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兴名家智谋略全书
26164100000026

第26章 彻悟彷徨篇(3)

关羽听了司马费诗的这番话,有如梦初醒的感觉。立即接受下任命。

宋宗元评论说,司马费诗的话入情入理,关羽即使出于自尊不肯认错,也不能不为之折服,虚心地采纳他的意见。

以书为谏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唐穆宗见了柳公权的书法,非常喜爱,问道:“你的字怎么写得这样好呢?”柳公权回答说:“怎样用笔是由内心决定的,一个人的内心端正了,用笔也就自然而然地端正了。”皇上听了这活。没说什么,但脸上很难堪,知道他是在以笔为谏。

宋宗元评论说,就事论事。不失时机地提出忠告,古代的大臣往往这样来端正君主的心灵和行为。

引申的效用

蜀汉时。有一年发生旱灾,因为粮食十分紧缺,先主刘备就下令严禁百姓私用粮食酿酒。有个官吏从一户人家里搜出酿酒的器具来,准备对他治罪,刘备知道了此事,也表示同意。

正在这时,简雍与刘备一同出游,二人看见有一对男女在路上走,简雍就对刘备说:“这两个人想通奸,为什么不把他们抓起来呢?”刘备十分惊讶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要通奸?”简雍回答说:“他们的身上不是都长着通奸的器官吗?”刘备听了恍然大悟,大笑起来,就没有对那个藏有酿酒器具的人治罪。

宋宗元评论说,刘备平定巴蜀时,诸葛亮当政,接收了刘备父子多年以来留下的混乱不堪的局而,用严刑峻法来维持社会秩序,种种针对时局而采取的措施,是必要和迫不得已的。然而,如果严厉到单凭酿酒的器具就对人治罪的地步,恐怕就不是躬身自省之道了。简雍以开玩笑的口气指出了这一做法的荒谬,不仅使人发笑,也极其明确地指出了禁止人收藏酿酒的器具是失策的。这可以算做以滑稽手法见长吧?

李泌诚谏安天下

唐德宗时,有人密告大长公主****,并且以巫术咒人。唐德宗听后大怒,将大长公主幽禁在宫中。并严厉责备太子。太子因此请求与萧妃离婚。唐德宗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召见了丞相李泌,把这件事对他讲了,想听听他的意见,并且对李泌说:“舒王近来已有很大长进,孝敬、友爱、温良、仁义,是不是可堪造就呢?”

李泌说:“陛下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要将他废掉而另立一个太子呢?请想一想,陛下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尚且怀疑,又怎么能相信别人的儿子呢?舒王虽然孝敬,但是,从今以后,您可要心中有数,不要指望他对您孝敬了。”德宗说:“你违背了我的意思,难道你不爱惜你的家族吗?”李泌说:“我正是因为爱惜我的家族,所以才不敢不把话说完。如果我贪图一时的恩宠,对您委曲求全,您将来必定反悔,必定埋怨我说:‘我任用你为宰相,当时竟不力谏,才把事情弄到这个样子。’因此,您将来一定要杀我。我老了,残年不足惜,但如果杀了我的儿子,立我的侄子为继承人,我未必能享受到今天的祭祀了。”于是痛哭流涕。德宗也流泪说:“事情已经这样了,您说该怎么办呢?”

李泌回答说:“这是一件大事,希望陛下慎重行事。自古以来。父子相疑,没有不亡国灭家的。难道陛下不记得建宁王是怎么被杀的吗?”德宗说:“建宁王叔确实是冤枉的。只是肃宗太性急了。”李泌说:“我过去因建宁王被杀而辞去了朝廷的官职,发誓不再到天子身边做官,如今又当上了陛下的宰相,又要亲眼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先帝(指代宗)自从建宁王被杀以后,常怀危惧之心,在我临别那天,我为先帝朗诵了《黄瓜台辞》,肃宗感到后悔,流了泪。”

