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26157900000008

第8章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否宣扬正统?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非常强调刘备属于汉朝刘姓皇帝的血统,不厌其烦地处处加以点明。在书里,刘备一方的人物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这一点,用以抬高自己“主公”的身份,进而扩大影响,争取地位。吕布请刘备饮酒的时候,说了一句:“贤弟不必推让。”张飞听了,便嗔目大叱说:“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张松路过荆州时,庞统对他说:“吾主汉朝皇叔,反不能占据州郡;其他皆汉之蟊贼,却都恃强侵占地土;惟智者不平焉。”诸葛瑾到荆州索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时,关羽说:“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言下之意是,大汉疆土,只有姓刘的可以占领。刘备得到汉中以后,诸葛亮、法正等人劝他即皇帝位,继而又劝他暂为汉中王,刘备再三不肯,张飞便大叫说:“异姓之人,皆欲为君。何况哥哥乃汉朝宗派!莫说汉中王,就称皇帝,有何不可!”汉朝宗派,这正是称帝的一个重要根据。

不但刘备手下的文官武将是这样的宣传,就是刘备本人也“当仁不让”,动辄便向人宣扬自己的家世。初与张飞相见,刘备就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在互通姓名的时候,按理重点应在姓名,然而这里强调的却是上半句。当督邮询问“刘县尉是何出身”的时候,刘备连忙回答:“备乃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引兵袭许都时,半路遇见曹兵,便打马而出,在门旗下对曹操大骂:“汝托名汉相,实为****!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也先后打着这个招牌。第一次叩柴门时,对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二访不遇,留书自称“汉朝苗裔”。见到孔明以后,在下拜时自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刘备和他手下的人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汉末,天下纷乱,群雄并起,各人怀着做皇帝的野心,纷纷割据自立。他们之中,有的是名门之后,例如所谓“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之类,有的则是兵强粮足,有的更进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和他们比较起来,未免相形见绌。第一,他出身贫贱,书上描写其“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处处被人瞧不起。第二,起初,他既无军队,又无土地,一会儿逃到这里,一会儿又投奔那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因此常常受人轻视。为了加强自己的号召力,使自己的名字与其他那些军阀们的名字同列一起,以便作为将来夺取天下的资本,刘备就不得不为自己抬出一块招牌:“汉室苗裔。”他倚靠着这块招牌来和别人对抗,而且,这块招牌确实在政治上起了莫大的作用。从此,刘备获得了群众,获得了干将良谋,建立了威信,赤手空拳打出了蜀汉的天下。当然,不能否认,刘备处事也确有被封建社会里的人认为是“仁”、“义”的地方,但明显可以看出,刘备之所以“得人心”,起作用较多的还在于他是汉朝皇帝的叔父。因为刘备的所谓“仁”和“义”,在书里描写得并不成功,刘备的形象也是比较苍白无力的。

虽然在《三国志演义》里,有些地方流露了正统观念,但这些地方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乎没有关联。例如,刘备袭取涪水关以后,进取雒城,刘璋派刘碛、冷苞、张任、邓贤领兵前去抵挡。按照书里的叙述,两军交战的时候,刘璋军队被称为“川兵”,刘备军队则被称为“汉军”。刘备此时并未称帝建国,怎么能把他的军队称为“汉军”呢?又如,叙述魏、吴事件,却用蜀汉的年号纪年。同时,我们显然也可看出,书里被大力歌颂的英雄人物也以蜀汉方面居多。

这些地方都表明,作者主观上也存在浓厚的正统观念。《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一个生长在封建社会中的作家,他的思想上有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的历史观,例如正统观念。他写的是一部以三国这个封建时代的各个封建割据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既然当时有三个集团鼎立,互相争战,作者在描写它们的时候,有所选择和偏袒,有所拥护和反对,这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而其中的一个集团又确实是曾以“正统”作为自己的招牌,于是作者思想里的正统观念就和这合上了拍。《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之所以有“尊刘贬曹”的态度,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此。至于《三国志演义》作者以前的大多人之所以“尊刘贬曹”,也可用此来说明。当然,也不能否认,《三国志演义》作者以前的大多人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三国志演义》“尊刘贬曹”的态度产生了影响,而《三国志演义》的这种态度又对在它以后的大多人的“尊刘贬曹”的观念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