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康熙教子
26159700000016

第16章 品德(1)

优良品德的形成是在一点一滴的行为中积累,伟大事业的成功是在平凡工作的奋战中铸成。钢轨上细微的裂纹可能酿成翻车的大祸,生活中点滴的恶行可能会丧失人的道德。康熙作为一国之君,他所宣扬的“品德”,除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外,还有围绕忠、孝、节、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信条。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包含了积极进步的因素。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康熙教子经

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及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夫苗之犷猂,不可以礼义驯束,宣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译文

我们的军队平定四川时,在保宁打败了逆贼王平藩,俘获苗人三千多,后来把他们都释放了,并让他们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军队进军云南中部时,吴世璠走投无路,就只好派人鼓动苗人支援他的军队,以抗拒我们天朝大军。苗人不肯依从,他们说:“天朝曾让我们活命,恩重如山,我们怎能忍心以怨报德呢?”大家都知道,苗人生性蛮横,按常理是不能够用礼义来驯服他们的,这就好像天性使他们这样。但是,他们一旦产生感恩和怀念别人好处的感情,就不忍心轻易背叛自己的主人和上级,这样的事,中原读书人和普通百姓一般都很难做到,而苗人却做到了,这是很可取的。孟子不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么:“用武力征服他人,他人并不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够;只有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人,才能使人家心悦诚服。”难道说苗族人和一般人不一样,不能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们吗?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教育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教授孩子知识,还需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世。而为人处世,光说是不行的,还要以身作则。要想让孩子成为有德之人,那么,家长就应以德使孩子敬服。正如康熙在教子时所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斯特娜夫人同样认为,教育孩子不仅要发展他们的智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在培养孩子的品德时,母亲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母亲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个人,也是时间最长的人。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斯特娜夫人说:由于社会上没有专门培养孩子品德的机构,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母亲肩上。因此,不注意培养孩子品德的母亲,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在道德作风方面,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几乎做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在台湾有人称他为“当代圣人”,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梅贻琦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傅任敢先生对其作了总结性概括。他说:“……做领袖的人有两种,一种使人慑服,一种使人悦服。毫无疑问,教育工作者应当使人悦服,而不在使人慑服,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梅校长的品性中深深具有这一点。他爱学校,所以他把一生献给了学校;他爱国家,所以在抗日时把他的儿子打发到远征军去;他爱同事,所以待人一视同仁,从无疾言厉色,他尤其爱青年,所以在每次的学潮中,他都以自己的力量掩护着青年的安全。我们只要想想,有多少人曾以学校为幌子而达到了升官发财的目的,我们便知道真爱学校之不易;我们只要想想,有多少人曾经大声疾呼叫人爱国救国,自己却无贡献;我们只要想想,有多少办学的人视办学如做官,视学校如衙门,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便知一个大学校长之有礼地对待一切人们之可贵;我们只要想想有多少人曾经爱护青年其名,出卖青年其实,或者爱护其名,放纵其实,甚或利用其实,我们便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我们要有根基深厚的爱,教育才有着落。”也正是如此德行,他使学生悦服了,使一切有良知的人悦服了。

不管是严正,还是仁慈,深藏在他们心中的,还是对下一代的关爱。能有一颗爱心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所有人,面对一切生命,可见,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是如何的高尚,他们的德又是如何的完美。真是大德若斯啊!像梅贻琦这样的大儒为什么会受人崇敬呢?就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了世人,乃成万世之师表。当然,他们也通过“德”完善了自我。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人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两人,而且更对孩子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保持精神愉快、善良、公正,在各方面都给孩子作出榜样。

教育引导

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而且特别要重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一个人追求的指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这是高尔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既然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

分清是非

孩子年龄小,知识少,生理及心理都没有发展成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很难分辨清楚。加上自制力较弱,经常做出观念模糊、颠倒是非的事情。所以父母必须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一步步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表里如一

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而且要帮他们穿文明语言的“衣裳”,吃道德品质的精神食粮。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他们的外表与心灵是否一致;孩子健康还是不健康,不仅要看他们的生理发育,还要看他们的心理素质。

仁者之心,随感而应

康熙教子经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译文

仁爱的人把万物看作一体,到处播撒自己的同情心。所以最大限度地说,他把百姓当作同胞兄弟,把万物都视为同类,仁爱之心遍及天下万物。说到他的心,则是慈祥和乐,随着感觉相应而发生。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就去做;凡是不利于他人的事情,就放弃它。事情不分大小,仁爱之心是无尽的,只要竭尽全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仁爱之心是人间最伟大的一种道德情感,爱心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操。富有爱心的人,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只是一味地不停付出,并不奢求太多的回报。然而,“世间总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他们往往会不经意间得到曾经被他们付之爱与关怦的那些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即使只是一张小小的贺卡,他们也能聊以自慰。所以在他们的生活里,几乎每一天都是乐观而积极的。

