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典成功艺术
26159100000018

第18章 创新思考托您出人头地(3)

不妨让我们对整个过程再回顾一次,从而能获得更为清晰的了解及更深刻的认识。有一个人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他手上有一座巨大的办公大楼,可是这座大楼十分之九的办公室都是空闲未被租用的。然而,在一年内这座大楼便100%地出租了。现在,就在隔壁,仍有几十座大楼是空荡荡的。

而造成这天壤之别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经理人不同的思考角度及不一样的心态。一种人说:“我有一个问题,那是很可怕的。”另一种人说:“我有一个问题,那是很好的!”

中国著名企业家楼中福无疑是属于后一种人。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非常善于思考,常常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发现差错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事情如果不能把握关键所在,往往只会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如果去做一件事情,不知道做好这件事情的关键所在,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结果收效甚微,如果能够感知事情的关键所在,那么结果往往是另一番景象。

楼中福在解决困难时就总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并设法解决,一旦最困难的部分被解决,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1987年东阳三建刚进驻宁波不久,已经顺利完成了一些工程,可就在时,一股逆流威胁到东阳三建在宁波的生死存亡。

1987年8月28日,《宁波日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市住宅开发公司技术处副处长吴银澜向10多个建筑单位的有关人员索贿现金及实物,终于东窗事发,被抓了起来。据其交代的受贿款项中,也有三建公司的一笔。

三建公司宁波施工队的一名副队长,曾经根据吴银澜的“启发”,送去了2000元人民币。尽管******对此作了严肃处理,撤了那个副队长的职,但是东阳三建的声誉还是受到了损害。在宁波,有些领导同志不是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而是对整个企业以一盆脏水泼之,甚至要十分愚蠢地仅仅因为这2000元钱就让整个东阳三建退出当地市场。

三建在宁波的声誉刚刚建立起来,怎么能因这件事就放弃宁波市场,楼中福十分焦虑。他看上去不动声色,但他的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这个问题。直到他牢牢把握整件事情的中心问题后,他开始行动了。

当时,楼中福已得知清退文件即将下达,而三建公司和宁波房地产开发公司460万元的工程项目意向已定,合同未签。他知道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对“三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地接下工程,而且越大越好,越大越有利。拿不到新工程,不用别人清退,自己就得打道回府;拿到新工程,就要履行合同,就可以继续在宁波施工。

楼中福当机立断请宁波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同志来东阳。他的诚恳态度打动了这家公司的经理,楼中福领着这位经理参观了三建的建筑精品,也不回避宁波事件,承认公司在管理上还有某种欠缺。

楼中福的诚恳与三建的实力终于打动了对方,宁波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代表,在离开东阳之前,与楼中福签定了这份合同。楼中福长嘘了一口气。很可能对方回宁波时,清退的文件随之就会下达,但他已经抢了先,他可以凭借这份合同继续在宁波干下去。

那一次发文,有18个外地施工单位被列入从宁波建筑市场清退的名单,但是三建却没有被赶出宁波,楼中福以自己的智慧,使他的队伍绝处逢生。

由此可见积极思考,善于抓重点的非凡能力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问题尚未显露时的好机会,洞察它并寻求解决,那么,他就是懂得正确思考之要义的人。如果我们能形成一种行效的想法,并紧接着付诸实践,他就能把失败转变为成功。

成功是“想”出来的。只有敢“想”,会“想”,善于思考,思考成功,思考未来的人,才会是成功者的候选人。有着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思考未来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希望,是未来的主人。

五、扩展你的思维

人不但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扩展思考的范围。开阔思路,扩展思维,才会更好地、更大限度地获取有益的信息。要扩展思维,突破局限,敢于思考更多更美好的与成功有约的事情。

人的大脑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大脑很适合多元化的思考。然而,过去我们所受的教育,都使我们习惯于“直线式的思考”。直线,或许可以说是以A→B→C→D→E的依次顺序并列排下的逻辑。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思维方法,相较而言发散性思维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迅速和有效得多。

