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幽默口才
26170300000013

第13章 名人急智“秀”(1)

抓住关键长话短说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无的放矢,不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或众所周知的俗套,是赢得听众的说辩谋略。冗长的说教,满嘴的陈词滥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发言,只能引起听者的心烦和厌倦。

林肯的论辩艺术是举世公认的。他的特点是惜语如金,简捷明了。

有一次,林肯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律师将一个简单的依据翻来覆去陈述了两个小时,搞得旁听者极不耐烦,最后连法官也坐不住了。

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辩护,只见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子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五六遍。

虽然林肯一言未发,但听众早已心领神会,明白这是对原告律师的讽刺,不禁哄堂大笑,直乐得前俯后仰,不能自己。接着,林肯才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

林肯对原告律师的颇带幽默的嘲弄,征服了听众,他那言简意骇的辩护很快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同乘一条船。

船行数日后,两人应邀参加一次晚宴。席上演讲开始了。马克·吐温第一个滔滔不绝、充满情感地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然后,轮到得彪演讲,得彪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

“诸位,实在抱歉,会前马克·吐温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地倾听及热情地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讲稿了,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所以,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马克·吐温被他一番话闹得哭笑不得,向得彪投去略带抱怨的目光,然后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激动地宣布:“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

“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有一次曾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一位历史学家,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笑着答道:“不必。”

他说,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史:

一、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有炙人的权势。

二、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

三、蜜蜂盗花,但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

四、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

抓住要点,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是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说来,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在这些场合下,如果你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接下的事情无疑就会好办多了。

借助环境避免尴尬

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也经常到国外访问。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

采访的记者是一位四十多岁,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将摄像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面前说:

“下一个问题,希望你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

梁晓声点头认可。

随着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嘴边间:

“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我想请教你,梁先生,在你或是你这一代作家看来,文化大革命是好是坏?”梁晓声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会如此刁钻,分明是想“讴”人上当。他灵机一动,迅速转移话题,立即反问道:

“先生,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自然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得暗暗佩服。后来,英国的这家电视台在播放这期节目时,只好将这一段对话“掐”掉。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人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1961年5月,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解决老挝问题的14国外长扩大会议。

会后,美国代表哈里曼携夫人在加拿大代表朗宁的陪同下,来到陈毅元帅的桌前。朗宁不怀好意地对陈老总说:

“陈元帅,这位是哈里曼夫人,要和您握握手,不知您同意不同意?”

陈老总礼貌地站起来,坦然自若地说:

“这有什么,当然可以了,难道你们美国人的手不是肉长的吗?”

哈里曼夫人把话接过去说道:

“你每次发言我都来聆听,而且我发现从远处看你很漂亮。但是,现在从近处看,我觉得,你更漂亮。”

这句美国式的恭维,让陈老总感到极不适应。不过他马上便回敬一句:

“十分感谢。不过,我敢肯定你们的肯尼迪先生就不会这样评价我!”

一句玩笑使陈毅轻松摆脱尴尬,同时也显得潇洒自若。

汉章帝时,有一位志士叫第五伦,深受章帝信任,便让他做了司空,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由于第五伦为人正直,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深得人们爱戴。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些人。

一次,在面君的时候,有人当众问第五伦:

“你有没有私心?”

这句话实乃是绵里藏刀,无论他怎样回答,都会对他不利。

于是,第五伦不慌不忙,从容答道:

“过去,有一个人有求于我,便要送给我一匹千里马,但是被我拒绝了。此后,每当朝廷让我们三公选荐人才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想到这个人,不过,我始终没有举荐他。

我哥哥的儿子病了,我一天探望十次,回到家躺下就睡了。我儿子生病了,虽然我不去探望他,可是,却一整夜的睡不着觉。这样看来,我还是有私心的。”

这样巧妙的回答,不得不让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1981年,白宫得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总统办公厅一片慌乱,不知所措。富有经验的国务卿黑格出来维持局面。黑格曾任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脱下军装后,又当上了国务卿,一向以果断、稳重而闻名。但他听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也大为吃惊,慌了手脚。甚至还闹出了个笑话。

当时,美国人最为关注的事莫过于总统遇刺的消息了。所以,各大媒体纷纷打探消息,以期提高自己报纸的发行量。

一次,一名记者问黑格:

“国务卿先生,总统是否已经中弹?”

