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26172600000031

第31章 固原回族语言习俗(4)

“塔阿目”:阿拉伯语Ta'arn的音译,意为食物。固原地区的回族侧重指面粉食物,一般清真食品的招牌或外包装物上都用阿拉伯文标有此词。

“白俩”:阿拉伯语Baloa'的音译,意为灾难、折磨、祸殃与考验,多用以指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固原回族提倡在遇到“白俩”时不能灰心丧气,怨天尤人。

“古纳亥”:波斯语Gunah的音译,意思是罪恶、罪过、罪孽。

“哈耶娃尼”:阿拉伯语Hayawan的音译,意为动物、野兽,多用以斥骂品行不端、为非作歹之徒,相当于汉语中“畜牲”、“禽兽”。

“索得格”(赛得盖):阿拉伯语Sadagah的音译,原意为诚实,引申为施济,指经济富裕者以财物施贫济困。

“鲁哈”:阿拉伯语Ruh的音译,意为精神、灵魂,与躯壳、肉体相对而言。

“麦凯鲁海”:阿拉伯语Mkaruh的音译,意为憎恶、讨厌或不愉快的事物或行为。

“告目”(高目):阿拉伯语Gaumu的音译,意为民众、大众。

“侯坤”:阿拉伯语Hukum的音译,意为律例、判决或规定。

“哈拉目”:阿拉伯语Haram的音译,意为了禁忌、非法,专指伊斯兰教规定所严禁的事物或行为。如在饮食方面吃自死物、吃血液、吃猪肉、吃未诵真主之名而宰的家禽家畜及饮酒等均属“哈拉目”,都是要被禁止的;在行为方面,赌博、放高利贷、鲸吞不义之财和奸淫邪恶等,都均属严禁范围。

“乌巴力”:回族地区通用词汇,意思是可怜,状况不佳。如见悲惨情景或可怜状态,常说“乌巴力得很,真可怜!”在阿拉伯语中,读音近似的词汇是“瓦巴勒”(Waba1),含有“恶劣”、“后果不佳”等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民族语言的交汇融合中,一些回族词汇也成为固原区域回汉人民的“常用词汇”。如“鼠迷”本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是回族习用的阿拉伯语借词,但现在汉族群众也在日常用语中使用“鼠迷”一词,如说“看你鼠迷样”,意思是“看你那倒霉样”。

(二)有独特含义的生活与宗教用语固原回族语言中的这类词汇多为汉语词汇或为外来语与汉语词汇的组合,但却另有含义或确指。同时,这些词汇也与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相关联。例如“克塔布”为经典、书籍,固原回族则把汉文经书则称“汉克塔布”;再如“改莱目”(“改郎”,笔),固原回族把阿訇以刀削竹笔写字,称“竹改郎”,而自来水笔原先是从外国输入,所以称“洋改郎”。还如:

壮肉:多指带脂肪的牛羊肉。长期以来,固原回族约定俗成,习惯用“壮”字代替同义的“肥”字。如说“这块牛肉真壮!”因此,在回族地区生活、工作汉族群众在用这一词时也很谨慎,以示对回族群众生活习惯的尊重。

出散:在固原回族民间,这一词多指将财物施济贫困者,为回族公益事业捐献,如为资助回族孤儿院、养老院而捐献财物,就被称为“出散”,有些地区的回族群众则习惯于用“打散”一词。

踩生:固原回族生育习俗,又叫做“踹生”。回族民间认为,婴儿出生后,谁先第一个进入产房,婴儿的性情、气质就像谁。故婴儿出生后,除医生外,一般人不得入内。若是男婴,则在家人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有作为的人第一个踏进产房;若是女婴,则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一习俗被称做“踩生”。

穿衣挂幛:固原回族宗教礼仪习俗,即满拉毕业典礼仪式。清真寺满拉在学完规定教材并具备了独立宣教和主持教务的能力,品学兼优者,经过考核,达到了胜任阿訇的学历即可毕业。这一仪式,表示他已经取得了阿訇的资格,从此后可以被各清真寺聘请开学。在毕业时,本坊教民或亲戚们给他做一件绿色长袍穿上,并给他戴上阿拉伯式缠头巾,肩上搭上被面子。在仪式上,邻近的寺坊也常常送来贺幛等以示祝贺,俗称“穿衣挂幛”。

