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兴名家智谋略全书
26164100000013

第13章 爱的语录篇(2)

他出生于扶凤县(今陕西西安),自幼家境贫困,维持家庭生活全靠老母亲织绫出售。

马钧生来心灵手巧,又聪慧好学,他见母亲日夜织绫十分劳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决定试着改进织绫机。凭他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很快摸索出了改进之法,制成了新式织绫机,将工作效率提高了十几倍,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马钧也因为心灵手巧而为天下人所共知。

当朝皇帝魏明帝听说马钧善于发明制造,就将他召入京师任给事中之职。在朝中为官的日子里,马钧设计制造了著名的指南车、水车和发石车等。

有一天,马钧到城外散步,看见两个人用系着绳索的木桶戽水,顿时受到很大启发,决定模仿制作一台汲水工具,将低洼地的水戽到高地,从而解决高地的灌溉问题。

他急匆匆回到家中,很快制作出一个汲水器械的模型。这模型和一个小秋千架十分相似,用一个桶在下面来回摇荡,在桶下面放一大盆水,一荡一悠之间,木桶就可以将低处的水泼向高处。

他经过几次试验之后发现,如果将这具模型放大安装到高地上,秋千架最低也要有两米多高,这样一来,戽水的人可就吃力了,一个人的两只胳膊能够支撑多长时间?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要换人。

他苦思冥想,决定将木桶改成小方格,将支架改为大转盘,并经过反复拆卸,终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水车。水车的转盘上安装着许多小木戽,转动水车转盘,小木戽就会将低洼处的水带到高地。

这种新式水车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机械和连续运转,可以日夜不息的戽水抗旱。

巧借浮力曹冲七岁能称象

三国时,曹操有一个小儿子叫曹冲。

曹冲自幼饱读诗书,反应敏捷,在军中小有名气。

有一天,东吴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这头大象体形伟岸,长鼻阔耳,步履缓慢,十分憨态可掬。

因大象是南方的动物,北方人很少见到,所以觉得十分稀奇,文武百官都凑上前来看热闹。

大家对大象议论纷纷赞不绝口,有的说那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身子像一面墙;有的说那大象牙像两柄船桨,耳朵像两把大蒲扇;有的说大象那么大,怕是有好几万斤吧。

曹操也在人群中观象,他见有人提出象有多重的问题,决定借机考考群臣,于是传令下去:

如果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主公重重有赏。

这一下可难住了文武百官。

他们有的说可以造一根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用镇水的铁牛做秤砣,有的说把大象宰了,一块一块的称出重量。

曹操对这些办法都不满意:

这时曹冲走了出来,稚声稚气地说:

“禀告父王,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你有什么办法呢?”曹操低下头慈爱地问道。

曹冲胸有成竹地答道:

“先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大船承受了大象的重量,必然会往下沉,然后在吃水线上作个记号:这时牵回大象,再往船上装石头,等到船的吃水线和水面相平的时候,取下石头来称一称,石块的重量之和不就是大象的重量吗。”

大家一听曹冲这么一说,才都醒悟过来,纷纷向曹冲伸出大拇指夸赞不已。

曹操也对儿子的称象方法十分满意。他使人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文姬辨琴《胡茄十八拍》绝唱千古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女学者,也是一位音乐家和诗人。

她自幼聪慧,出口成诵,过目不忘,父亲蔡邕非常宠爱她,教她做文章,学画画。

蔡邕偶尔到厨房巡视,忽然听到正在灶膛里燃烧的一根桐木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其音韵很有节奏,并富有立体感。

蔡邕精通音律,当即从火中抢出这段桐木制成琴,取名曰:“焦尾琴”。

有一天,文姬乘父亲外出,悄悄地走进琴房,拨弄琴弦,恰好被蔡邕回来撞见。

蔡邕十分好奇,惊讶地问道:

“孩子,你也喜欢弹琴吗?你对音律知道多少呢?”

蔡文姬仰起头回答道:

“父亲,我平日在您的熏陶下,对音律有一些了解,我们不妨弹一曲试试吧!”

蔡邕当即来到院中,焚香抚琴,琴声深沉呜咽。

文姬的心随着乐声颤抖着,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腮帮淌了下来。

忽然,琴弦“嘣”的一声,文姬马上辨别出来:

“爸爸,第一根琴弦断了。”

蔡邕对她敏锐的听觉感到十分吃惊。他在继续弹奏时,故意又弄断一根琴弦。

小文姬又立刻作出反应:

“爸爸,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

蔡邕觉得女儿的琴艺已日臻成熟,高兴地说:

“我现在就来教你操焦尾琴,你可以用它来演奏了!”

