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应酬心理学
26155700000021

第21章 应酬心理障碍(2)

应酬中的猜疑心理

与人交往,人们往往注重的是怎样识别和防范他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殊不知在防范他人之时,最应际的是自己,许多秘密、许多不该说的话,都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说出来了,甚至自己还感觉不到。这里,我们还是从防人开始说起吧!怎样防备最容易接近你的人的伤害,必须记住,朋友并非皆知已,谁都可以自称是你的朋友,向你表白他的真诚与友情,但他是否真的就是你的知已,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人们在应酬中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免不了由于流言蜚语,而产生猜疑心理,以致使友谊破裂,知心朋友变为陌路。引起猜疑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疑是指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猜疑是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现象,但是,其程度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人胸怀坦荡,豁达大度,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猜疑他人的;有的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比较自私,这样的人猜疑心重。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特别是正处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有朝气有生机,有竞争的热情和激情,但由于是刚会展翅的雏燕,阅历和经验还不丰富,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心理的误区不能自拔,其中,猜疑心理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表现。一个正常的人,他可以犯错误,可以有错误的想法,如果是判断前提不足或经验不丰富,思想不成熟而作出错误的结论,一般通过实践证得经纠正,人们是能接受的,好朋友也不会因为这样的错误而成为陌路的。

但是,猜疑心重而导致的恶果,是不可原谅的。猜疑心理过重的人,朋友都不愿意走近他,人们也不会接受他,久而久之,这种人还会陷入一种心理妄想的境地,这就是一种病态。这种人往往把一些无意义的琐事给予一些倾向性的解释,一个偶然的手势,一句无意的话,一种无意的动作都是猜疑的来源。一名叫孙梅的女孩是一所初中的学生,平日里很少说话,与别人也很少接触,性格特别孤僻,她的猜疑心理就特别严重,走在路上觉得别人都在看自己,看见别人说话总像谈论自己,就这样她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屋里,后来,她说上学时看见其他同学的一言一行,老师的讲课都是对她的无情诽谤,她要逃离这个可怕的世界,终于退学了,放弃了高考。这种病态的想法,是与事实不符,自己无法验证的。

猜疑心理,是我们的敌人,它既害人又害已,当我们发现有这些症状时,就应该及早纠正,避免造成不堪设想的恶果。在应酬中,怎样赶走“猜疑”这只蛀虫呢?

实践证明,凡是心理上厌恶的东西,行动上就能与之决裂。你不喜欢的人,不等于他就是坏人,因为你不喜欢他,是因为你还没有发现他的“好”,所以,要学会走近他人,空间距离的走近,心与心才能相融,因此,自己就要和自己斗争,赶走猜疑。

应酬过程中,遇到一些流血蜚语,爱冲动的朋友,就会挫伤无辜。如本来两个人相处的很好,听有人说你朋友偷人家东西了,你可别与她好了,连你也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小偷的。是真是假还是晓得,就勿勿离开她了,这既是不负责的表现,又是对友情不忠的体现。因此,我们做事一定要全面考虑问题,用知识开拓自己的心胸,用经验来坚固自己的理智,不能让猜疑来驾驭你。

无论是经商还是领导一个单位,或者是从事某项事业,都不可能单枪匹马去完成,总是要通过其他人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涉及到用人问题。如果用人适当,他们就会勤奋努力,认真完成你交付的每一项工作,帮助你在自己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就。反之,如果你用人不当,所任用的人心术不正、嫉妒心强或是从为你工作开始就抱有某种个人目的,你如果把重要的工作交给这样的人负责,或者是让他们掌握重要的商业秘密,那么,就随时存在着蒙受损失的危险。一旦他觉得你“亏待”了他,或是认为没有必要再为你服务,或是受了他人的引诱,他随时可能出卖你这个朋友。

是朋友,彼此要信任;讲信任,彼此才是朋友。你的信任,会消灭猜疑之火,甚至,有的时候付出点儿代价,作出些牺牲也是必要的,这样赢得的友情会更加坚固。

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磨擦或误会。也许是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导致做事原则态度不同。这时,误会产生,冲突出现,一定要冷静地对待。如果真认的是自己的错误,就勇敢地找对方,城恳地承认错误,这样你没有什么损失,而是有更大的收获。你获得的是更深的友谊,获得的是雨后出彩虹的那份心境,而你获得更大的是两令人敬慕的伟大的人格。如果真是思想观念不同则引起的误会,那更需要及时的沟通,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谈出各自所想,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误会也会像冰块遇到炽烈的阳光、和煦的春风那样消融。

猜疑心理,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增加一些不合谐的音符,使人与人之间增加了一道防线,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一定会赢得人们的爱戴。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才能铲除猜疑的祸根,建立起亲密的感情,愿青少年朋友携手努力,开创一片蔚蓝的天空吧!

应酬中的孤独心理

人际交往当然需要产生建立和谐关系的欲望,即人们常说的“渴望”;但应该表现在行动上,相互帮助雪持,信任和同情等友好行为,能促成亲密关系;而离群索居以及自我炫耀、怀疑和拒绝等行为,则适得其反。

孤独概念可以追溯到旧约宗教关于原罪和赎罪的教义。孤独现指独自一个人,孤单之意。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人都或深或浅地感受到孤独,心里空荡荡的,似乎走进了一所黑房子,让人有种种焦躁、恐慌的感觉,这时我们说孤独是可怕的。当人被朋友误解时,他弃你而去了,你会感到孤独,特别是处在如梦如诗年龄的少男少女们,甚至听到夏夜昆虫的呢哝声,有人也会感到不堪忍受的孤独,或是听到偏远乡村的阵阵笛声,也会有异样的孤寂袭上心头。

在生活中,在应酬中,孤独在生活中时隐时现的乐曲,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人们存在的方式——孤独式。那么,在应酬中,被朋友误解,与亲人的离别,经受了屈辱、斯骗和流言的诽谤……我们如何去摆脱这份孤独,如何使自己有一份明眼朗的心境,走出孤独的误区呢?

