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26157900000116

第116章 “七擒孟获”是否真有其事?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蜀国南边相继发生叛乱。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后,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前往南方平乱。

及至南方,诸葛亮打听到孟获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区各族中很有威望,就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于是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诸葛亮善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势众,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军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随即就被活捉了。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军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对孟获说:“你看我军人马如何?”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咱们来个约定,如果我能再抓到你,你就归顺蜀国,怎么样?”孟获不以为然地答应了。孟获被释以后,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被活捉了。诸葛亮劝降,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共将孟获捉了七次。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此重新归蜀汉控制。

“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当时率军首领,《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吕凯传》均没有直接记载。而北宋的《资治通鉴》则提到:孟获被“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显然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

缪钺曾指出,诸葛亮没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方国瑜也认为,七擒七纵孟获之事不过是民间传说,载于志书者更多附会,不值辩论。方国瑜还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书中对此问题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证,认定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虚构的。”谭良啸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说,七擒一事,实近乎离奇,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当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则令人难以置信。另外,黄承宗指出,据《滇元纪略》记载,“七擒孟获”的地点覆盖现在云南省内的广大地区。从当时交通情况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马匹驮运。诸葛亮的南征开始于建兴三年春,平定完叛乱班师回成都是秋天。从成都出发,到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处,已经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剩下的时间,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点,更谈不上还要在七个地点都要打仗。所以“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