文姬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琴艺突飞猛进,熟记了父亲所有的琴曲,加上琴、棋、书、画样样全能,名声很快就传了出来。

后来,蔡文姬因战乱被匈奴俘虏,来到塞外,成为匈奴左贤王的王妃。曹操知道她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专门派人出使匈奴,用重金把她赎了回来。

在回归途中,蔡文姬写下了琴曲《胡茄十八拍》,叙说自己的悲苦身世和思乡之情,这首曲子传诵一时,成为千古绝唱。

移情妙治莫君锡献画治病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淫无度,沉湎酒色。到了晚年患了多饮、多食、多尿的消渴病。

他下旨召太医前去诊治。太医院的数十名医生,大多不务实学,只会趋炎附势,攀龙附凤。只有一名叫莫君锡的医师,乃是当朝最为知名的医家,他生性耿直,豪爽仗义,不会阿谀奉承,因而被太医官排挤出太医院。

这次皇上有病,太医官一连派了四五个平时自称是一流的医生去给皇上治病,但都未能治好,被隋炀帝一个个地处斩了。

太医官这才着了慌,想起子有真才实学的莫君锡。于是备了厚礼,厚着脸皮去请莫君锡。

莫君锡简单的问了问皇上的病情,就取来纸笔,挥洒自如的作起画来。他先画了一幅梅林,接着又画了一幅雪景。

第二天清早,莫君锡带着自己的画,随同太医官进了宫廷。莫君锡先审视了一下炀帝的神色,然后看了看舌头,按了按脉,最后开言道:

“陛下龙体无恙,乃是真水不足,龙雷之火上越,非金石草木之品能治,需宽容十天,待我去求一仙友,求来天池之水方能灭掉这龙雷之火。为免风旺火动,望陛下在这十天内独居一室;为解寂寞,现呈上画作两幅以供观赏。”

隋炀帝觉得莫君锡的做法与前面被斩的太医不同,当即准奏。按照莫君锡的吩咐,独居一室,不问政事不近女色,专一修身养性。当他看那梅林时,但见青梅累累,大而鲜美,栩栩逼真,便想起梅子酸甜可口的滋味,口中便唾液津津,不再口干舌燥了。再看那幅雪景,画得更是淋漓逼真,千山堆玉,万树积银,一片红妆素裹,使人感到浑身上下凉气袭人,因此烦渴之感也减少了。

一连十天,隋炀帝朝夕观看,看梅则口中生津,不燥不渴;望雪则觉心中凉爽,不思渴饮,自觉病情渐渐好转。

十天过后,莫君锡如约来朝,却两手空空,并不见有什么天池圣水。炀帝惊问其故,莫君锡对答道:

“陛下看梅林,思青梅,口中唾液就大流不止,这就是天池之水,这水不断下咽,浇灭了您身上的龙雷之火。同时您观雪景,觉寒凉,心中便不再口渴思饮,所以病情有了好转。今后只要您继续坚持,不出月余,龙体便可大安!而所谓的神水之说,只是为了安定陛下的心思所打的诳语罢了!”

隋炀帝感念莫君锡一片忠心,就厚厚的赏赐了他。

巧夺天工李春修建赵州桥

李春是隋朝大业年间的一个石匠,他是驰名中外的赵州桥的设计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桥梁建筑家。

由李春主持设计的赵州桥横跨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又叫安济桥,取平安渡过之意。

洨河发源于河北省西部的井陉山,水势凶猛。

尤其是夏秋两季,每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洨河水势比平时更加凶猛,淹没了无数的良田沃野,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威胁。

平时水流舒缓时,两岸人民还可凭船摆渡过河;一遇洪水,交通十分不便,两岸百姓苦不堪言。

李春经过多次反复实地勘察,决定在洨河上架起一座桥梁。经过反复设计,数易其稿,李春终于设计修建了这座赵州桥。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跨度长达37.37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径最大的石拱,桥洞呈弓形。在大拱的两肩上,又各有两个小拱,这两个小拱跨度为2.75米。

这种设计非常巧妙,不仅节省了石料,减轻了桥身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时,还可以从四个小拱排水,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大大延长了桥的寿命。另外,拱上加拱,整座桥梁显得更美观了。

赵州桥桥面宽阔,全部采用条石铺成,中间走车马,两旁走行人,交通十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