和行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否定的评价,而强化了这种不良品质。有的人善于投入所好,只有言行而没有实际行动,他却左右逢源,各方面的好处都捞到了,他觉得为人世故对已有利,于是这种世故品质不自觉中得到强化。

世故心理是应酬的重大障碍,认识到他的危害,青少年朋友在应酬中就要摒弃它,培养自己真诚、坦率、豁达的交际心理。

应酬中的自大心理

傲慢是骄傲与自大和两种情绪的结合体,是交际的一大某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傲慢是内心自惭而以道貌岸然来加以掩饰的,一种不良的品行;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傲慢势必会造哪人际应酬的不和谐。

日常生活中需要表现自我,但这种表现需要有一定限度。有时也需要有点谦逊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认识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只有进行社会对比才能实现。一个女孩子要估价自己的是否长得美丽,只有与其他女孩子比较才能知道,一个运动员是否跑得最快,要与别人比较才能知道,所以人们只有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才能认识到自己。人人在这种需要和自尊心的驱使下,不停地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准确地了解自己,确定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并由此产生或喜或忧的情绪体验。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他比你强,那么他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你比他强,那么他就会觉得还未成功,尤其当你与他进行同一种活动的角逐而对方遭到失败时,他就会感到一种难堪与孤寂,在你面前他觉得自己的愚拙、落魄全部暴露无遗。而这时你却只顾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全然没有一点谦虚的表示,会让他更加感受到一种严重的挫折感和难以忍受的平庸感。由此在潜意中,你成了他的对手、他的敌人,这时他怎么能有心情祝贺你呢?所以日常交往中需要有谦谦君子的姿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也就是说,不可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

英格丽·褒曼在荣获两届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精湛的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其时,却一再称赞与她竞争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订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者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十分由哀地恳请:“原谅我,弗沦订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或是倾述自己成功的艰辛与努力,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尤其是那一句恳求式的原琼之辞,又是如何等真诚的安慰了对方,极力维护了对手落选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今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合作与竞争的伙伴,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如此做法怎么会失去朋友、失去温情呢?

在与一个不如自己的朋友一起从事某基活动时,不要处处以自我以中心,而过分冷落了你的伙伴。

相反有些青少年朋友,在一些场合不注重这些细节,而是唯我独尊、当仁不让,弄得别人很尴尬。

谦虚是交际中友情的润滑剂。适当的运用会使生活更加美丽舒适。当你取得成功的时候,适当的谦虚会使你的朋友更加肯定你的成绩,当别人在某种场合与人应酬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应酬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差别,都一视同仁。

要进行自我检查,消除易被他人成为攻击对象的隐患。一般来说,当你得升到某一重要位置时,当你一夜之间成为名流时,当你触犯了某些人的根本利益时,你心理就应做好被攻击的准备,沉着应付它,格外谨慎,搞好人际关系。从外部出发,分析流言的制造者。面对流言时,首先分析制造流言的人是哪种人,一种是无意制造流言,由于不了解真相或是出于记忆不清之误。一种是故意制造流言,他们或是出于妒嫉或是出于报复,或是出于压制,想通过制造流言蜚语业达到其中伤人、打击人、甚至置人于死地的卑劣目的。

对于第一种人,关键是让对方了解事情真相,如有物证,则可以示物证;如果是谈话,则说明来龙去脉。这些工作最好是委托你最信任的人去做为好。如果对方了解了真相,就会产生后悔或对不起的心理。

对于第二种制造流言蜚语的人,可以通过法律行动来中止流言。

我国刑法第145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包括用‘大字报’,‘小字报’公然侮辱他人或者制造事实而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因此,对于那些性质恶劣并给自己造成严重后果的诽谤者,可以诉诸法院,用法律手段解决。

流言蜚语,会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不安,在人们交往的旅程中,奏响了一曲曲忧怨的歌,让我们都从自身做起,为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善以待人,宽以恕人,千万不要做讨人厌的、卑鄙的长舌人。

在人际应酬中,待人切忌“势利眼”。古人说:“不谄上而慢下,不压故而敬新”。此话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有权势、有钱财的人。韩愈说:“在敌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并时时加以维护。

应酬中的偏狭心理

每个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每天都与各种各样的人应酬,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或人际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自身的思想、理论、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不高而产生一些心理偏见,影响人际关系正常和谐地发展。

