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兴名家智谋略全书
26164100000011

第11章 珍藏友情篇(3)

王之涣微微一笑,温和地说:

“大人有所不知,我送礼自有我的道理,钱大人为官多年,家财万贯,所缺的并不是钱。我送大人铜镜是说你为官公正,断案如神,如同明镜;这送大人凉水,是说你廉洁无私,清正如水,这又有什么不妥之处呢?”

钱福应吃了一个哑巴亏,但面对正气凛然的王之涣,他又无话可说。而且王之涣当时名满天下,他也不敢把王之涣怎么样,只得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意,违心的接受了这担礼物。

乍一看,王之涣又是送锈镜又是送凉水,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何况是抱有厚望的钱福应。

然而,王之涣的话也挑不出一点破绽:难道身为地方大员,敢否定自己“为官公正”,敢否定自己“廉洁无私”吗?

钱福应打掉牙齿往肚里咽,只好苦着脸收下这份“厚礼”。

借助故事苏东坡妙言说不

苏东坡做刘尚书学士等大官,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官还大,一直做到了执政大臣的位置,人称左丞相。

但这两兄弟都秉持了良好的家风,他们为人平和,为官清正,一直没有积攒什么财物。

有一个人跟苏氏兄弟俩都比较熟悉,这人准备下海做生意,但钱一时又凑不够,就萌发了向苏家兄弟借钱的念头。

他先去找了苏辙。结果未能如愿,空手而返。

后来转念一想。东坡做官时间稍长,一定比弟弟有钱,于是转而到苏东坡府上借钱。

寒暄两句之后。苏东坡就已洞悉了对方的来意。

还未等老熟人开口,苏东坡就随口讲了一个故事:

“我的邻居穷得揭不开锅,只好去盗墓,希望能从古墓中挖点金银出来度日。一天晚上,他趁着月光挖开一座坟墓,却见墓中坐着一个裸体人,浑身一丝不挂,笑着对他说:‘我是汉朝的杨王孙,我是反对厚葬、提倡裸葬的呀!哪里有什么东西,你去看看别处吧!’”

“于是邻居又挖丌了另一座坟墓,一看里面埋葬着一位王者。这位王者很不高兴,他说:‘我汉文帝,主张薄葬,陵墓里不许放值钱的东西,只有几件瓦器,现在全碎了,你就另谋财源吧!’”

“邻居还不死心,他转过头去,发现旁边还有两座坟墓紧紧相连,就用力刨开了其中的一座,墓里有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人,面容憔悴,有气无力地告诉他说:‘我是不愿食周粟,宁可饿死首阳山的叔齐呀,当时已经形销骨立,哪有东西留给你呢?’”

“我这可怜的邻居劳累了一夜一无所获,十分气愤,不甘心地说:‘那我再挖开旁边的一座试试看吧!’”

“那位瘦得不成人样的墓中人叹口气说:‘算了吧,我看你还是不用白费力气了,那位是我的哥哥伯夷,他比我更瘦,哥哥还不如弟弟呢!’”

苏东坡讲完这段故事,不禁自己也给逗乐了,哈哈大笑起来。

那位老熟人知道他没钱相借,但又不好拒绝,只有编了这则故事来对付自己,想想也觉得好笑,就改口转而言他,再也不提借钱的事了。

偷梁换柱“王皮也”变成“玉波地”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冒犯了朝臣中的一些势利小人,这些人在皇上面前恶意中伤、诬蔑王昌龄,因此唐天宝七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去当了龙标尉。

王昌龄到了龙标后,并没有自甘颓废,而是立志献身边塞,造福百姓,接连在龙标兴修水利,开垦桑田,为老百姓办了几件大好事。

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背后都叫他“王青天”。王昌龄不仅诗写得好,书法也是行云流水,十分了得。县内商贾很多慕名前来求字。