我们只要把直线式的思考方式,改换成人类一向最擅长的“视觉思考”、“空间思考”即可。

中国著名企业家祝维沙就是一个善于进行“视觉思考”的人,著名IT评论人姜奇平在一篇文章中将祝维沙称为“惟一对网络股的制度创新效果具有理性认识的企业家”。他将祝维沙的观点归结为:企业制度应当为现在尚无名分的“知本”提供制度保障,用期权肯定企业家的知本财产。这样才能抓住当前资本市场上的有利机遇,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走出困境。这是中国企业改革的真正突破口。

祝维沙从裕兴公司的上市经历中,对目前全球资本重组浪潮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而且可以说是非常的独特。他把这叫做“新圈地运动”。和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圈地运动一样,新圈地运动的实质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中,资本的再分配。

“中国要是错过当前的历史机遇,就要错过一个时代。”祝维沙认为,在资本产业的重组阶段,如果你没有获得资本而别人获得了,就等于百米赛跑中人家已经起步,而你仍在起跑线上犹豫。别人都把资本投在产业结构高端,你却被挤在低端,未来几十年,你可能会翻不过身来。只能是别人赚大钱,你赚小钱,甚至不赚钱。所以“微软要垄断PC业界标准,我非要争信息家电业界标准不可!”

所以祝维沙说裕兴要做香港股市的微软。

“虚实结合”,祝维沙一再说。“自从有了知识经济后,虚拟经济已经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新兴企业带着巨大的泡沫吃掉没有泡沫的企业。比如AOL吞并时代华纳。裕兴现在一手拿着港元,一手拿着期权,也可以吃了,而且吃得比别人更利索。——拿着股市上的钱去收购企业,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企业形态:泡沫越大,收购企业的水平越高,也更方便。”

“光泡沫行吗?不行!光啤酒没泡沫行吗?也不行!所以裕兴要做啤酒也要打泡沫!”祝维沙可谓言语犀利,一语中的。而这透彻的见解自然是从他对市场全面观察思考后才能够获得的。

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时间都是直线思考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头脑的构造,本来并不是直线型的,而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也不是直线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甚至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称得上是直线的。

没有人规定我们看一件东西或观察一件事物,要先从哪儿看起,再看到哪里,最后在哪儿终结。我们经常是从自己想看的部分、自己有兴趣的部分看起,或是以一种在瞬间掌握整体的方式,来运用我们的视觉。

其实,人的大脑天生就有适宜于进行非直线的“视觉观察”的特质,但是,由于我们的努力,花费极长的时间,来培育这种适于进行非直线式思考的大脑,去进行直线式的思考与观察,因此在思考过程中经常有阻碍产生,甚至有许多人始终无法适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我们却认为那种思考无法直线化的人,是不合乎时代潮流的被淘汰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片面导致的错误推论。

直线式思考是与创造性的思考最无缘的。因为直线会束缚我们天马行空的灵感,使我们的思考被定型、局限。对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是有各个角度的不同看法。然而因固有的知识,使我们将自己的观察角度,局限在一点上,从而就失去了其他角度考证事物获得独特感受与认识的能力和机会。

只知道一些事情,反而使我们看不清事物的实体,不要说思考,如果去发现新的观点与角度的话,则知道的愈多,反而愈受拘束。

要跳出直线式思维方式的困扰,要发现任何新的事物,首先要学会“观察”。经过全面的观察,可使事物逐渐清晰、明朗。但此时观察所有的工具,必须要以非直线化的工具为前提。

因此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指出:成功者必须要具备散射性的思维能力与习惯。扩展你的思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许多成功人士能够把这个世界变成更理想的乐园,全靠发散性思维。盖茨博士是美国大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中在各种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中做了许多发明,有许多发现。

盖茨博士的个人生活证实,他锻炼脑力和体力的方法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并促进心智的灵活。他思考问题非常全面。

拿破仑·希尔曾带着介绍信前往盖茨博士的实验室去见他。当希尔到达时,盖茨博士的秘书告诉他说:“很抱歉,这时候我不能打扰盖茨博士。”

“要过多久才能见到他呢?”希尔问。

“我不知道,恐怕要3小时。”她回答。

“那么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她迟疑了一下然后说:“他正在静坐冥想。”

希尔忍不住笑了:“那是什么意思啊——静坐冥想?”

