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康熙教子
26159700000030

第30章 敬业(3)

詹姆斯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他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当时,人事部的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真的难以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生活,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对于詹姆斯而言,机会来了。由于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了回来,公司无疑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把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说明,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该设计非常先进,不仅解决了已出现的弊病,而且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优势”,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这些,花了詹姆斯,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但这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学艺必须从简单、基础的内容学起,做任何事都应该如此。特别是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妨放下架子,甘心从基础干起。

雕塑家米查尔·安格鲁在自己的工作室中,这样向一位参观者解释这位参观者上次参观的创作。——“我在这个地方润了润色,使这儿变得更加光彩些,使面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块肌肉更显得强健有力;然后,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显得有力度。”

参观者听了不禁说道:“但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岂能引人注目啊?”

雕塑家回答道:“情形也许如此,但正是这些细小之处使整个作品趋于完美,而让一件作品完美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件小事情啊!”

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总是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渐入佳境,出神入化。

以身作则,而后求人

康熙教子经

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大学》有云:“君子有诸己而后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

译文

只要是以训导人、治理人为责任的人,就一定要以身作则才可以。《大学》上说:“君子自身有仁让之德,然后才可以来要求别人;自身没有贪戾之心,然后才可去责备别人。”这些话是专门为能以身作则者而言的。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以身作则的教子原则,是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实施于子女教育的一个原则。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此语原义针对统治者而言。这种以身作则的思想,推而广之,在上司与下属之间,师长与学子之间,乃至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得到体现。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对儿女来说,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来得有力。

有一个孩子要吃东西,妈妈不许。孩子说:“那你怎么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呢?”妈妈被顶回去了。妈妈和孩子做游戏,妈妈玩不好,儿子说:“你真笨蛋!”妈妈大怒,斥责孩子无礼,孩子说:“你昨天还骂我笨蛋呢!你净骂我,我为什么不能骂你?”妈妈哑口无言。

怎样看待这类“孩子顶撞家长”的现象呢?自己做出不良榜样,却不许孩子学其榜样,这是一种想来非常奇怪,非常不合逻辑,然而事实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这就是所谓垢双重标准。按道理说,如果某种做法(随时吃东西、骂人)是错误的,家长就不该去做;既然你做了,就不应怕孩子学、可是现在家长的态度却是:我可以这样做,你不可以这样做;你要照我的语言去做而不要照我的行动去做。家长自己言行不一,却梦想言教胜于身教,最后的结果难免是孩子和家长一样,说一套,做一套。用双重标准是培养不出好孩子的。

有一句外国谚语说:“人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就像看不见自己的鼻子一样。”这不仅是个认识水平问题,还有意识问题,情感问题,习惯问题。上面例子中孩子的妈妈当然知道骂人不对。为什么还骂?习惯了,而且她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平等的观念:“家长有骂人的特权。”人总是对自己的缺点麻木而对别人的缺点敏感,这可能是人性的一种弱点。确实,教训别人总比改造自己容易而且惬意。所以我们常见家长、教师睁着警觉的眼睛,用显微镜、放大镜和望远镜搜寻孩子的缺点,而对自己犯的比孩子严重得多的错误却毫无察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很可悲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长期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他责己严格,要求学生也毫不放松。一次,上“修身课”,他看到一位学生的手指被烟熏得焦黄,便指责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位学生反驳说:“您不是也抽烟吗?怎么说我呢?”张伯苓被问得哑口无言,憋了一会儿,就把自己手中的烟折断,坚定地说:“我不抽,你也别抽!”下课以后,他又请工友将自己所有的雪茄烟全部拿出来,当众销毁,工友非常惋惜,不忍下手。张伯苓说:“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此后,张伯苓终生不再吸烟。

古人主张“责人宽,责己严”,这话在家庭教育中特别重要。目前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毛病之一,就是家长“责子严,责己宽”。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如果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会总盯着家长的毛病,二者的思路是相同的。所谓“逆反心理”,从思维方式上看并不“逆反”,反倒是一种“趋同”。有的家长说:“我承认我有缺点,正因为如此,我才要多挑孩子的毛病呀!不然他将来怎么能比我强呢?”这当然也有点道理。比如一位父亲是个张口就骂大街的人,他深知这样不好,自己改起来又太难,子是严厉禁止孩子骂人。有时这也会有效果,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效果很差。