一日,有一位不识字的王姓皮匠前来找王昌龄题写店铺匾额,王昌龄当时正醉意朦胧,他问清店名后,便“唰、唰、唰”笔走龙蛇,写下了三个大字“王皮也”,交由王皮匠带回去了。

那王皮匠并不识字,也不知道王昌龄醉后将“王皮匠”三字误写成“王皮也”,回去之后就如获至宝地将匾额悬挂起来。

当时湖南都统姓钟,也是个附庸风雅的贪官。这钟都统用搜刮来的不义之财在后花园建起了一口喷水池,故做高雅地命名为“玉波池”,他听得王昌龄书法很好,当即派人到龙标求字。

差人来到龙标县衙说明来意,王之涣当时正忙于公务,况且他平时最厌烦达官贵人索书,当即头也不抬地说:

“匾额我已经写好了,就挂在城内王皮匠家门口,你们自己去取吧!”

钟府差人来到王皮匠家,果然看到店铺门口悬挂着“王皮也”三个字,当下也没多想,就以一个字100两银子的价钱买走了这副匾额。

钟都统见差人送回来的匾额上写着“王皮也”三个大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玉波池”,正要发作。但转念一想:“王皮也”和“玉波池”相比,无非差了几个点而已,如果加上七点,完全可以使用。

而且王昌龄为人狂放,说不定在这三个字中隐藏着什么名堂,万一追究起来捅了娄子,出洋相的还是自己。

于是这位都统不动声色地拿起笔来在这三个字上加了七点,高高兴兴地挂了出去。

王昌龄真是幽默得可以,都统大人求书“玉波池”三字,他却以“王皮也”三字虚以应付。

这固然说明了他疏狂的诗人个性,也说明了他不慕权贵的品性。

不共戴天王船山以心送友三十里

王船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十分有才华,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著作,也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举。

一次,他的一个老朋友跑了很远的路去衡阳拜访王船山,王船山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很久以前他们俩曾一块儿读书、习剑,像兄弟一样亲密相处,这次能再见面,两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老友告诉王船山说他已在清朝为官,并试探王船山说:

“现在天下已定,朝廷广招人才,以老兄这样的贤才,为什么不出山做一番事业呢?”

王船山听了,先是皱了眉头,随即微微一笑,说:

“你我兄弟一别几十年,现在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今天咱们只谈友谊不谈政治。”

这位老朋友在王船山家住了好几天,想方设法恳请王船山出去做官,王船山总是笑而不答,老友对王船山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这天早饭后,老友提出告辞,王船山也不挽留。就给老友送行。

王船山撑着一把伞,脚穿一双木鞋,把老友送到大门口就站住不再往前走了。这位老友见王船山主意已定,只好上马而去。

老友一口气走出了几十里,越走心里越不是滋味。他想:王船山和我有这么深厚的交情,为什么今天不多送送我呢?难道生了我的气?又为什么在天不下雨时撑着一把雨伞,脚上还穿着一双木鞋呢?

想着想着,他忍不住调转马头又朝回走去。快到王船山家时,远远就看见王船山依然撑着伞站在门口,看着自己离去的方向。他拍马走到跟前,不解地问:

“船山兄,你为什么还站在这儿呢?”

王船山深情地望着他说:

“我是在送你啊!我要以心送你三十里。”

老友很感动,又问道:

“那你又为什么撑着伞,穿着木鞋?”

王船山沉痛地说:

“伞是为了遮天,木鞋是为了隔地。”

老友沉吟了一会儿,猛然醒悟过来,原来王船山是不愿上顶清朝的天,下沾清朝的地!老友非常羞愧地说:

“我明白你的心,我敬佩你的气节,愿多保重,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再三回首,依依惜别而去。

王船山与老友虽然有着深厚的情谊,但二人政见不同,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也就大相径庭。

王船山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对老友的变节行为表示不满,而是在照顾友谊的同时不屈自己的志向,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对明王朝的一片忠心和对清朝统治者的蔑视。这种和而不同的态度体现了儒家自修其身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