搬阿訇:固原回族宗教礼仪习俗,即清真寺聘迎开学阿訇的仪式。由于固原各地清真寺的阿訇多为聘任制,阿訇在任期届满后若不再续聘,则称为“散学”。若另聘新阿訇,则须由本坊穆斯林们同意,并派人携带礼品前往邀聘。在阿訇应聘来时,全坊穆斯林举行专门仪式择日迎接。通常在清真寺内诵经讲卧尔兹、设宴,以示庆贺。这种迎接仪式就叫“搬阿訇”参机密:固原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参悟”、“思考”等意思。如“真主创造了万事万物,我们应该认真参机密。”

水房:固原回族专指清真寺里的沐浴室。这一语汇要谨慎使用,回族群众十分重视。如有不懂这一词汇的回族青少年到寺里沐浴,把“水房”称为“澡堂”、不说“冲洗”而称“洗澡”,就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并受到斥责。

安拉至知:固原回族常用经堂语,为阿拉伯语意译,意为“安拉最知道”,是回族群众用于表示自身诚信和谦虚的口头禅。如甲对乙如果产生了不信任,乙为了表白自己的所作所为的真实,一般便会说:“安拉至知。”又如固原回族如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或难解之谜也常常会说“安拉至知”。

保爹保妈:一些缺孩子(或只缺男孩或只缺女孩)的回族人家,在孩子出生满月后,要在近邻中找一家家风较好、子女健康的人家,请其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当“保爹”、“保妈”,以期盼自己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长。

这样的词汇,在固原回族地区很多,上为例,不再赘述。

二、固原回族的方言土语

固原回族方言与汉族方言一样,都属于中原官话中的秦陇方言,但各县甚至同一个县的不同乡镇在方言上也有或大或小的不同。下面举一些使用区域较广的方言。

庆:为自做多情,无事生非之意。如:“你小心庆死了着!”

顺(shong):常常形容某人做了被人所不齿的事,或其本人被人所不齿。如:“你听你都说了些啥,快把人shong 死了”。

骚轻:意为某人举止轻浮含有轻佻、挑逗意味,多指热情过度。如“你再少搔轻,听他说嘛!”

二:常常用来形容人做出了超出规范的事,或性格卤莽不考虑后果,莽撞行事。如:“你咋这么二!”

日踏:意为通过多种手段给对方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时也可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意思为非常。如“你再这么搔轻,看我把你日踏咧着。”“这个事情美日踏了。”

乌苏:烦恼、无聊、郁闷、痛苦的意思,表示某人因某事垂胸顿足或不知所措。如“今天上班迟到了,叫老板骂了一顿,乌苏地很。”再如下面这首“花儿”中也用了“乌苏”一词。

白杨树上落上乌鸦了,

沙滩上落了雁了;

想“花儿”想得乌苏了,

相思病不得散了。

歌中的“乌苏”一词,显然是烦躁、忧愁等意义,原为波斯语“忧愁”的音译。“想‘花儿’想得乌苏了”,想必是“想女友想得令人忧愁,相思病是好不了了”的意思。农村回族妇女有时也会说:“天天到田里干活,乌苏地很。”

麻搭:可解释为麻烦或有问题。如,甲:“你今天晚上到我家耍来,能成吗?”乙:“没麻搭。”

失笑:幼稚、可笑之意。如:“看你失笑吗,来就对了么,还拿个啥东西。”

日念:为烦人、贪婪之意。如:“他这个人日念着呢!”

爬扑子:向前跌倒之意,如:“刚才打篮球,一个爬扑子把腿拌咧。”

仰拌子:向后跌倒之意。如:“看我一脚把你踏个仰拌子咧着。”

列切子:侧倒之意。如:“今天下雪路太滑列,差点把人散列个列切子。”

货郎子:因货郎而来,原指游街穿巷以卖杂货为生的人,固原货郎子多为四川、甘肃秦安人,他们常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故固原回族常常把不实在的人统称为货郎子。如:“你个货郎子,可把我哄了。”

凑(cou):动词,为从下往上托之意。如:“你赶紧把那个包包往上凑一哈,看跌下来咧着。”

窝业:表示合适、没问题。如:甲:“你今天晚上请我吃饭奥。”乙:“窝业着呢。”

掌柜的:原指店主、老板,后引申为一家之主,固原回族妇女多用掌柜地指自己的丈夫。如:甲:“下班列一起打牌去?”乙:“乃不敢,回其晚了掌柜的日决呢。”

便宜:宁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语。“便”(biǎn),三声,即“便利”之意。如:甲:“你就不要回了,在我家吃饭吧,饭菜都便宜着呢。”又有“准备好了”之意。如:甲问:“你准备得怎样了?”乙回答:“便宜了。”

日鬼:常常形容一个人道德较差,不讲规则;也可用来形容天气等比较糟糕。如:“乃个人太日鬼了,把我书拿起带共不还了。”

日决:为谴责、批评之意。如:“他再不行,我就日决他呢!”

