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典成功艺术
26159100000020

第20章 创新思考托您出人头地(5)

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雄心壮志,他们愿意同充满信心、洞察力强、顽强执着的人一道工作。他们区别于一般人,能够迅速意识到某一件工作的实质和重要性,他们不受自身想法的约束,愿意检验自己的想法,愿意看到别人的挑战。

具有创造性的人擅长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评价和判断事物。他们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往往别出心裁,当别人说2+2=4时,他们也许会说2+2=22。

具有创造性的人,绝不会仅仅是个空想者。一个人如果仅有创造性的思想不算具有创造性的人,必须付诸行动、产生结果,坐在那里苦思冥想固然是产生激情的第一步,电话、写信、画草图、提建议等等都是创造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使是错误,也能对人们最后走上正确的道路有所帮助。

具有创造性的人不畏艰难险阻,在他们的眼里每一个困难都是一次成功的机会,就好像登山者面临着等待攀登的高山,艰难困苦过后会使人心旷神怡。

具有创造性的人不满足于浅显的、世俗的、平庸的或陈腐的东西。他们绝不会只给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一个答案。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他们感到其乐无穷。

具有创造性的人懂得何时应该,以及如何才能够从不利于发展的死胡同中摆脱出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耐心。尽管他们从不在琐碎,繁杂的小事上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但是在等待时机、等待成果或等待灵感时却十分耐心。

具有创造性的人不介意一时的迷失方向或意见分歧,他们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具有创造性的人有信心、有勇气,做事情持之以恒,并且懂得如何合理地集中运用时间和精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具有创造性的人常常不能够做到举止规范、迎合别人或与人方便,而且显得喜怒无常、自以为是、鲁莽粗心,骄傲自大、争强好斗,这样就有可能走向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事实上人人都可以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就看你如何发掘自己的创造性。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缺乏创造性,可以参照一下下列的标准,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

缺少确定的奋斗目标;

惧怕失败;

担心成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贪图眼前既得利益;

害怕生活的改变对自己不利;

缺乏体力或精力。

只要你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认识并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你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并且在所进行的创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要成大事,首先要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充分利用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你就会在拼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七、思考创新——成功的火花

创新能“救活”自己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投石问路者,或难或易、或明或暗,或悲或喜,仿佛不停地挣扎在一个个“陷阱”之中,因此用有效的创新点击人生火花,成为突击生存的梦想和手段。谁要抓住创新的思想,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的习惯,谁就会平庸!这就是说,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人,绝对拥有闪亮的人生!

生活需要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跟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截然不别,后者浑浑噩噩;前者有追求,有理想。

在众多信仰当中,思考创新是最独特的,也是最有效的。这种生活信仰,能帮助你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工作通常被认为是人生的起点。

一位资深教授邹衡在告诫我们时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能拯救自己,始终陷入一种痛苦的挣扎中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却无健康的大脑,没有认真思考的能力,完全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和时机寻找一条有创意的道路。创新思考是你在百般无奈时、沉思默想时意外的发现,是一种精细的观察,是一种才智的爆发!

生活中,思考创新更是不可缺少的。以求职为例,职业的多样性,给每个求职创意的人提供了可能。假如只有一种职业适合自己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它本来就缺少创意,仅仅是一种不愿努力改变自身被动状态的懒惰心理而已。

“工作惟有改变才能创新人生。这就是说,现代人试图改变人生的方法就是把智慧用在工作的创新中,力戒一种工作适合于己的观点。用不同的工作挑战自我,就是最大的创新!”

而这些,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我们应该开动大脑,思考自己的未来,才会有所突破。你的职业人生才会多姿多彩,避免烦恼。

邹衡教授在回忆他的大学时代学校提倡创新思考的习惯时,说当他第一次参加学术讨论会,看到老师们针对马克思主认体系的问题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争得面红耳赤。对于看惯了千篇一律、一下一致的邹衡来说,这无疑点燃了他脑海中久被禁锢的思想火花。他深深地记得,不止一位老师说过:“考试的时候,你们把我讲的内容全部复述出来,最多也只能得‘良’,我要的是你们自己的思想。”这种学术上的包容不仅开拓了他的思维,影响到他的学生时代,而且对他今天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一个启迪、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人应该知道思考创新的重要性,它是撞击成功迸发出来的火花,养成思考创新的习惯,对于我们来说,是成大事的导火线。