她笑了一下说:“最好还是请盖茨博士自己来解释吧。我真的不知道要多久,如果你愿意等,我们很欢迎;如果你想以后再来,我可以留意,看看能不能帮您约一个时间。”

于是希尔决定留下来,而且事后他也发觉这个等待是多么的有价值。下面是希尔所描述的情形:

当盖茨博士终于走进房间里时,他的秘书给我们介绍,我开玩笑地把他所说的话告诉他,在他看过介绍信以后高兴地说:“你想不想看看我静坐冥想的地方,并且了解是怎么做的?”

于是他领我到一个隔音的房间去,这个房间里惟一的家具是一张简朴的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几本白纸簿,几支铅笔以及一个可以开关电灯的按钮。

从谈话中我慢慢得知:盖茨博士每次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就走到这个房间来,关上房门坐下,熄灭灯光,让全副心思进入深沉的集中状态。他就这样运用“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要求自己的潜意识给他一个解答,不论什么都可以。有时候,灵感似乎迟迟不来;有时候似乎一下子就涌进他的脑海;更有些时候,至少得花上两小时那么长的时间才出现。等整个思路比较清晰明了时,他就会立刻抓紧时间把它记录下来。

埃玛·盖茨博士曾经把别的发明家努力过却没有成功的发明重新研究,使使它尽善美,因而获得了200多种专利权,他就是能够加上那些欠缺的部分——另外的一点东西。

盖茨博士特别安排时间来集中心神思索,“另外一点”,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并立即采取行动,他的发散性思维使他获得了成功。扩展思维空间,是帮你成功的一只手。

要成大事,是需要这只“手”来帮一把的。所以,平时就要养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就是思考中的创新。这样,才会使你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如同韩召善的创业经历一样,谁能保证你就不是第二个韩召善呢?

盼盼集团的前身是营口市金属制品厂,是韩召善背着8.6万元债务,带领十几名工人创办起来的。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奋斗,他们终于将一个只做些零件的小工厂发展成为了有自己品牌的小有名气的企业。当时他们生产的“宫灯牌”档案柜十分畅销。90年代初,工厂已有800多人,年生产产值1700万元,实现利税300多万元,这对镇办小厂来说已是相当可观的,但韩召善却感到铁皮柜市场基本饱和,不会有大作为,商场如同战场,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研制开发出新的、好的拳头产品。这一年,适逢中国刮起旧城市改造之风,建筑业十分火热,经过一时间的考察,韩召善发现家用防撬门市场前景不错,便提出转产防撬门。但是立刻招到了大多数的成员反对。他们认为眼下维持好铁皮柜的生产就可以了,怕再折腾个鸡飞蛋打一场空,弄不好,还把这几年积攒下来的老本儿都得搭上。

企业兴衰成败关键要看企业领导人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韩召善经过自己长期的观察后发现:乡镇企业在走过初期繁荣的一段后,便进入漫长的低谷期,要么衰落,要么勉强维持现状,如不尽快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很快就会满足不了市场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韩召善对员工们说:“继续坐在老产品上,不思进取,不思开拓,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段时间以后,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了,韩召善终于力排众议,新产品如期上马。

韩召善同时也十分重视广告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做广告就像搞储蓄,到头来总会有效益的,投入1元钱会得到3元钱的回报。盼盼集团每年都要拿出的销售额的6%~8%做广告,从1992年到1997年,广告费共支出4700多万元,仅1997年一年的广告费就达到2600万元。他们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媒体为“盼盼”投入大量广告费。果然,广告给集团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与合作。随着广告力度的加大,经济效益也随之大增,就“盼盼”防撬门的专业生产看,正是以每年产值、利润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去年已达到年产50万个的预定目标,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20%,库存量为零。他们的目标是占据防撬门市场份额25%以上,实现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