在我国古代,许多有识之士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

明代万全,字事,号密斋。明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黄州府罗田(今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万全出生在一个有两代人行医的小康家庭里。祖父万杏坡,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人,以儿科著称于世,尤其擅长长痘疹治疗,但去世早。父亲万筐,字恭叔,号菊轩,也精儿科,曾著有《痘疹心要》。成为庚子年(1480年)万筐因兵荒而客居罗田,并娶陈氏为妻。当时,万筐的医术正臻高深,有“万氏小儿科”之誉,名罗田大儒张玉泉、胡柳溪,攻读儒学和律历、史纲等,希望他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经过学习,他获得廪膳生,但终因科举不第而弃儒从医,跟随父亲学医,从此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

万筐为把儿子万全培养成才,特别重视对儿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他经常教导密斋,一个男子汉要胸怀大度,宽宏大量;不要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人处事要以仁义为本。尤其是医家,更不能生嫌、结仇、抱怨,不论病家对自已有什么仇怨都要解怨弃嫌,尽力诊治,以行仁义,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不是一个好医生:万筐不但这样说,而且以身作则,带领儿子这样做。

一次,有个和万家有仇的人,儿于患痘,死了半日,万筐带领万全来到他家。此人还以为万氏父子找上门来幸灾乐祸;便出口伤入。万筐不顾这些,破门而入,看过死儿后,说:“可救活。”于是,把病人放入泥污中三天,痘疮复发,痘毒透出,进药数日而醒。仇人跪地,感谢救命之思。父亲的所作所为,使万全深受教育,他决心像父亲那样做仁义之人。

万筐去世后,万全为不使家传无继,而弃儒从医,并重点研究儿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名医,被誉为“小儿王”。

从古至今的成功者,都讲求以仁服众。这样一来,不仅自己取得了杰出成就,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修养,心情怡然。想当年,太平军势如长虹,从广西一路打到安庆,直逼京城,在此危难之际,清廷重用曾国藩才最终把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而曾国藩的军队为何能够击败太平军呢?关键就在于曾国藩以仁治军,军心凝聚,才把太平军击败。

曾国藩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弃勇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成立,望其发达,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小大,无敬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推崇程朱理学的曾国藩明确认识到,农民起义之所以频繁发生,内忧外患之所以纷至沓来,八旗、绿营兵之所以在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屡战屡败,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固有的纲常伦理大乱已至,人心涣散,特别是清军缺乏为朝廷卖命的忠义血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曾国藩非常重视孔孟“仁”、“礼”那一套在治军方面的作用。

对于曾国藩来说,其治军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孔孟之道,仁礼思想禁锢士兵,把封建伦理观念同尊卑等级观念融合在一块,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友朋等亲谊关系掩饰、调剂以至弥补上下尊卑之间的关系,极力减少军队内部将帅之间、士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使士兵或下级易于尊敬官长、服从官长、维护官长,为官长出生入死,卖命捐躯,在所不惜。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他对将领选拔和士兵思想工作极其重视。

在对士兵的思想工作方面,除“勤劳”二字之外,曾国藩着重坚持这样四个字:“仁爱”、“严肃”,亦即前述“恩威并用”的意思。

曾国藩认为,军人既以军营为家庭,那么在这个第二家庭里,家长对子弟,即官长对士兵,也就应该讲仁爱,士兵之间也应该以仁爱相待。因为,平时大家和睦相处,互相仁爱,建立了一种牢不可破的感情,所以,到了战时就会互相照应,争先恐后,勇往直前。

曾国藩时常对士兵说,仁爱乃做人之本,而忠于君主,听命官长则是其天职。他对潘鼎新等人说:“第一教之以忠君,忠君必先敬畏官长,义也。”为此,他在给各将领的书札、批牍中,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字字句句用肺腑之言去开导他们,要以父母仁爱子弟之心去教育士兵:“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缥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他认为将帅对士兵如父兄对子弟一般仁爱慈祥,那么士兵就会像子弟对父兄那样忠义孝敬。经过他长年的以仁治军,其军队战斗力明显提高了,结果,逐步把太平军消灭了。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都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孩子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从而使孩子认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从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表现出心中无他人。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呢?

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比如有时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但他自己意识到了,你就不能用严厉的批评来对待他,你可以用善意的玩笑或者只是简单地提一提就算完了。这样做,既告诉孩子你做错了,也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率先垂范

平时在孩子面前一定处处表现出对他人的宽容及对他人的爱心,这样潜移默化时间长了,你的孩子对待他人也是友善的、宽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