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提醒:修炼篇
26162600000016

第16章 学习篇(1)

吾生有涯而学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1天

良师贵在须臾点拨

俞伯牙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琴师。他拜成连先生为师,苦练三年,虽琴技纯熟,但未能体悟到琴道的精髓。成连先生对俞伯牙说:“弹琴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两忘,心琴合一。你若达不到这种境界,实难有成就。”成连先生遂带俞伯牙去找自己的老师方子春,以期改变俞伯牙的心境、情感。

来到东海蓬莱山,成连先生让俞伯牙休息片刻,自己驾一叶扁舟去迎请老师了。俞伯牙久等老师不至。天色渐暗,四周渺无人烟,惟有大海的呼啸和林间鸟儿清脆凄凉的叫声。俞伯牙感觉自己身处于大自然美妙和谐的境界之中,突然顿悟到:“老师是在教我改变心境呀。”于是开始弹奏,并放声高歌起来。此时,歌声、琴声和天然之声融为一体,气势浩荡,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从此,俞伯牙琴艺大进,成为一代有名的琴师。

每日自我提醒

自古以来,教学相长。教法得当。顽石点头;教法不当。对牛弹琴。在我们的学业出现停滞之时,也许更需要的是一位良师睿智、轻松的点拨,而不是茫茫无际的题海或是耳提面命的教诲。

第2天

益友是伴你一生的好书

宋太宗时,寇准三次被拜为宰相,又三次被贬。寇准对军国大事确有独到的见解,但学识较浅,行事鲁莽,不求方法,因此,他在仕途上一直颇为不顺。大臣张咏是寇准好友,因为两人私交甚好,所以张咏对寇准的长处和短处非常了解,私下与同僚们谈起寇准时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后来,寇准被罢官,与刚遭到免职处分的张咏相遇。两位好友痛饮一番。临别之时,寇准问张咏道:“分手在即,不知何时才能相聚,你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张咏恳切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汉书·霍光传》中曾称赞霍光是“匡国家,安社稷”的一代功臣,但同时也指正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寇准当时并未体会到张咏此话的含义,回府后立刻取来《霍光传》细细研读,当读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茅塞顿开,大笑道:“张公这是在开导我呀!”

每日自我提醒

读书使人渊博。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超脱。人们常将一本好书比做良师益友,大叹受益匪浅。但人生得一知己,远胜于一本甚至百本佳作。他(她)可以是你工作时的伙伴,疲惫时的港湾。成功时的喜悦,也可以是一本帮助你一生的好书。

第3天

无涯的知识海洋

宋代李之彦的《砚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青年到山里向一位书法家学习书法。多年之后,青年自觉作品与老师之作不相上下,遂向老师告辞,请求下山。老师对他的行动看在眼里,并未加阻拦,只是对他说道:“我有一箱东西,你替我把它运到山脚下,千万别交给别人。”青年出于好奇,走到无人处将那箱子打开,发现里面装了好几十个磨穿了底的砚台。他这才醒悟,老师一生勤奋,付出的辛劳,远非自己可比。于是,返回山中向老师认错,从此勤学苦练,隐居深山几十年,直到霜雪染白了双鬓,才完全学得了老师的真传。

每日自我提醒

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孜孜不倦的过程。初学之时,只得皮毛,总觉简单易行。待更深一步。探得精髓,才知博大精深。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做学问犹如驾着一叶轻舟在知识的海洋中漂浮。你看不到停靠的彼岸,但可以欣赏海天一色的美景。

第4天

用你的一生来学习

孔子的学生子贡天资聪颖,家境富有。他拜孔子为师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学习过于辛苦,而且该学的知识都已学得差不多了,便向孔子告辞,想去辅佐君王,就此也休息一下。孔子委婉地劝诫道:“伴君如伴虎,辅佐君王的学问大得很,怎么可以用这种方式休息呢?”子贡接着问道:“那么我把侍奉父母作为休息的方式如何?”孔子说:“侍奉父母不光是嘘寒问暖,三茶六饭,要和礼仪、修养结合起来,学问大着呢,怎么可以当做休息的方式呢?”如此子贡又问了几种休息之道,都被孔子一一驳回了。子贡最后沮丧地问道:“按老师的意思,我连休息一下的时间也没有吗?”孔子笑道:“有呀,当人们看到有一座新坟孤独地立在那儿,就知道你在里面休息了。”

