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兴名家智谋略全书
26164100000030

第30章 自我放歌篇(1)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云南昆阳州的人。他原来姓马,他们家都信奉******教。明太祖十五年的时候,郑和的父亲死了,这时郑和方13岁。

大约是在郑和的父亲去世不久,他就因某种机缘入宫当了宦官,就叫了三保,侍候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他跟随燕王征战有功,就被擢升为太监,赐姓郑。

中国历代帝王,向来都是以天子自居,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在他们有了强大的国力基础时,就总想要扬威四海内外,也就是与四方的各国建立盛大的朝贡贸易关系。朱棣当了皇帝后,就决定派郑和出使西洋地区。

当时的西洋,是明朝人的地理概念,他们以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东的地区,他们就称为“东洋”,婆罗洲以西的地区,他们就称为“西洋”,郑和航海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都在婆罗洲以西的地方,所以就把郑和的出海航行,叫做“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明成祖三年的七月到明成祖五年十月之间。他建造了不少大船,有的长40多丈,宽近20丈。这次首航,郑和率领将士近3万余人,大海船200多艘,同时,还带了大量的金钱银钞,船上还安装了航海图和罗盘针。这支航行队伍航船的体积之大和设备的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郑和与副使太监王景弘从苏州的刘家河出发,海航到福建,然后从福建的五虎门继续扬帆远行,首先抵达了占城,遍历爪哇和苏门答腊等一些地区。他一路上,都以明朝皇帝的名义,给他们所到地区的统治者封官加爵,如果不服从他们的命令,他们就用武力去加以威慑。在他们经过印度尼西亚的旧港时,原来祖籍在广东的海盗陈祖义,在海上偷盗抢掠,横行无忌,公然来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就下令将这股海盗打得落花流水,并且活捉了陈祖义,带回中国,把他献给了明政府,后来被斩首,这样,再在海上航行。就安全了。

明成祖对郑和的这次远航,非常满意,因为郑和回国后,各国的使者都随船来朝拜明朝皇帝,朱棣也给了他们大量的赏赐,同时,也对郑和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在明成祖七年的十月到成祖九年的七月之间,郑和又第三次下“西洋”。

这次郑和下西洋,带着一个48艘船组成的大船队。先后到达了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许多地区,这次最远航行到了当时印度半岛东南部海岸的阿拔把丹。在这次航行中,发生了一件不无遗憾的事情,郑和在返航的途中,再次经过锡兰时,那里的国王亚烈苦奈儿引诱郑和到他们的国中,向郑和他们大索金币,同时,又发兵来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这时见锡兰兵大队人马都已经出发了,国内空虚,就率领当时的两千多人,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锡兰的都城,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妻子以及官属。这时,抢劫郑和船队的锡兰兵闻讯后,立即还军自救,结果又被郑和他们打得落荒而逃。后来,郑和将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属带回国,献俘于明政府,明成祖朱棣以宽大为怀,又将他们释放回国了。

郑和的第七次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开始在宣德的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的七月才归来,相距第六次航行,这已经有十年了。这十年间里,朝中的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成祖朱棣死后,郑和就失去了靠山,他虽然没有受到迫害,却也只能在南京的守备任内度过他的寂寞的岁月。在仁宗朱高炽掌权一年就去世后,由朱瞻基继承帝位,这便是宣宗皇帝。朱瞻基登位几年后,海外的各国还未来朝贡,他认为这未免有损国威,这时就想起了先朝的太监郑和,决定命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

郑和这次航行,带了官校、旗军、火长、舵工,办事和一些医生、水手等随侍,总共有2万多人。

这次航行,郑和从南京的下关龙湾开船,经过两个多月,抵达福建的长乐港,在这里呆了有好长的一段时间,然后才开船驶向远洋。先后到了占城、爪哇、旧港、满刺口、苏门答腊、锡兰、古里等17个国家和地区。航行途中,郑和分出的部分船舶到古里国时,适逢古里国派人到******教圣地麦加朝圣,郑和就派了7名翻译同往,来回有一年的时间。这次郑和回国后,带回了苏门答腊等10个多国家的使节到京城,来进行友好访问。