呱:固原方言中指“傻”。如“马三家有个呱女子。”

疼怂:傻瓜的意思,是骂人的话。如“马五真是个疼怂货。”

这达:是“这里”、“这儿”、“此处”之意。如“把电视放在这达,胡放啥哩。”

那达:是“哪里”、“哪儿”、“何处”之意。“问你哩,把新电视放在那达好?”

儿子娃:有男子汉、英雄等含义。

攒劲:是厉害、勇敢、敢作敢当等意义。如“儿子娃”和“攒劲”合起来形容某一个人,则其人就是真英雄、真豪杰,是好汉中的好汉。下面这首“花儿”就体现出这两个词的真实含义。

刺玫花儿一扑啦,

碎刺儿护住花花;

摘花儿心诚要胆大,

才算个攒劲的儿子娃娃。

总之,固原回族在日常口语中使用着大量的方言土语,表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特色。

三、固原回族的谚语与歇后语

在固原回族民间,也存在着大量的经回族群众在长期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和歇后语。谚语、歇后语从语言学角度看,都属于“熟语”。其基本特点是流传于民间,表达事理明白生动、诙谐幽默,给人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言感受,为广大回族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谚语固原回族谚语是回族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其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常常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一个深刻的道理。例如:

为主的饿不死瞎家雀。

十个回回九姓马,二个不姓纳就姓哈。

一天不抓五遍水,不能算是好回回。

老回回出门不念,不是折轴就是掉串。

不论穷,不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

天下回回生得怪,根子来自天山外。

汉民有钱盖房,回民有钱养羊。

回汉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回汉是两教,理是一个理。

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

回回三大行:珠宝、饭馆、宰牛羊。

拿了寺上一粒米,祖祖辈辈还不起。

回回亲,轱辘亲。

苦子蔓的根,根连根;老回回的亲,亲加亲。

回回亲,亲套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回回的亲,扯不断的根。

亲连亲,亲套亲,回回绕弯子都是亲。

有雨山戴帽,没雨山没腰。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熟土金不换

饲料铡成芰子,黄牛喂成磙子。

牛是家中宝,常吃露水草。

牛要喂饱,马要夜草。

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从以上的简单列举中,可看出回族谚语涵盖许多方面,如宗教戒律、亲戚关系、人生礼仪、农业生产、生活哲理,等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这些含义深刻的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歇后语歇后语是固原回族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和说明(象谜底);而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常常说出前半截,就可“歇”(省)去后半截,但听者却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山羊头上的肉——没多少。

冬天穿坎肩——抖家子。

老太太吃麻花——要(咬)的哪股子劲。

老回回的亲,甘草的跟——越挖越深。

老回回喝盖碗茶——先刮两下。

要乜贴的丢了打狗棍——受狗气哩。

茶馆里伸手——胡(壶)来。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依比里斯穿靴子——邋遏鬼。

依比里斯晒太阳——没有影影子。

卖面宰羊——各干一行。

牛角上挂把草——捎带不费力。

三人两根胡子——稀少(稀罕)。

牛踩烂泥路——越踩越糟糕。

老牛拉破车——慢慢来(慢腾腾的)。

箩框里选瓜——越选越差。

老公鸡想唱戏——喉咙不争气。

瞎子熬糖——(恼)了火。

见到胡子就是爷爷——不辨真假。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猴子扳苞谷——扳一个,丢一个。

烧火棍打驴——剩了半截。

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

瞎子打灯笼——白费蜡。

打烂缸子作瓦片——不合算。

有了一福想二福,有了肉吃嫌豆腐——贪得无厌。

念、礼、斋、课、朝——一点不能马虎。

饿汉嗑几个瓜子吃——太不过瘾了。

豆腐里找骨头——故意挑剔。

一口想吞个星星——想头不低。

小马拴在大树上——牢靠。

小眼睛生在额头上——好高。

穆民没有伊玛尼——丢了根本。

回族歇后语与谚语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因源于生活、通俗亲切、诙谐幽默而深得回族人们的喜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独到的表达作用。

总之,固原回族赋予了其所使用语言特有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回族特有的一些用语,可发现这一区域民族极强的宗教意识和在生活中时刻表现出来的对宗教戒条、传统习俗的敬畏。了解固原回族语言的这些特点,不仅是了解一种特殊民族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之间顺利交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