八、突破前人的思想束缚

历史的成就是渊远流长而伟大的,这需要大家用心来学习。但我们在学习前人的优秀的同时,也为自己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前人固有的思想的一张网。这张网给了我们学习中的许多知识,但有时候也网住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此时,只有勇敢地否定前人,冲破这张网,才能够创造新的东西,得到新的发展。我们要不停地思考,在学习前人优秀的东西的同时,要用创新思考的习惯,突破前人的束缚,突破这张网。

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学”。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误使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遭到了舍勒同样的命运。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取得了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要善于思想要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控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些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1922年俞平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冬夜》。该诗集收录了俞平伯数年间创作的一百余首新诗,在我国的新诗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当时,由于我国的新诗发现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新诗创作的理论探讨与总结,就显得格外需要与迫切。俞平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在此方面卓有建树。

在《冬夜》的自序中,俞平伯现身说法地总结道:

“我怀抱着两个做诗的信念:一个是自由,一个真实。做诗原来是件具体的事情,很难用什么抽象概念说明它。但若不如此,又很不容易有概括的说明,只要不十分拘执着,我想也或无碍的。”

“我不愿顾念一切做诗的律令,我不愿受一切主义的拘牵,我不愿去摹仿,或者有意去创造哪一诗派,我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出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

在此,俞平伯无所顾忌地道出了自己的两大创作理念,一是自由,二是真实。他的所有创作都是基于上述理念完成的,因而带有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特色。这两大创作理念也可以被看做是新诗创作中具有共性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追求自由,他才思考自己的方式,探求走自己的路。正是思考使这些成为现实。

俞平伯就是一位敢想敢做,善于思考创新的人。

俞平伯他一生的最大成就也就在于红学研究领域。而初步文坛时以诗歌创作为主的俞平伯,又是怎样走上红学研究之路的呢?

早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着扎实功底的俞平伯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就已熟读《红楼梦》,并对部伟大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日后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俞平伯与他的老师胡适先生关系非常密切,胡适对俞平伯十分欣赏,曾邀请俞平伯帮助增删《尝试集》;而俞平伯对胡适也是极其敬重,因而在学术研究上,也便不知不觉地受到胡适的很多熏陶与影响。

1921年初,胡适倡导“整理国故”,其本人潜心精研《红楼梦》,写作完成了著名的《〈红数梦〉考证》。受其影响,他的弟子中掀起了一股“红楼”热。

这段时间,俞平伯在《红楼梦》的研究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有半年之久,他与胡适、顾颉刚等人保持了密切的通信联系,主要通信内容,即是探讨《红楼梦》的种种问题。可能是由于初涉红学领域,此间他并未拿出什么像样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胡适红学大师的对话与切磋,为俞平伯日后在红学界一鸣惊人,奠定了功不可没的基础。

到了1922年的春天,蔡元培与胡适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学者,就红学研究的不同方法,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二人在报刊上你来我往地论战,引起了俞平伯极大的兴趣,也促使他将自己的红学研究进一步进行深入化与系统化。

俞平伯的红学研究,是以重考证的“自传说”为基石,与胡适不谋而合,而与蔡元培的“索隐派”针锋相对。

面对德高望众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俞平伯这个初生牛犊没有丝毫的畏缩。俞平伯竟然大胆撰文,对蔡元培的观点与研究方法进行了无所顾忌的批评。

敢于与校长争锋,正是思考使他具备了这种勇气和素质。

原本在红学界藉藉无名的俞平伯,就这样一炮打响,正式踏入了红学研究这块神圣的学术领域,并一举成为以研究作家的身世、情感与思想发展为主的“新红学”的代表性人物。

这年的7月,俞平伯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红楼梦辨》,并在本书中提出诸多新颖独到的看法与观点,给当时的红学界,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与生机。从此“新红学”不仅可与“索隐派”分庭抗礼,而且渐渐占据了优势。

俞平伯就是这样勇于思考,敢于走创新之路,从而成为了红学界的大师。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创新而向历史发出挑战了,或许人们已经把他们的容貌淡忘了,但他们的精神,他们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却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人们,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我们。我们应把“创新”作为治学之精神,不仅仅是能够成为创新的代表,而且更应该用思考创新的习惯,为自己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中华民族泛出更耀人眼目的光彩,能使中国的进步在前进的世界中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