每日自我提醒

文坛大家梁实秋说过:“最高之幸福。非快乐,非名誉。非财富,而是心灵之活动。”这种心灵的活动。这种无法言表的幸福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在反复的思考中才能真正体会。书本的知识也许会有穷尽的一天。但生活中的真知却永远不枯竭。

第5天

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年过三十才开始自学绘画和篆刻。初学篆刻之时,总觉得不得要领。是自己的方法不当,还是前人的作品蕴涵机巧?齐白石为此苦恼不已,一时之间进退维谷。为了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齐白石去请教一位叫铁安的治印大师。铁安听后笑道:“南泉冲多的是楚石,你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等把它们刻成石粉,磨成石浆,你的印也就治好了。”齐白石立刻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此他勤学苦练,终成一代绘画篆刻大师。

每日自我提醒

如果说人世间有天才存在,那也只是因为他们比旁人多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用来浇灌成功之花的汗水。无数事例已经证明,只有勤奋和刻苦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第6天

追求真理是科学永恒的灵魂

布鲁诺,这位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在哥白尼死后热情地宣传和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发展了他的学说。布鲁诺认为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仅是宇宙众多天体之一,太阳本身也是运动的。布鲁诺的学说被宗教界所仇视。1592年,他在威尼斯遭逮捕。在狱中八年,布鲁诺受尽了折磨和拷打,但他依然坚持真理。1600年,布鲁诺在意大利罗马被判处火刑。他镇定地看看那些红衣主教们说道:“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判词还要感到恐惧。”

每日自我提醒

科学使人类走出愚昧的泥沼。而科学的灵魂就是真理。失去真理的科学和无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甚至比无知更加可怕。“尽信书不如无书”,权威与真理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看书时不妨多做些思考。大胆的猜测与怀疑是探索真理的先决条件。

第7天

忘我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著名科学家牛顿成名之后,仍然埋头于科学研究,对日常生活丝毫不在意。有一天,在结束了繁忙的工作之后,牛顿兴致勃勃地吩咐为他做饭的老太太给他做一顿好吃的饭菜。不一会儿,饭菜摆在了牛顿的面前。牛顿吃着吃着突然想到了什么,立刻起身走进了实验室。这时,一位老师来拜访牛顿,估计牛顿一时不会出来,便和牛顿的助手将一桌饭菜吃了个精光。当牛顿再次返回餐厅时,餐桌上已是杯盘狼藉。牛顿不禁纳闷道:“我刚才是吃完饭才走的吗?”说完,又转身回实验室了。

每日自我提醒

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少不了要有些废寝忘食甚或“痴迷”的精神。学习也如此,多一些孩童的天真执着,少一些世俗的抱怨牢骚。试着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一次,那时,你会发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第8天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一次,电气科学的先驱富兰克林设计了一个“电火鸡”的实验,准备用从两个大玻璃缸中引出的电杀死一只火鸡。当他一手握住与两个玻璃缸表面相连着的一根链子,另一只手忙着连接顶部电线的时候,忽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并伴随着一道耀眼的电火,富兰克林应声倒地,身体开始剧烈地颤抖起来。十几分钟过去了,富兰克林慢慢地清醒过来,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周围惊恐的人们,他刚才见到了上帝。从这次失败的实验中,富兰克林得出了一个结论:串联起来的足够多的电瓶可以释放和闪电一样强大的电流。

每日自我提醒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却不知道总结失败的教训。暂时的挫折不应该是消沉的原因。而应该是继续的起点。没有品尝过失败的人,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失败的人生,将是不完美的人生。

第9天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科学的灵感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喜欢动手,凡事都想亲身验证一番。一天傍晚,他父亲在鸡窝里找到了“失踪”了一天的爱迪生。父亲生气地问道:“你在那儿干什么?”“我在孵小鸡。”小爱迪生兴奋地答道。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问:“你是母鸡吗?”说完,便将爱迪生拉出了鸡窝。还有一次,爱迪生为了验证一下“火的威力”,竟将自家的牲口棚给点着了。面对凶猛的火势,滚滚的浓烟,爱迪生却在一旁兴高采烈。最后,牲口棚化为一片灰烬,自己也被父亲好好“教训”了一顿。