流言蜚语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存在,许多人深受其害。如果说流言蜚语是一条毒蛇,那么它可谓是既能爬又能飞、长了翅膀的蛇。流言蜚语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好比刺客,因为后者伤害人的肉体,前者则伤害的是人的名誉和安宁。

流言蜚语就是毫无根据的言语,多指恶意散布的一些谣言。谣言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在社交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当心流言蜚语这条毒蛇,不要被流言蜚语的毒蛇缠住我们的手脚和心灵,误解了朋友,致使友情破裂,人们之间多了多少不该发生的故事啊!做为个人来讲,更不能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鲁迅有这样一句话:“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是以谣言被杀的,”谣言既害人又害已。

众所周知的福特公司,曾有一段沉浮的历史。福特公司一向信用很好,忽然有谣言说:“这家公司已无法放款了,常开空头支票,一个月内倒闭”,这些毫无根据的舆论很厉害,使该公司股票暴跌,濒临毁灭的边缘。

流言蜚语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损伤,但是,对于它,又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总是有光明,也有黑暗的。对于流言蜚语,每个人都应该有深刻的思考,勇于战胜它。

面对可恶的流言蜚语,千万要冷静处之。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重要的还是从自身做起。

与人交往不可先入为主,克服“首因效应”的心理偏见。

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又称初次印象或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对某个各方面的评价,都将依赖于对他的最初印象,可以说,第一印象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和人际交往起着主导性作用。第一印象是从短暂的接触中,通过对方的体态、举止、方谈、议表等获得的认识,甚至是听别人说的。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有时也是不正确的。然而这第一印象鲜明而牢固,影响并制约着我们对某人新的印象。第一印象虽然是我们认识人、了解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防止产生这种心理偏见。

要善于克制自己,不要到处向别人表示自己是“清白无辜的”。当我们听到流言蜚语时,就会打破原来的心理平衡,内心极不平静,这时要尽量避免马上采取行动,冷静地面对,不经慌了阵脚,如果显示出你受其伤害,你便是赋给它真实的外貌,最好的方法是鄙弃它、驳斥它,这样它就会比你跑得更快。

不要向别人解释你的清白,有的事情越解释越不明白。面对这些,你可以找几个最信任的朋友谈心,说明真相,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朋友都不相信的话,那么你就从自身做起,自己要有坚固的定力,“事实胜于雄辩,坚持实事求谣言不攻自破,”时刻用这句话鼓励自己,正如冯梦龙所说:“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要有坦然的心境,要学会容忍,用精神用胜人。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流言蜚语,要采取容忍的态度,用坦然的心境对待它,不理不睬,古人说:“今日能容天下之谤者,他日乃能受天下之誉”。

1942年冬天,老舍的夫人带孩子由北平辗转来到重庆,与老舍团聚。这时重庆有了谣言,说老舍的夫人从北京带来两大箱、几百幅齐白石的画,还说这下子老舍发财了,实现只是两幅画,老舍听到这一谣言,一笑置之,1945年,重庆又到处谣传老舍用“舒舍予”的本名在银行存了150两黄金,甚至还登在报上,连老舍的好友也相信了,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大公报》发表文章说:“不管怎么说,老舍这一次为穷作家吐了一口气,我对此事甚为高兴。”事实不是这样。老舍说:“在重庆名叫舒舍予的人,就有六个之多,怎知舒舍予就是我?”对这次谣言,他还是一笑置之。面对流言蜚语,自己的精神压倒一切,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谣言自会不攻自破,永远到达不了真理的彼岸。

要学会调节由流方蜚语引起的消极情绪。例如,找亲人谈心,或者是用眼泪来疏泄不快情绪;投入一项工作和学习,不让自己闲起来,在劳动中寻找依托和快乐;或者通过音乐、效游、画画、看电影等其它活动来化解或转移不良情绪,获得心理平衡。

近因近效应同样是一种认识上的心理现象,不利于我们全面地、历史地看待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建设性地利用近因效应,有意识地避免因效应的不良影响,给人留下好印象。一生中我们会与许许多多的人交往,而这些交往绝大部分都是断断续续的,有的会长时间的中断或终止,不管持续的时间长或短,任何一段交往都会在自己和对方的生活中留下记忆。美好的记忆对自己对他人都是珍贵的,都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由此可见,与人交往善始善终是何等重要,前一次交往的善终正是下一次交往的善始。

在我们的交往活动中,要善于全面地了解每个人各方面的情况,正确地评价每个人,克服影响人际交往的各种心理偏见,这才是与人交往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