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兴名家智谋略全书
26164100000014

第14章 爱的语录篇(3)

远远望去,大桥犹如一弯新月,又恰似一道长虹。

桥面两侧石栏杆上雕有玲珑剔透、生动传神、龙兽之状的桥栏杆。

龙的神态各具特色,妙趣横生:有的龙相互缠绕;有的龙嘴里吐出水花;有的是双龙戏珠,龙的前爪托着宝珠,真是祥气氤氲,栩栩如生。

桥栏杆上的望柱,雕琢则更为精细美观,历经千百年风吹日晒,其花纹还清晰可辨。

赵州桥装饰华丽、造型轻巧、结构匀称、古朴雄伟。设计颇具特色,并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赵州桥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不但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更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瑰宝。

李春所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比欧洲第一座石拱桥早七百多年,它那奇特的科学制造原理,巧夺天工的施工技艺及艺术构思,都值得未来的桥梁设计师们加以借鉴和学习。

截葱为管孙思邈发明导尿术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唐代伟大的医学家。

在他的家乡,人们争相传颂着一个近乎神奇的故事:

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的路上,只见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向野外走去,后面跟着一位哭得死去活来的老太婆。孙思邈一打听,原来死者是老太婆的女儿,因难产刚刚死去。

医生的职业本能促使孙思邈朝棺材望去,忽然他发现从棺材缝里正在往外渗出鲜红的血。

孙思邈凭着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断定死者还有救。他当即命人打开棺材,只见少妇脸色蜡黄,煞是可怕。孙思邈摸了摸她的脉搏,还感觉到有微弱的跳动。便赶紧选准穴位,给她扎了一针。

不一会儿,只见少妇轻轻的哼了一声,竟然活过来了。稍后,一个婴儿也呱呱坠地。在场的人们全都被这情形惊呆了。

孙思邈一针救两命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京城。

唐太宗对国内有如此神医妙手惊叹不已,当即传旨命孙思邈入京任太医,没想到这个在常人眼里千载难逢的好事居然被孙思邈婉言拒绝了。

原来他年轻时就立下志向,要用自己的医术拯救千千万万穷苦病人,不愿意仅仅为帝王服务。

又有一次,一个病人两手捂着肚子找上门来,自称有好几天撒不出尿来,尿脬都快要给胀破了。

孙思邈经过诊治断定他尿道有障碍,但当时情形很危险,吃药已经来不及了。

恰好,邻居的一个小孩子拿着一根葱吹着玩,一下子激起了孙思邈的灵感:对了,何不用葱作导尿管来引流呢?

孙思邈取来一根葱,去掉葱根和葱尖,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它插入病人的尿道里,果然如愿以偿!

病人的小肚子慢慢地瘪下去了,尿也顺利地排尽了。

就这样,孙思邈又成了导尿术的发明人。

孙思邈不仅善于治病行医,还善于将医学知识活学活用用来养生,他活了101岁才去世,被人们称为“活神仙”。

到晚年,他还不辞劳苦的辛勤编写《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他去世以后,为了永远纪念他济世救人的丰功伟绩,人们把他发明的重要方子刻在碑上,立在大路旁边供世人传阅。这个石碑就叫做《千金宝要碑》。

小善难以救国

五代十国之际,小国林立,互相攻战,天下大乱,朝代如同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各国的皇帝也都是武人出身,不懂得治国治民之道。残忍好杀,草菅人命,所以不得人心,立国皆不长久。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这样残忍,后唐的第二皇帝唐明宗就与众不同,颇有仁心,并能力改前非。

在他即位的第二年,京师(洛阳)巡检军使浑公儿向他口头奏道:

“外面有百姓二人,用竹竿当武器练习武功,图谋不轨。”明宗听了。没有作进一步的调查,就下令将这两个百姓逮捕起来,交给石敬瑭处理(石敬瑭当时为明宗的女婿)。石敬瑭不问青红皂白,就将这二人杀掉了。

第二天,枢密使安重海上奏说:“昨天逮捕的那两个人,不是练习武功的,实际上是在一起玩耍的两个幼童,而不是成年的百姓。”明宗听后大惊,知道自己误杀了人。于是下诏向全国检讨自己滥施刑罚的过错,并且减少自己十天的食品,以向冤魂谢罪。石敬瑭不细心审理,也被罚了一个月的俸禄。浑公儿诬告陷害,被削去官职,杖打脊背后流放到登州(今山东蓬莱)。赐给两个儿童的家属各五十匹绢、一百石麦、一百石粟,并由官府出钱用隆重的葬礼为两小儿办、理了后事。

为了防止今后再出现这类事件,唐明宗又下诏全国州府官吏:“从此以后,凡有死刑案件,必须仔细审理,决不能滥杀无辜。”

这一事件记载在《旧五代史》中,但后来的《新五代史》却将此事删去了,实在是一个遗憾。

然而,治理天下是综合而又长远的大计,后唐明宗虽有善心和善行,但改变不了天下无道的基本局面,所以仍然不能长久。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来说的,如果治理一个国家,恐怕除了注重小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事!

