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兴名家智谋略全书
26164100000029

第29章 珍惜和谐篇(3)

人面桃花崔博陵以诗传情

唐代著名诗人崔护年轻时相貌英俊,才华横溢。

这一年春天,他来到京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非常不幸没有考中。

崔护觉得愧对家人,不好意思马上回家,就在长安多逗留了几天。

他独自一人,专拣偏僻无人处去,不知不觉来到城南郊外的一个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只是房屋稀少,人迹罕至。

崔护觉得口渴,就信步来到一处人家讨水喝。开门的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妙龄女郎。

崔护报了姓名,央求道:

“博陵崔护独自游春到此,口渴难受,向姐姐讨口水喝。”

那女子请崔护坐下,进去倒了一杯茶出来递给崔护。

崔护饮毕,就同这姑娘攀谈起来。

交谈中得知这女子叫叶蓁儿,母亲早逝,与父亲居住在城南以种桃为生。

二人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就在这桃林中私订了终身。

第二年,崔护又到长安参加科考,由于准备充分,竟然高中解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功成名就的崔护非常得意,急忙驱马赶向城南,向意中人叶蓁儿报喜。

等他来到蓁儿门前,却发现屋门已经上锁。

荒村野外,没有人可以替他传递消息,在这里一意苦等吧,又有些不好意思。

崔护的眼前映出初次和叶蓁儿相见的场景:

绯红的桃林中,姑娘的脸色和桃花交相辉映,更显得娇嫩欲滴,明艳照人。

崔护不禁诗兴大发,在门上题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并署上“博陵崔护题”几个大字。

过了几天,崔护正在太学读书,忽听得有人召唤自己。

起身一看,原来是一个媒婆领着一个娇媚的女孩儿,那女子正是叶蓁儿。

原来,崔护造访那天,叶蓁儿同父亲一起为母亲扫墓。

回来一看门前的题诗,顿时明白了崔护的用意。

蓁儿父亲打听到崔护是今年科考解元,十分高兴,当即着媒婆带着蓁儿前来太学寻找崔护。

崔护因诗得妇的故事,遂成为一段文坛佳话流传下来。

金榜及第之后,前去寻找意中人不遇,在门上填诗一首表明心迹。这个举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一个浪漫而幽默的故事。

当时男女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私订终身是极不光彩的事情。崔护的这首诗,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又隐讳地通过对桃花的描写陈述了自己的要求,恰似一纸浪漫的求爱书,起到了信件所无法代替的投石问路的作用。

挫不堕志陈翥发愤著《桐谱》

在宋代,安徽池州铜陵出了一个伟大的园艺学家,他的名字叫陈翥。

陈翥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的乡绅家庭里。尽管他经过几番寒窗苦读,但却屡试不中。

失败并没有磨灭他跻身仕途的愿望,反而更激发了他发愤苦读的决心。

于是,他在家乡附近的山上建起了一座房子,闭门谢客苦读,以便一举成名。

谁知天不遂人愿,一晃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可功名利禄对他来说似乎还是虚无缥缈的事情。

怎么办呢?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不了了之吗?

他在痛苦的思考中信步朝村后的西山走去,那里是一片平整的开阔地,大约有二三十亩的样子,都长着高大的梧桐树。

梧桐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它躯干高大,枝叶粗壮,既可以作栋梁,又能遮荫,还能招来金凤凰,在古时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树木。

陈翥看着梧桐树,猛然想到自己眼下的处境,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自己也可以像这些伟岸的梧桐树一样,顽强地活下去呀!

只要除去心中的忧伤,养好身体,总有一天会引来凤凰栖止的。

此时他心中好像有一种意念在动,好像看见自己化作了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一样,会不会有一天“大匠如顾怜,委躯愿雕刻”呢?

于是,陈翥不再追求虚浮的功名,而是带领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山上种起桐树来。他仔细地研究桐树的品种、习惯、用途等,为了使后人更好地利用这种植物,他开始书写《桐谱》一书,这在当时是文人首次为植物作谱。他由桐梧而及其他植物,前后共著植物谱牌26部180多卷,全面地叙述了前人流传下来的有关桐树的知识,也总结了它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书中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和论述,可称得上是植物专谱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园艺科学价值,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宋代著名的园艺家。

《桐谱》一书在植物学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时至今日,其中有些论著,仍然有可资借鉴之处。现代某些外国学者在研究桐树的起源和历史上,也时常引用这部书,可见这是一本对后世有相当影响的学术著作。

历史造就人才的方式就是这样奇特。

陈翥从一意苦读做官的读书人,成为一名既有实践经验、又有高深理论的园艺家,确实是一种奇迹,也给那些渴望成才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撕开银器少年纯祜善避祸

范纯祜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儿子,他富有才智,十分善于了解别人的优缺点并加以正确的评价。

在随父亲守卫西北边疆时,范纯祜经常能根据敌情的变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军事上往往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他对军事学很有研究,当时人们传说他之所以料事如神,是因为他能够派遣自己的灵魂深入到敌人的首脑部门去刺探情报。这个说法虽然有点过于玄乎,但大抵反映了人们对范纯祜的敬佩和仰慕之情。