德宗听了李泌的这番活,心绪稍稍平缓了一些,问道:“大唐贞观、开元年间,全换了太子,为什么没有灭亡呢?”李泌回答:“从前,承乾(太宗所立的太子)想谋反,事情被发觉了,太宗派他的舅舅长孙无忌与朝廷中的几十个大臣审问他。真相大白后,当时还有人求情说:‘希望陛下不失慈父之爱,让太子留下一条性命。’太宗同意了,并废黜了魏王泰。现在,陛下既然已经知道肃宗性急,也认为建宁王的死是冤枉的,臣感到很庆幸,因为陛下能够明察秋毫,希望陛下能够以此作为前车之鉴,审慎再三,悉心考察,一定会看到太子没有什么阴谋不轨的行为。他如果真的有不法行为,愿陛下按照贞观年间的办法来处置他,废黜舒王,立皇孙。那么百代之后,执掌天下的人还是陛下的子孙。至于开元时,武惠妃诋毁太子李瑛,后来李瑛兄弟被杀,国人都感到怨愤。这是今后的帝王应该引以为戒的,为什么还要效法呢?兄且,太子住在宫中,并未接触过外面的人,也没有干预过外面的事,怎么有异心呢?那些向您进谗言的人,极为狡诈,即使有像晋愍怀那样的亲笔信,有太子李瑛穿的兵甲那样的证据,也是不足信,又怎么能因为妻子的母亲有罪就受连累呢?幸亏陛下把此事告诉了我,我敢刚我的整个家族来为太子担保,太子不会有谋反之心。假使让从前的杨素、许敬宗、李林甫之流来听从您的旨意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舒王得到天下而定策的人了。”

德宗说:“听了您的话,我想把这事缓一缓,等到明天再考虑吧。”李泌抽回自己的笏板向德宗叩拜,哭着说:“这样的话,我知道陛下父子将慈孝如初。可是陛下回到后官以后,一定要自己一个人审思,不要把这些意思露给身边的侍臣。如果泄漏出去,他们就会去告诉舒王,那么太子就很危险了。”德宗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又过了一天,德宗来到了延英殿,单独召见了李泌,哭着对李泌说:“如果没有你一番真诚的劝说,我今天后悔也来不及了。太子敦厚仁义,确实没有别的企图。”李泌叩头向皇上庆贺。并借此机会请求皇上让他告老还乡。

宋宗元评论说,李泌的话情真意切,见解及其深刻,足以令听者惊心动魄,最终感动了皇帝。要想稳固皇储的地位,该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能不说话,李泌就是一个范例。据史书记载,李泌在唐朝,前后侍奉过三个君主,多次在父子骨肉之间巧妙周旋,弥缺补漏,救危扶难。世上很多人把他比做汉代的张良,我认为李泌所处的境况比张良更为复杂和棘手。因为张良遇到的是豁达大度的贤君,而李泌所遇到的都是性情多疑的君主,而且这些君主都是些萎靡不振的中才之主。

太子的废立,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如果争辩得不力,无法使皇上回心转意;如果争辩得太过,则可能激起皇上的怨愤。历来当皇室亲族内部、骨肉之间发生矛盾、彼此猜疑的时候,大臣们大多以沉默来保住自己的官位,使自己不至于因为选择失误而丢掉了官职乃至脑袋,这样的人固然是不值一提的;即使有一两个敢于说活的大臣,也可能因为触犯了皇帝的痛处而招来祸患,最终对于保护皇储的地位也起不了什么好的作用,哪里比得上缄口不语更好呢?李泌在德宗盛怒之下,恳切委婉,言无不尽,始终以诚心来感动他,尤其是引用了不久以前建宁王被冤杀的例子,作为前车之鉴,做得更是巧妙极了。用皇上所能够明白的道理,反复劝谏开导,终于使德宗回心转意了。这种进言的方式,是很值得大臣们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