黑格回答:“无可奉告。”

记者又问:“目前谁主持白宫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之后是副总统和国务卿,现在副总统不在华盛顿,所以由我主持。”

这一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们议论纷纷,另一记者马上又问:

“国务卿先生,美国宪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记得美国宪法上写明总统、副总统之后,是众议院院长和参议院院长,而不是你国务卿先生。”

黑格听后明白是自己失言,急中生智反问道:“请问在两院院长之后又是谁呢?他们现在都不在白宫现场,当然应该由我来主持了。刚才为了节约时间,仅仅是少说了一句话而已嘛。”

几句话便自圆其说,为自己解了围。

运用话题转换的说服技巧,换题才是关键,所转换的话题一定要和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有某种联系。这就要求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当然,应变能力是靠不断的实践培养出来的,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平时多加锻炼,必然会有所收获。

同时,话题转换还可以运用在其它场合,比如对方对你所讲的话题不感兴趣,没有耐心时,你可先放下正题不谈,而从他感兴趣的问题下手,等他进入状态后,再将话题转移回来,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说话听声锣鼓听音

一天,乾隆皇帝在新任宰相和砷和三朝元老刘通训陪同下,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

乾隆素闻和砷和刘通训不合,便有心调和二人。

三人正在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色,乾隆突然随口问道:

“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学识渊博的刘通训当然不会放弃在皇上面前展露才华的机会,抢着回答:

“君王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

和坤一向以奉迎拍马著称,这次看到有人抢在他的前面,大为恼火,借题发挥道:

“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

河与流明指热河向西流入离宫湖,但暗指自己和刘通训,并借宫廷礼仪东首为上、西首为下来贬低刘通训。

刘通训岂能不知,背着乾隆狠狠地瞪了和坤一眼,心想:老狐狸,走着瞧!

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要求和坤和刘通训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一首诗。刘通训心想:机会终于来了。边走边想,最后开口朗诵:

“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

和坤听出刘通训在讽刺自己是鸡,也毫不示弱,便反唇相讥道:

“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和坤是在告诫刘通训最好不要多管闲事,否则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乾隆皇帝也是一代才子,岂能不懂他二人的弦外之音,当即上前每手拉住一人,面对湖水和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说道:

“二位爱卿听真,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

和坤与刘通训二人听罢,心中大为感动,当即拜谢乾隆,握手言和。

战国时期,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向赵国发动了进攻,当时秦国兵强马壮,势不可挡,接连攻下了赵国三座城池。

赵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万般无奈之下赵太后向齐国求救。但齐国也惧怕秦国,苦于赵太后的苦苦相求才决定出兵援赵。但是,齐国要求赵太后把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作人质,然后才能发兵。

赵太后最喜欢、最疼爱的就是小儿子长安君。她早已为长安君谋划好了光明远大的前程。但是现在为了赵国,她必须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经过苦苦思索,母爱战胜了理智,赵太后拒绝了齐国的要求,因为她不愿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去冒死亡的危险。

对于赵太后的这一极不理智的决定,赵国的文武大臣们极为不满,眼看秦国大兵压境,赵国只有招架之功,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整个国家朝不保夕,只有齐国出兵才能拯救赵国。可是,身为一国之主的赵太后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只念及母爱私情。

于是,众大臣轮流进谏,陈述利害,苦口婆心,想说服太后,搬来齐国的救兵。无奈赵太后却是个“意志坚定”之人,无论是谁,无论你怎样讲,就是一言不发。

到了后来,只要谁一提及此事,她马上将人拒之门外,闭门不见。满朝文武都以为国将不国了。

正在众人左右为难之际,赵国威望极高的左师触龙来了。太后听得察告,料到触龙也是为,此事而来,有心不见,但念及触龙乃几朝重臣,对国家功勋卓著,这才勉强宣触龙进见。

触龙见了太后,绝口不提长安君之事,先是给太后请安,随后又关切地问起太后的饮食起居。一番嘘寒问暖让心力憔悴的太后倍受感动,自然就对触龙有了几分好感。

触龙见太后气色平和,明白她心中的敌意已消。于是,就和太后拉起了家长,从起居饮食、养生之道,最后扯到触龙自己的小儿子身上。触龙告诉太后,自己非常疼爱小儿子舒棋,为着儿子将来着想,希望太后能将他安排进黑衣卫士的队伍,以在保卫皇宫中建功立业。如此一来,太后像遇到知音一样,极感兴趣地问道:“你们男人也会疼爱儿女吗?”

触龙回答道:“那当然,比你们做母亲的还疼呢!只不过,依我看,太后你疼爱女儿燕后要胜过疼爱小儿子长安君。”

太后吃了一惊,急忙追问:“为什么?”

触龙解释道:“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我记得当年燕后出嫁去燕国时,您是那么依依不舍,泪水长流,之后,尽管很想念她,但又总是祈祷燕后在那里好好地生儿育女,将他们养育成人继承王位,这不正是为燕后的长远利益打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