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禅
26156300000022

第22章 修持篇(3)

禅像什么

有一个信徒很想学习打坐,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一日,他鼓起勇气到五祖山去拜访法演禅师,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禅法器,但高山仰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请您告诉我,禅像什么?”

法演禅师回答道:“我给你讲个故事:有一个小偷,一天,他儿子对他说:‘爹!您年纪渐渐大了,找个时间教我偷盗的技术吧!免得以后我没办法生活。’”

父亲不好推辞,便答应了。这一天晚上,父亲将儿子带到一户富有人家,将衣橱的锁打开,叫儿子进去。儿子进去以后,父亲马上把橱子锁了,叫道:‘有贼!有贼!’转身便走了。

富人家听说有贼,赶紧起来查看,发现东西并无遗失,也没有看到小偷,就又去睡觉去了。锁在衣橱里的小偷,不知道父亲这么做是什么用意,但当务之急是先脱身。于是小偷灵机一动学起了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不一会儿,房内的夫人就叫丫环拿灯来看。丫环刚打开衣橱,小偷就一跃而出,把丫环推倒,吹灭油灯,飞也似的逃走了。

富人派人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河边。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块大石头抛到水里,自己躲在一边。追赶的人以为小偷被逼得投河了,便没有寻找。历尽艰险的小偷回到家中,却见父亲正在喝酒,便埋怨父亲不该把他锁在衣橱里。父亲只问他怎么出来的,儿子把经过一说,父亲非常高兴地笑道:‘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

法演禅师沉默了少许,然后开示那信徒者:“像这小偷一样,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便是禅了。”

大千世间,何其浮华,足以让人迷惑于其中不能再拔,根本没法修行。禅,便是于不可修之处找到修行的路。

道在何处

有位僧人整日修行,但对于道在何处迷惑不解,便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惟宽禅师。

禅师只以四字作答:只在目前。

那僧人听后,越发不解,为什么自己就看不见呢,于是再请示禅师。

禅师说道:“因为你有‘我’,所以看不见。”

僧人便问禅师是否还见。

“有‘你’有‘我’就更看不见了。”禅师回答道。

僧人听了,再问禅师道:“那如果没有‘你’,‘我’,是不是就能看到呢?”

禅师沉默了一会,开示道:“既然‘你’、‘我’都没有了,那还有谁去求见与不见呢?”

禅本身是一种智慧,需要人们在找到禅门入处的基础上,不断利用自身的悟性才能体味到禅的真谛。参透禅的过程是艰辛的,往往人们总会在以悟非悟,似明非明的状态下徘徊,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十分美妙的感觉。

满了吗

无得禅师德行高深,座下弟子众多。

一日,当禅师座下参学了一段时间的学僧,突然要向禅师辞行,说他感到已经够了,想去云游四方。

禅师便问他够了的标准是什么,那学僧异常认真地回答道:“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这一盆石子满了吗?”禅师随意指着旁边的一盆鹅卵石问道。

那学僧点了点头。

于是,禅师抓了好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很快不见了,继而问学僧是否已满。

“满了!”学僧回答道。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不见了。

再问学僧:“满了吗?”

学僧惊诧地回答:“好像满了。”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顺手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又问。

那学僧无言以对,便默默地拿着行李回禅房去了。

心如虚空,量同沙界。难以将比虚空还浩翰的心灵填充满。一个人的所知所得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天外有天,自己所不知晓的东西才是博大的。因此,我们在修行、学习和工作中,都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地用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把握现在

从前,一个日本的禅僧千宗旦,约好请他的老师——清严和尚为其新建的茶室命名。可因临时有事,千宗旦没等老师来就出去了。他给老师留下一封信,大意是:“先跟您道个歉,我因事出去,明天再亲自去看您。”等千宗旦回来得知自己不在时老师已经来过,并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懈怠比丘,不期明日”八个字。千宗旦知道,老师虽然说自己是个怠惰的和尚,明天的事根本不去想它。但实际上是在批评他这个禅心不深的徒弟。

于是,千宗旦到师父那里,一面是自我检讨、一面是表示有所醒悟地说:“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我们今日好好地生活即可,不要把心思老用在明日上。”并表示,为了感谢老师的启发,决定把自己的茶室取名为“今日庵”。

我们能拥有的时刻只有“即今”。因此,我们得好好把握当下这一刻,踏踏实实地去度过每一分钟。只有这样,我们不会不管阴、晴、悲、喜,身心都会处之安然。

禅师对坐

黄龙禅师住在净戒寺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洞山禅师,两人互相施过礼后便焚香对坐。两位禅师默然无语,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洞山禅师突然站起来说道:“夜深了,妨碍你的休息。”然后两人告别,各自休息。

第二天,黄龙禅师一回到自己的禅院,就迫不及待地向永首座打听:“你当初住在庐山的时候,认识洞山禅师吗?”

“不认识,只听说过他的名字。”

停了一会,永首座问道:“老师这一次见到他,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黄龙禅师答道:“奇人!”

首座退下以后,就去询问侍者:“你跟黄龙禅师见到洞山禅师的时候,他们谈些什么?”

侍者就把两人对坐、默然无语的情形告诉了首座,首座百思不得其解,喟然叹道:“真是疑煞天下人!”

人与人之间,要用语言文字才能交换思想意见;但语言文字却难以表达意识之外的境界。禅,教外别诗,不落言注。禅师传道,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捧喝笑骂,都是直截了当的教育。

勘破婆子

有一位僧人向一位老太婆问路:“台山路向何处去?”

老太婆说:“径直前去。”

当僧人才走三五步时,老太婆说道:“好一位僧师,又这样去了。”

后来有位僧人将这件事告诉了赵州禅师,赵州禅师说:“让我去为你勘察一下这位老太婆是否真的懂得禅。”

第二天,赵州仍旧这样问她,老太婆仍然这样回答。

赵州回来对僧人们说:“我已经察破她的破绽了。”

真正懂得禅的人绝不是老一套,而应该富有创造性。赵州亲自去探问,可还是老一套,死守那几句话,这便没有禅,所以赵州说已经看出她的破绽来了。禅反对形成主义,注重创造性。因此,只有以一种创造性的心态去参禅,才能真正体会出禅的真谛来。

不肯放下

佛陀住持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立即要求婆罗门放下,婆罗门便将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继而又要婆罗门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两个花瓶都已经放下了,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于是困惑了,现在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放下的,于是请示佛陀。

佛陀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并没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这时,黑指婆罗门才理解了佛陀放下的道理。

要把抓在手里的真正放下实在是困难。这也许就是人们心中的欲望。俗话说得好:人心难满。当我们有了功名时,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在拥有了这一切的基础上,一些人还会妄想诸如名利之类的尘世浮华。

而正是对于手中之物的割舍,加大了肩上的重担和心中的压力,使自己的人生总是在痛苦中煎熬。那佛陀所示的“放下”,不失为一种解脱苦难的幸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