每日自我提醒

好奇心是艺术与科学的灵感源泉。也是学习的动力。正因为有了它,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生动有趣;正因为有了它,人们对身边的事物不再漠然,而是去努力探究其中的奥秘。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手中的书本,到外面的世界中去多问几个“为什么”,那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10天

不要好为人师

古时候,有一个汉子扛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可是他无法将竹竿带过城门。他先将竹竿竖着拿,一头顶着城墙进不去;想了想,又将竹竿横着拿,两边又顶着城门,还是进不去。正在着急之时,来了一位老者,见此情况,便出主意说:“我看还是找一把锯子来,将竹竿从中间锯断后再拿进城。”这个汉子听完后,果然依计行事,将好端端一根竹竿锯成两截,高高兴兴进城去了。今天听来,这个汉子实在是可笑,他不知道竹竿还可以直着拿进城。然而更可笑的是那位老者,自以为博学多才,经验丰富,最终出了一个“昏招”。

每日自我提醒

无知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还要将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传达给其他人。这不仅害了自己,也误了别人。

第11天

学问自从“问”中来

明嘉靖十六年,瘟疫猖獗。年轻的李时珍随父亲给人治病,医术提高很快。一日,一位川籍商人求医于李时珍,李时珍诊断其身患不治之症。一年之后,李时珍又巧遇此人,但见他身体健康,便询问其缘由。此人说去年归途中请一位叫小华佗的医师诊治过。听到这个情况,李时珍决定去拜见小华佗。小华佗见李时珍不远千里前来拜师,大为感动,遂热情指正:“你下药虽有画龙之功,但欠缺点睛之笔。”李时珍当即虚心求教,受益匪浅。数十年后,李时珍完成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一代“药圣”。

每日自我提醒

“学问”二字仔细推敲起来,韵味无穷;学不离问,学习必须学会提问。问不离学。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你的理解就更深一步。学习不仅需要勤学多问,更要有不耻下问的好学态度。

第12天

谦受益,满招损

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晚年,国家准备授予他爵位,以表彰他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但被他谢绝了。法拉第退休之后,仍然常去实验室做一些杂事。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实验室做实验。他对正在扫地的法拉第说道:“干这话,他们给你的钱一定不少吧?”老人笑笑,说道:“再多一点,我也用得着呀。”“那你叫什么名字,老头?”“迈克儿·法拉第。”老人淡淡地答道。年轻人惊呼起来:“哦,天哪!您就是伟大的法拉第先生”“不,”法拉第纠正说,“我是平凡的法拉第。”

每日自我提醒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是治学的关键,也是一种高尚的美德。骄傲是治学的大敌,更是失败的先兆。面对掌声与鲜花,不妨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因学业和工作上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

第13天

给成长一个宽松的环境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11岁时,父母将他送入私立湖滨中学,学校不仅重视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而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激发了比尔·盖茨的创造力。17岁的盖茨和艾伦创立了自己的交通数据公司,还为学校编写了课程安排程序。一天,TRW公司邀盖茨他们去面试,之后盖茨和艾伦得到了工作。湖滨中学破例允许盖茨他们可以不上课。进入哈佛大学之后,盖茨继续发挥着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并中途退学投入计算机事业,而他的父母尊重盖茨的选择,因为他们相信“新的纪元已经开启”。

每日自我提醒

环境确实可以影响人的成长甚至一生。今天。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很多地方都有了,但我们似乎少了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良性的竞争氛围。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也许我们应该再宽容一点,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

第14天

功夫在“试”外

7月不仅是炎热的,也是黑色的,只因为那短短的三天关系到全国所有苦读十二年的莘莘学子将来的人生。从高考前的几个月起,健脑产品已经在电视上争斗得如火如荼;考前心理咨询在报纸上轮番亮相……终于忙忙碌碌地走到了那几天,不仅考点附近的建筑工地不得施工,更有家长在听力考试时拉起“人墙”不准汽车通过。为了保证考生有充沛的脑力和体力,氧吧、旅馆的生意也借着高考红了一把。紧张的三天刚过,各家媒体又赶紧追踪报道,使不安的考生更加忐忑不定,神经质的家长更加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