郑和就这样在28年的时间里,下了7次“西洋”,所到的地方有30多个国家。每次出航,都给南洋各国和印度沿岸的各国带去大量的金银和钱币,回国的时候又带来了域外各国的一些古玩字画,使当时的人们都大大地开阔了眼界。

人外有人店家女一继难丘浚

明朝景泰年间,广东琼山出了一位学者丘浚,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尤其对于历史典故非常熟悉,人们十分尊敬他,送他一个绰号叫“丘书柜”。

弘治年间,丘浚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到了晚年因用眼过度,气逆血虚,导致右眼失明,但是这位大学问家仍然勤学不辍。

他精通诗文,也对联谜颇有研究。但有一次他却差点儿被一个店家的女儿难住了。

那是弘治初年,丘浚奉旨到江南主考,夜里投宿在一家旅店里。这位旅店主人知道他是鼎鼎大名的丘浚,因此对他格外尊敬,招待得十分周到。

店主的女儿聪明好学,精通文墨,得知这位大学问家住到了自己店里,自然也前来请教。好在丘浚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有问必答。

探讨到最后,这位店家女儿说:

“丘大人,我这里有一谜,不知能否拿来请教大人?”

丘浚见对方下战书了,点了点头说:

“但说无妨。”

那姑娘的谜语是:

“二物并坐,坐到二更三鼓,一个畏猫,一个畏虎。打一字。”

这下可难住了丘浚。二物并坐,坐到半夜三更,莫非是两个人吗?可是两个人要怕猫都怕猫,要怕虎都怕虎,怎么会一个怕猫,一个怕虎呢?显然不对。

那么鱼儿怕猫,羊儿怕虎,合起来是个“鲜”字,会不会是个“鲜”字呢?

丘浚当下信心十足地说谜底是个“鲜”字,不料姑娘却摇摇头笑着拒绝了:

“不对,不对,你想,单是怕猫怕虎还不行,为什么要说坐到二更三鼓呢?”

丘浚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猛然间,他一拍脑门想了起来:

“对了,二更者亥时也,三鼓者子时也,莫非是个‘孩’字吗?”

店女拍着手说:

“这就对了,你想,子是鼠,难道不怕猫吗?亥是猪,不是怕虎吗?”

丘浚如释重负地长叹了一口气:

“这个谜出得可真刁啊!”

一个普通的谜语,却差点难倒了学贯古今的大学者丘浚。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个谜语要求必须有双重适应性,是一条难度较大的谜语。

如果单是从“一个怕猫,一个怕虎”的层面上去理解,答“鲜”字,也算正确,偏偏它又加了一条标准,那就是“坐到二更三鼓”,二更是亥时,三鼓是子时,子亥合并,就是一个“孩”字,构思也的确算是精巧了。

离经叛道金圣叹语多辛辣

金圣叹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评论家。他大胆地把《水浒》、《西厢记》这类传奇戏曲与《庄子》、《离骚》、《史记》、《杜甫诗》并列为天下六大才子书。他评点历代文学著作,都有深刻的见解,因为出言无所顾忌,触犯了当朝统治者的忌讳而被处死。

有一次,金圣叹入文庙参加祭孔典礼。

祭礼刚刚结束,那些平日斯斯文文的儒生们便一拥而上,挤到供桌周围去抢祭祀的猪肉和馒头。因当时有一种说法,谁能抢到祭祀的最肥的肉和最大的馒头,就能中举、升官、得肥缺,这群儒生争争闹闹,丑态百出,金圣叹看到这种状况,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

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

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

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

夫子喟然叹:

“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

对儒生们的丑态,讽刺得淋漓尽致。

事后有位诗友问他:

“当时争抢祭品的儒生共有多少人?”