另外,这种“我有缺点,不许你学”的教育模式即使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家长威信降低。家长酗酒孩子不喝酒,是可能的,但孩子会看不起家长的。家长迷恋麻将,孩子完全不沾,也是常见的,但这样的孩子绝不佩服家长。做家长的在孩子眼里没有分量,还谈什么家庭教育?每个人的人生问题只能由他自己解决,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家长想让孩子替家长实现改正某种缺点的愿望,固然也隐含着家长改造自身的善良想法,但这实际是一种逃避,是对自己人生责任的一种推卸。给孩子做逃避人生责任的榜样是万万不可以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家长多一点自我批评、以身作则的精神,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加以改正。这并不是说家长要不停地对孩子“斗私”、“做检查”,也不是说家长要期望自己成为圣人。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坦然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但是,第一,我们总是尽自己的努力在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第二,我们用七分的注意力责己,而只用三分的注意力责子。这样,就是很优秀的家长了。这样教育效果最好,效率最高,逆反现象最少。教育家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不忍舍处,方得书味

康熙教子经

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宣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译文

朱子说:“读书必须读到被吸引得舍不得放下的时候,才是得到书本的真正意味。如果读了几遍,大略知道其含义就厌弃了,想寻求别的书来读,那么就是还没有真正读懂、理解该书的内容主旨。”这些话是正确的。我从小也曾经发愤读书、看书,当读某一经典的时候,就一定要通过讲论它,把它牢牢记住。近年来翻阅以前读过的书,又有一些应该加深理解的地方。朱子这番话,只要是读书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凡是有所作为的人,在其从事的工作上进行学习与研究都是相当地投入。要想享受成功的“真味”,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一蹴而就的捷径是没有的。

康熙帝曾经引用朱子云:“读书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来教育孩子读书要专一。其实何止单纯读书要如此呢?做学问,搞科研,以及从事其它工作,或者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这种态度,否则将一事难成。

朱熹说:“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旧日读书,方其读《论语》时,不知有《孟子》;方读《学而》第一,不知有《为政》第二。今日看此一段,看来看去,直待无可看,方换一段看。如此看久,自然洞贯,方为浃洽。时下虽是钝滞,便一件了得一件,将来却有尽理会得时。若撩东扎西,徒然看多,事事不了,日暮途远,将来荒忙不济事。旧见李先生(指李侗)说:‘理会文字,须令一件融释了后,方更理会一件。’‘融释’二字下得极好,此外伊川所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格得多后,自脱然有贯通处。’此亦是他真曾经历来,便说得如此分明。今若一件未能融释,而又理会一件,则第二件又不了。推之万事,事事不了,何益!”

朱熹在这里反复强调学习上要求精求深,因为学习上的好高骛远、浮光掠影式的贪多务得而又浅尝辄止,是学习上的大忌。这些话,虽然是朱熹读书、为学工夫之论,但是将他的这些论述,他对读书、为学要求专心致志、用心思考、求精求深和一件融释后再理会一件等等的精神,移用到从事科研工作上也是适合的。

在一个崎岖的山路上,有位老人牵着一匹马在缓缓登山。人在前面吃力地走,马在后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响着单调的马蹄声。走啊,走啊,马突然脱缰而跑,老人由于沉浸在极度的思索之中,竟没有发觉。老人依然不畏艰难地登着山,手里还牵着那根马缰绳。当来到较平坦的地方想要骑马时一拉缰绳,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绳,回头一看马早已没有了。这位老人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研究科学入了迷,他把邀请朋友来家吃饭的事彻底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离开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这些故事的真假我们不必讨论,不过表明了牛顿是一个怎样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朱熹说:“读书须纯一。凡读书到冷淡无味处,尤当着力推考。”纯一,是专一,也就是专心致志。读书要专一,要专心致志,干工作何尝不要专一,不要专心致志?

朱熹又说:“某是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着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读了书。今人卒乍便要读到某田地,也是难。要须积累著力,方可。某今老而将死,所望者,但愿朋友勉力学问而已。”就是说,想要学有所成,工作有所成就,事业获得成功,须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一蹴而就的捷径是没有的。这就好像建筑高楼大厦,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朱熹“要须积累著力”的劝诫和“勉力学问”的殷切希望,对我们做任何事来讲,也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实际上这些话,就是朱熹爱岗敬业的精湛阐释。朱熹还认为爱岗敬业必须使自己成为本职业的行家、里手、能人。他说:“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赀。”读书人科举考试要榜上有名,农夫耕田要能粮食堆满仓,工人作工要成为能工巧匠,商人经商要成为巨富。

的确,做事必须专一、投入。康熙帝在教子经中,强调做事要专心投入。曰:“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读书如上,工作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