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国演义》成书以来,修改一直在继续。其中,毛本改动最大,并成为了《三国演义》的定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毛氏父子修改《三国》的工作呢?
较之于嘉靖本,毛本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强化;一是艺术上的精雕细刻。关于前者的评价,贬多于褒;至于后者,则是褒多于贬。
刘敬圻认为:“毛氏把《三国演义》雕饰成了精致的艺术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功大于过;然而,经毛氏修订后,这部书固有的封建正统思想愈加浓重而显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则又过大于功。”她的观点代表了主流的看法。虽然大多数学者都不太认同毛氏的思想倾向,但均肯定毛氏的修改提升了《三国演义》的艺术质量。正如黄霖所言:“假如从艺术角度来衡量毛本的功过得失,毫无疑问是得多于失,功大于过。”
另外,还有两种意见,一是总体上肯定毛氏的修改,一是认为毛氏改得不好。李庆西针对刘敬圻的文章特别指出:“毛氏的艺术加工首先是服从艺术规律,并没有为了往作品里面塞进某些观念的东西而破坏人物形象的整体性。”常林炎则认为李文对毛氏修改的肯定还不够彻底,没能从思想上加以肯定。其他如剑锋(霍雨佳)、秦亢宗等,也对毛改作出了全面的肯定。宁希元却从整体上否定了毛氏的修改,他说:“毛本虽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整个来说是失败的。”并建议根据嘉靖本重新校理一部接近于原书的《三国演义》定本。
长期以来,毛氏因其强化《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而一直遭到批判。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倾向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根源,应该重新加以认识。萧相恺就指出,联系毛氏所处的时代来看,毛氏表面上只是在为蜀汉争正统,谴责曹魏的僭国,实际上却是在谴责清政权,在悼念亡明。另外,身为儒者的毛氏,身处明末清初,目睹并体味到“人生乱世”的苦痛和不幸,所以还反映出民本思想。杜贵晨、黄中模基本也都持这种观点。研究者如果从自己的时代立场及标准出发去评判毛本,易陷入偏颇的结论,只有从毛本产生的时代去考察,才会正确地理解毛氏父子评改思想的历史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