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在人际交往的行动上必然会显得腼腆怯懦、顾虑重重,倾向于期待他人主动与自己接近,向自己表示亲密,引导和帮助自己。这种被动的交往方式,正是造成孤独的主要原因。

孤独感。每个人身上都存有的一种感受,甚至孤独是有人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是属于的世界,他们认为孤独也是一种美丽。尼采毕生意识是在一片无限的海洋上漂泊,永久舍弃了陆地,他认为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也就是最强大的人。我国伟大的田诗人陶渊明一生过着孤独的隐居生活,创作出一首首刽炙人口的诗篇,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是一笔财富。

而对于孤独,有的人则认为它特别可怕。因为他害怕孤独,一种难耐的寂寞,往往这种人是胸无大志,意志薄弱,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他们总是害怕失去朋友,有事没事也希望有人来作伴,依赖性特别强。

我们都知道看问题要辩证地看,那么对待孤独这种人人都有的感受,如何面对它呢?下面这句话比较深刻,送给青少年朋友:“男孩的孤独,创造优秀;女孩的优秀,制造了孤独;男孩愈孤独愈优秀,女孩愈优秀愈孤独。”关于孤独,又是相对的,对于会感受孤独的人来说,他并不是孤独寂莫,虽身为一人,但在自己的空间找到了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其实他们内心并不是孤独,因此有人称之为享受孤独的美丽。

由于自己觉得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跟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这层包围着你的黑暗,你必须首先咬破自尊心理组成的茧。

对于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来说,孤独是他生活的一面镜子,感受孤独就是感受“再生”,强者正是通过孤独发现自我、正视自我、超越自我的。正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4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千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一动不动地燃着了导火线,一声巨响,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满身鲜血,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诺贝尔把自己热爱事业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作为一个孤独者,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有自己喜爱的事业,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获得了伟大的成功。鲁迅曾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愿人人都作生活的强者。

渴望交际的人们,如果你能勇敢地打开闭锁的心扉,你的孤独感就一定会在这种深厚友谊的暖流中融化,一定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珍贵友谊。

有莫名的孤独感时,不妨找一些自己喜爱的活动,如唱一唱歌、听听音乐、画一幅画、踢一踢足球或去找朋友谈一谈心、找伙伴看场电影等等,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这时,你就会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集体吸引力是最有魅力的,在那里你就会忘掉孤独的阴影,你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了。

交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交往也是自身发展的最主要途径,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步,如果个人缺乏交往,其心理水平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大家也许都听过狼孩的故事,以及我国古代帝王儿子被囚禁的故事吧,在生活中,如与朋友发持矛盾,要主动想办法解决,勇于承认错误,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敞开心扉,用坦荡、真城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你获得了世界上最真的友情,你就不会再有孤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孤独的心情是自己创造的,这就需要自己把它或是珍藏(有时也需要)或是赶走。

孤独的人,并非有一颗孤独的心,最重要的是学会感受孤独,让孤独走出心灵,做个意志坚强的“孤独”人。

应酬中的世故心理

世故与虚伪联系密切,表现出圆滑,势权。其实,人们是不喜欢同世故的人交朋友的,这是因为世故的处世哲学犹如层峦迭嶂,使应酬双方的思想、感情、心灵难以沟通。世故的人很难有知心朋友,应酬中的世故心理,通常有以下类型。

“朦胧型交往”信奉******教的妇女一般外出都在披上面纱,因为在公共场合敞露自己的脸是亵渎真主的。应酬中有些人把自己封闭得很严实,从不讲自己的内心话,他们信奉“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哲学。与别人相处,常圆滑应付、心口不一。同学真诚地与他讨论问题,将自己知道的问题全部告诉你,而你却守口如瓶,自己会的也佯装不懂。时间久了,别人了解你处事有些事故,就不太愿意与你交往,逐渐的有世故心理的人就将自己的心与他人的心之间建立起厚厚的屏,严重的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应酬,自己也过多的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失去了内心的真诚。

“反差型”的交往有世故心理的人在应酬中表现的反差度很大。同周围的人相处,对自己有用者,交往之;对自己没用者,冷淡之,交往的热情同与自己有用的程度成正比。对于同一个人,当有求于人时,对他就热情,求完后便又冷眼相待,有大事求人时,不惜讨好巴结,降低人格,所谓“有事有人,无事无人”。这种人在生活中是极令人讨厌的。

“变色型”交往同人交往,处事立身,总得有自己的本色,即立场观点、爱憎、是非。但就有些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其所好,八面玲珑。当两个同学发生矛盾时,你当甲的面大肆指责乙,说乙如何令人讨厌,而当乙的面又愤怒的批评甲,认为甲不是个好东西。这样一时间可能使双方都认为你是他的朋友,因为你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会见风使舵,这是世故心理使你失去了朋友。有些人像墙头上的草,顺风倒,更令人讨厌,人们不会交你这种朋友,因为这种人在关键时候不会维护朋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