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这个人也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雄才伟略,人们对他的认识大都集中在“三让徐州”上。他在曹操为父复仇、血腥屠城的困难局面下,求救于青州刺史田楷,田楷又同当时还是平原相的刘备同来协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陶谦对刘备赞赏有加,并在病故之前把徐州让给了刘备。《三国演义》的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所叙述的“陶恭祖三让徐州”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曹操进攻徐州,大肆杀戮。陶谦难以抵挡,命糜竺和陈登分别往北海孔融和青州田楷处求救。孔融、刘备和田楷都带兵来救陶谦。原来这时刘备任平原相,因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包围,刘备去救他,解了北海之围以后,和孔融共同来救徐州。在徐州城下杀败了曹操的大将于禁,入城见陶谦。陶谦见刘备大喜,当即要把徐州让给他,刘备力辞而止,这是“一让徐州”。曹操正在攻徐州的时候,听说吕布已经袭破了他的根据地兖州,只好放弃徐州,急忙班师回去。曹兵退走后,陶谦会合诸将,把刘备推于上座,又要把徐州让与他,刘备又力辞不就。陶谦无奈,只好劝刘备留屯小沛。这是“二让徐州”。不久陶谦得了重病,派人到小沛把刘备请来,又要把徐州让与他,并推荐孙乾、糜竺辅佐他。刘备还是推辞不就,陶谦以手指心而死。这是“三让徐州”。众军举哀毕,把徐州牌印交与刘备,刘备固辞。次日,徐州百姓拥挤到府前哭拜说:“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众人和关、张二人又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权领徐州。
陶谦把徐州让与刘备,历史上有无其事呢?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操进攻徐州时,刘备为平原相,隶属于公孙瓒,与青州刺史田楷屯兵在齐国拒袁绍。陶谦告急于田楷,田楷和刘备都带兵去救。这时刘备有兵数千人,陶谦又给他补充丹阳兵四千人。从此刘备就归属于陶谦,陶谦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兵小沛。陶谦病笃时,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死后,麋竺便率州人到小沛迎接刘备领徐州。刘备先是推辞不就,后来经过陈登、孔融等人的劝说,才接受了徐州的州政。
从上述《三国志》的记载来看,陶谦并没有在生前“三让徐州”,而是在病笃的时候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糜竺是在陶谦死后去迎接刘备就任徐州牧的。这个记载不够明晰,分析起来有两种可能:一是陶谦确是在病笃时对糜竺说过这样的话,有把徐州让给刘备的意思;二是州中大吏糜竺等人自作主张,却假托这是陶谦的临终遗嘱。不管是哪种可能,都表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原徐州的统治集团已经对继续统治徐州丧失信心,需要“另请高明”了。从当时徐州的军事地位来看,南有袁术,北有袁绍和公孙瓒,西北有曹操和吕布,都对徐州虎视眈眈,是一个兵家必争的要地;而曹操几次进攻徐州,大肆屠戮,已使这个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残局,徐州是很难继续统治下去的。与其落一个毁宗灭族的下场,还不如把徐州交给有能力的人去治理,尚可以全家保身,这就是他们让徐州的原因。
至于陶谦其人,从史籍的记载来看,并不是一个老实儒雅的人,《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所塑造的形象,与其本人颇有差距。据《吴书》记载:陶谦在少年时“以不羁闻于县中”,“不羁”就是不受约束,也就是淘气、调皮的意思。十四岁时,还是个孩子头儿,用布条缀成幡,骑着竹马玩耍,有一群孩子追随着他。长大之后,性情刚直,好顶撞上级,司空张温说他有“痴病”。看来他是一个颇具锋芒而又不太正常的人。说到他的政绩,《后汉书》和《三国志》的《陶谦传》所记相同。说徐州本是个好地方,粮谷充足,百姓富裕,很多外地流民都投奔到这里来。但陶谦并没有把徐州治理好。陈寿说他“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最后是“昏乱而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