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26157900000041

第41章 鲁肃是个平庸之辈吗?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知东吴的鲁肃。鲁肃(172~217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在三国众多人物中,鲁肃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甚至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在《三国演义》里,鲁肃完全被描述成一个忠厚而又平庸、没什么大用处的“老好人”。比如写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节,诸葛亮偕鲁肃同往,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被蒙在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措。最后是孔明借箭成功,志得意满,而鲁肃钦敬拜服。再如关云长“单刀赴会”一节,鲁肃在被孙权多番埋怨的情况下,为讨回荆州,设下刀斧手,请关羽赴宴。结果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被关羽识破计谋,佯醉退席。小说这样写道:关羽强拉着鲁肃的手直到船边,鲁肃吓得“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眼睁睁“看着关公的船乘风而去”。在各种影视戏剧中,这样的场面被更加夸张地加以渲染,鲁肃似乎愚蠢到几近无能。但是,如果鲁肃真是这样的人,周瑜临终怎么会举荐鲁肃代替他做大都督呢?史学家认为,《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是正史。文学作品中演义出了太多的虚构成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为主人公,以蜀汉为正统写作目的的小说,为了突出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所以片面丑化、贬低了其他方面的人物形象。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显然不全是小说中描写的那样。

据《三国志》、《泗虹合志》记载,鲁肃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他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其家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好施舍与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诸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进而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出卖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中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结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弟孙权继位。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成王霸之业。据《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载,鲁肃向孙权献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就是后世称为“榻上策”的著名战略构想,此构想堪与诸葛亮“隆中对”媲美。诸葛亮提出“孙刘联合”,这点鲁肃也想到了。公元208年,赤壁大战,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促成孙刘联盟。此战略对赤壁之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鲁肃又从大局出发劝孙权把南郡暂时“借”给刘备。后刘备到京口来见孙权,吕范劝孙权扣留刘备,遭到鲁肃的反对。他建议放刘备回荆州,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因为他看得很清楚,虽然曹操北退,实力未损,江东水军厉害,却缺乏骑兵,这时候即使并吞荆扬两州,也只能采取守势,情况将会变得非常危险。而且,荆州与东吴素来有仇,孙权势必无法很快安定荆州的人心。历史上的“单刀赴会”确有其事,但与小说描写相反,“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按照《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和《吴书》的记载,“单刀赴会”将对手震慑住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会”上,鲁肃一番大义凛然的分析,说得关羽唯唯而退。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鲁肃以他的大智大勇,促进了一次重大危机的化解,孙刘联盟暂时得以维持。

公元217年,鲁肃在军中病逝,年仅四十六岁。孙权亲临其葬,诸葛亮亦在蜀国为他发丧。鲁肃死后,孙刘联盟随即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