范仲淹和富弼两家是世交,富弼也在朝廷做官,家世十分显赫。

但富弼为人狂放,言谈举止十分随意,范纯祜曾多次当着父亲对他提出过中肯的建议,谁知富弼不但不听,反而以为是扫了他的面子,心里有几分不悦。

有一天,恰逢富弼的老父亲去世,前来吊唁的人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富弼看到这么多人前来哀悼亡父,不免悲喜交集。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的阔绰,借丧礼之际摆摆排场,富弼命令家人用锡箔包住木头模型做成银器的样子来陪葬。

这些假银器品种繁多,吃、穿、用、住等日常用具一应俱全。富弼将这些东西沿着祭台一字摆开。远远看去,假银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同真的毫无差别。

前来送礼的人们从没见过富家如此富有,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正好,范纯祜和父亲也前来吊唁,刚走进富家的范纯祜知道这些银器是假的,但眼下有这么多人围观,一旦传出去,其负作用不可低估:一则朝廷会认为富弼以权谋私,积累了巨额家产,对富弼的政治前途十分不利;二则即使朝廷不予追究,但富家老头下葬有大量银器陪葬的消息如果传出,将会引来居心叵测的人前去掘墓求财。

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富弼极其不利的,但素来爱面子的富弼却只见其利而不见其害,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

范纯枯拨开人群快步走上前去,只见他拿起一块银器用手轻轻一拽,裹在表面上的一层锡纸被撕了下来,露出了里面的木头。

人群顿时大哗,人们见当朝显贵居然用假银器来殉葬,不禁露出了几分轻视之色。

富弼见范纯祜又扫了自己的面子,以为他是成心跟自己过不去,当即脸上就有些挂不住。

范纯祜为了打消富弼的顾虑,就附耳对富弼说了一席话,富弼这才明白范纯祜的良苦用心,感激地握住他的手说:

“世侄年少却胸罗全局,眼光远大,老夫自愧不如啊!”

范仲淹为北宋一代名臣,于文于武均有所建树,范纯祜更是继承了乃父的智慧家风,年纪轻轻就很有谋略。

在富弼家的葬礼上,他能跳出常人的思维框框,从假银器殉葬想到朝廷的疑忌和坟墓的安全,进而用掰开银器的方式打消人们的议论和顾虑,这些都反映出他在看问题上的深远眼光,同时也反映了他不拘小节的大家风度。

举家被焚

北宋忠定公张咏还未中进士时,曾到汤阴县去游览,县令送给他五匹帛和一万钱,张咏就背着它回家乡。有人说,这一路回去如果遇到夜晚,山路崎岖,人烟稀少,比较危险,还是等有旅伴时结伴而行比较安全。张咏说:“已经是深秋了,双亲年老,还没有制备冬衣。”只打了一把短剑就走了。走了三十多里,投宿于一个孤零零的小店,里面只有一个老头和他的两个儿子,他们想杀害张咏而夺他的钱财。刚刚半夜,老头的儿子就叫道:“鸡叫了,秀才可以走了。”张咏不回答。老头的儿子就推门。张咏先用床顶着左门,又用手顶着右门。老头的儿子见叫唤后没有回音,就撞门。张咏忽然向后一退,那人闪身而入,张咏用剑刺其头,把他杀了。不一会儿,老头的次子也来了,张咏也用刚才的方法把他杀了。接着,张咏拿着剑逼视着老头,老头正在烤火挠痒,张咏把他也杀了。一家老幼几个人都死在房间里。于是,张咏放火烧房。他走了二十多里才天亮,只听到后面陆续赶来的旅客互相在传说:“前面的小店失火了,一家人都被烧死啦。”

题阳台柳

北宁旱,潞国公文彦博曾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去任成都知府。当时文彦博还未到四十岁,成都的风俗又喜欢歌舞,文彦博常常举行宴会,因此,有飞短流长传到京师。适逢御史何郯(字圣从)请假回四川,皇帝便派他去察看这一情况。何圣从就要来了,文彦博心里有点不安。幕客张少愚对文彦博说:“圣从的到来,不必挂虑。”少愚与圣从是同郡人,因而他迎见圣从于汉州(今四川广元),摆酒设乐招待他。有一个官妓舞跳得很好,圣从亲昵地问她姓什么,宫妓说:“姓杨。”圣从说:“也就是所谓的阳台柳。”少愚马上取下妓的头巾,题诗说:“蜀国佳人号细腰,东台御史惜娇娆。从今唤作阳台柳,舞尽春风万万条。”命妓作〈柳枝词〉演唱这首诗。圣从听了非常高兴,竟喝得酩酊大醉。几天以后,圣从到达成都,态度十分严肃郑重。一天,文彦博举行盛大歌舞会招待圣从,将汉州的那个宫妓也请来,混在成都府的歌妓中,唱着少愚的那首诗,来劝酒助兴。圣从又为她所倾倒,喝得醉醺醺的。圣从回到朝廷以后,有关文彦博的流言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