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禅
26156300000021

第21章 修持篇(2)

在行事当中遇到困境时,人们常常会有两种选择,退缩或坚守。但有些人却在坚守中过于执著。何为执著,固执或拘泥之意,任何一种执著都会妨碍人的修行。如果能够体悟到变形不变性,固守自身佛性,那才是真正的坚固磐石,不为外物所动。如此必能突破困境,迈向成功。

寻找失落的“自我”

大慧禅师座下弟子众多,道谦和尚已经跟他参禅二十年了,但还是没有修道,心中着急得很。

一次,禅师让他出去办事,大概需要一年时间。但一想到自己参禅还没什么进展,而又要浪费这么长时间,他心里愈发愁闷。于是,他便向朋友宗之和尚诉说了这些苦恼,宗之答应可以陪他一起去,并且愿意在路上帮他参禅。

但是,自从出发后,宗之似乎忘记了原先的承诺。道谦异常失望,宗之就对他说:“不是我不帮你,实在是我帮不了你!这一路上你必须自己做五件事,即吃、喝、拉、撒、睡。”

听完宗之的一席话,道谦顿悟了,从中认识了真正的“自我”。从而也就独自踏上了行程。

参禅的根本是“自悟自证”。静虑的实质是自我审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其实,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和感悟自我,才能找回失落的自我。否则,只会陷入浑噩的窘境无法自拔。

一尊佛

兄弟二人一起学道参禅。师兄谨守戒律,丝毫不犯;师弟却是生活懈怠,喜好喝酒。一日,师弟正在喝酒,师兄刚好从门口经过,师弟便亲热地招呼道:“师兄!进来喝上一杯如何!”

师兄不屑地看了师弟一眼,骂道:“没有出息,已经出家为僧了,还不戒酒!”

师弟听后非常不服,大声地回道:“连酒都不会喝的人,就不像是人。”

师兄听后气愤不已,反唇相讥:“你说我不像人,那像什么?”

“你像一尊佛。”师弟呷了一口酒,悠然答道。

学道是为了领悟和提升自己生命的层次与境界。守戒无非是一种手段罢了,但最终还是为了达到开悟,用戒律来去除心中的执著。由于本身就没有执著,因而戒律也就略显次要了。我们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去除那份执著,从而轻松地去享受生活中的纯真和朴实。

刮金救人

荣西禅师身为白马寺的住持,德高望重,自身对禅学也领悟颇深。

有一次,恰逢干旱之年,寺里生活维持十分艰难。一个衣衫褴褛的家人由于家里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一家老少临近饿死,便向禅师求救。

禅师听完,面露难色,一想到寺里的困境即感为难。突然间,他看到身旁那镀金的佛,眼睛里一下子闪出了光茫。他马上就用刀子把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交给了那位穷人,让他拿着去买食物。

那个穷人十分不安,当即双手合十,说道:“真是罪过啊!”

旁边站着的弟子也说道:“师父竟然将佛祖的衣服——佛祖身上的金子拿去送人,真是对佛祖大大的不敬啊!”

禅师沉默了少许,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佛慈悲,他都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我这样做无非是圆佛的心愿罢了。”

弟子听后,恍然大悟。

信仰,应当体现在用行动来实践教义上,而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但有些人往往是盲目地崇拜权威,本身对权威的思想却是一知半解,自然难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化为己用。

咸淡有味

弘一大师在出家之前是一个艺术家,因而他能够将佛道修行与艺术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一日,著名教育家夏尊先生前来拜访,正好大师在吃饭。而桌上除了一碗米饭之外,只有一道咸菜。夏先生便不忍心地说:“难道你就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大师很快就吃完了,便去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先生又皱了皱眉头,说道:“没有茶叶么?难道大师每日都是喝如此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听完,微笑着回答:“开水虽淡,但淡也淡的味道。”

咸淡有味,非安贫乐道之人难以达到此境界。

我们必须加强自己的身心修养,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只凭感觉而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能够用心去体味事物的真实。

草木成佛

日本的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年。为了导师访道,明心见性,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再次去中国,访遍名山丛林,参活头,习禅定,又是十二年。

二十多年后,他终于证得禅门自我,整装回国,上京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各地学者蜂拥而来参禅求道,大家都争相提出各种难题,要他解答。

一日,有一位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的道文法师慕名而来,非常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体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理解。”

真观禅师爽朗地答道:“天台法体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不知是什么问题?”

道文法师问道:“请问,花草真有可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三十年来,你挂念着花草树木能否成佛,这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自己如何成佛!”

道文法师诧异,然后说道:“我从没如此想过,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禅,需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援其它。既然有心思花上三十年参悟花草成佛的问题,就应该心怀恒心为自己求悟了。殊不知,为自己求悟才是自己真正的方向。

我也有舌头

汝州广慧无琏禅师,泉州人,俗姓陈。在初学道的时候,一直在真觉禅师的座下参禅,白天负责厨房典座的工作,晚上则以诵经作为修行的功课。

一日,真觉禅师问他道:“你看的是什么经?”“《维摩经》。”

真觉禅师进一步问道:“经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呢?”

无琏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深愧自己所知有限,便反问真觉禅师:“维摩在哪里?”

真觉禅师回答道:“我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就是不能告诉你!”

无琏听完觉得十分惭愧,就辞别真觉禅师四处云游行脚,亲近的善知多达五十人以上,但仍是不能开悟。

一日,他去参访河南省首山禅师,并请教道:“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去之时如何?”

首山禅师道:“拾取自家宝藏!”

元琏当下大悟,说道:“我不怀疑天下禅师们的舌头了。”

首山问:“你体会到什么了?请说来看看。”

元琏回答道:“我也有舌头。”

首山禅师很高兴地说:“你已经了悟禅的心实了。”

我们不能妄想通过虚妄的假设来达到禅悟。必须不断加深对真理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对于事理的辨识能力,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无心茶

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创立了“茶道”,因而有茶祖之誉。

有一天,一休禅师问珠光:“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喝茶?”

珠光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一休禅师于是提起了“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有学僧请示赵州师以佛法大意:‘吃茶去!’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

珠光默然不语。

一休禅师心里暗暗称许。过了不久,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茶在手时,一休禅师便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然而珠光依然什么也没说,然后,珠光向一休禅师道了谢,便起座出门。

一休禅师叫道:“珠光!”珠光急忙回头答应着。

一休禅师便问:“茶碗已经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吗?”

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不肯罢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去,怎可说还在喝茶?”

珠光诚恳地回答:“弟子到那边喝茶!”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茶如何?”

珠光沉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不难看出,珠光已经完成了新的茶道。而无心之茶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别有一番风味。喝无心茶,悟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