老实人的策略

刘大夏是明朝弘治年间官员,为人正直敢言,为官清正廉明,孝宗期间任两广总督,因治河有功,政绩卓著,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因当时政务紧急,皇帝急诏他赴京上任。但刘大夏迟迟不到任,孝宗又几次派人前去催唤。他才来到。进京之后,刘大夏并不立即上朝,却托病在家休养。并屡次上疏要辞掉尚书一职。孝宗心中略感不快,觉得他是有意在和自己过不去,又不知其中原故,便宣召他入见。

一见到刘大夏,孝宗就责备说:“联授你兵部一职,是对你的信任,你为何拖延不来上任?”刘大夏叩首道:“臣年已老迈,且疾病缠身,恐实难当此重任。”孝宗紧皱双眉不说话,知道他肯定有末尽之言,就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刘大夏说:“臣以为,如今天下已是民穷财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社稷危难,甚至天下大乱。何况兵部职掌国家要权,倘有半点疏忽,就会突发未料之事,后果将不堪设想。老臣思虑再三,恐力不胜任,所以迟迟未敢赴任。只是想请陛下再选择合适的人选,承担此重任。”

孝宗听后,觉得他言过其实,便不解地问:“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征敛有常制,赋税有常度,民生有保障,且连年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未闻民穷财尽之事,卿今日何故出此危言?”刘大夏见皇帝询问,正好趁此机会陈述自己在外看到的实际情形,只有引起皇帝的充分重视,才能进一步革除税制上的弊端,也才能推行兵制改革,就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居深宫之中,耳闻多是阿逢迎之辞,村民间的实情恐难了解。陛下以为征收有常,其实并无常制。臣在两广任职多年,所见所闻,颇有领略,从广西征取铎木,广东征取香药,每年仅此两项就耗费数以万计,其它更可想而知了。”

孝宗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又问:“如今兵士境况如何?士气怎样?”刘大夏说:“士兵的生活与百姓一样穷乏,士气也普遍低落。”孝宗对此迷惑不解,他奇怪地问:“兵士驻扎有日粮饷,出征有月粮饷,怎么还至于穷苦?”大夏回答说:“您是按时按量给士兵分发了粮饷,但将帅侵吞克扣,数目达一半之多,哪得不穷!”孝宗这才恍然大悟,不觉叹息道:“朕在位十几年了,尚不知天下军民贫困至此,真是枉为万民之主啊!”于是,立即下诏禁止各地过分的供献,同时整饬军纪,严惩了有关的长官,刹住了长官私扣粮饷的恶劣风气。

刘大夏见皇帝已经了解了实情,为自己上任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才走马上任,接过兵部尚书的大印。从此,孝宗皇帝更加亲信刘大夏了,只要遇到难以决断的事,必召他前来询问,常常言听计从。

过了一年,遇到京师大旱,刘大夏借机再次上疏孝宗,称兵政的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乞求退休还乡。明孝宗知道他又有新的花样,当然不准,让他详细开列所应革除的弊端。于是,刘大夏把兵政十害逐条列出呈上,孝宗看完奏疏,觉得切中要害,便赞许地采纳了。

孝宗越来越器重刘大夏,经常单独召见他,把他当作了知己朋友,经常与他促膝而谈。一次,孝宗诚心诚意地问刘大夏:“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朕又怎样做才能如古代帝王一样呢?”刘大夏也诚恳地回答说:“想学习古代的帝王并不是太难,要注意的问题是,求治不宜过急,过急了就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乱。凡任用官员和施行政事,可以召见内阁官员及执政大臣当面商议,与他们诚心诚意地交换意见,听取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后,再去施行新的政策和法令也不迟。这样,不仅能集思广益,也可以赢得众人之心,求得顺理以达到天下太平。”

孝宗听了觉得受益匪浅。在刘大夏的辅佐下,孝宗虽然没有成为古代传说中的圣明的帝王,也还算是一个不太坏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