金圣叹笑了笑,仰起头来吟道:

“太白写表,

王婆骂鸡,

武松打虎,

宋江杀妻。”

吟完又说道:

“这是个字谜,您若能猜出,这就是祭祀的人数了。”

那位朋友素日与金圣叹过从甚密,十分善于猜谜。他想,李白写表有才,王婆骂鸡靠口,武松打虎有力,宋江杀妻用刀,这四者合起来,乃是一个大写的“捌”字。

衙门走狗郑板桥题匾骂讼棍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辞官回乡隐居。

当地许多富豪久闻郑板桥大名,纷纷上门求字索画,以便光耀门庭。

但郑板桥梅骨兰心,品格清高,对这些达官显贵不屑一顾,倒是对平民百姓有求必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当地有一位讼师,长期和衙门合作,利用包揽官司之便讨好权贵,欺压百姓,在兴化县名声极坏。

然而他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甘当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马前卒和狗腿子。

有一年,讼师利用坑蒙拐骗得来的不义之财在兴化城大兴土木,盖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想在此安度晚年。

为了借大文豪的手迹来扬名,他三番五次托人请求郑板桥为自己的新宅题字。

郑板桥本来对他十分厌恶,但耐不住再三纠缠,才答应下来。

这一天,讼师一大早带上润笔费前来拜访。郑板桥因有言在先,所以接待倒还热情。

互相寒暄之后,郑板桥挥笔在匾额上写下了“雅闻起敬”四字。

那讼师见大名鼎鼎的郑板桥竟对自己的新宅雅闻起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当即千恩万谢的抱了匾,屁颠屁颠地赶回去了。

从此以后,“雅闻起敬”这块匾额就高高地挂在了讼师的门前。

讼师逢人便炫耀郑板桥十分看重自己,亲笔为新宅落成题写了匾名云云。

善良正直的人们看匾额确实为郑板桥所写,不禁十分失望,认为郑板桥的自命清高都是假的,其实暗中早就和贪官奸商勾结在一起了。

郑板桥听到这些言论,只是淡淡一笑,并不辩解。

不久,那讼师门前“雅闻起敬”的四字匾额突然开始变色,而且每个宇只是褪了其中的一部分。原来好端端的“雅闻起敬”四字远远看来,变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四字,过往行人见了无不掩鼻窃笑,而那讼师还被蒙在鼓里,以为人家在羡慕他呢。

本例体现了郑板桥式的滑稽幽默。他在题字时,故意使用两支笔。一支笔蘸上油漆和金粉写上“牙、门、走、苟”四字,另一支笔只用金粉写上其中的“隹、耳、己、文”四个部分。

没有掺油漆的金粉很快就脱落了,而掺了油漆的字印能经受风吹日晒永不褪色。

郑板桥用他的刚直和智慧狠狠地捉弄了那位作恶多瑞的讼棍。

观人狗斗施耐庵激发灵感写《水浒》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卒于明洪武初年。

施耐庵原为元至顺年间进士,在杭州做过两年小官,因与当地权贵不和,就弃官隐居故里。

他目睹当时朝廷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和政治的腐化,便创作《水浒传》来抒发胸中愤慨。

无奈施耐庵本来系进士出身,一介文人,缺少社会阅历和生活实践,虽有满腔激情,文思泉涌,但一到关节眼上往往就会卡壳。

这一天他写到武松打虎这一回,因为从来没有看过人畜搏斗的样子,所以写了几次自己都不满意,只好推倒重来。

正当他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之际,忽听得门外一阵吵嚷声,他于是放下手中的笔,信步来到门口。

大街上有不少人正围在那里看热闹,原来是邻居孙虎因为喝醉了酒,与一头大黄狗发生了冲突,人狗战在一处,人狂狗凶,一时难分胜负。

只见孙虎袒胸露怀醉态十足,他捏紧拳头朝黄狗打去,黄狗轻轻一闪躲过了,却把身子一纵,飞身向孙虎扑来。

那孙虎是个做工的,颇有一把力气,如今虽然喝醉了,勇气却不减。他步履踉跄的闪身躲过,待黄狗再次扑来时,他劈手一把抓住狗脖子,飞身骑在黄狗身上,三拳两脚就把大黄狗给打得七窍流血而死。

大黄狗临死之前拼命挣扎,用爪子在地上刨了一个小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