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回族民间游艺习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回族民间口头文学,二是回族民间歌舞活动,三是回族民间游戏活动。其中回族民间口头文学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说,在回族游艺习俗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三类各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丰富了固原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类型及特征
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包括故事、民歌“花儿”、说唱等几类。
一、回族民间故事
回族民间故事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从民俗角度看,固原回族通过讲述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讲故事的人,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充满智慧的回族老人。他们在劳动闲暇时,与晚辈们坐在一起讲讲“古今”,这既教育了后辈又使其学到知识,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此外,回族中的一些阿訇也喜欢给******群众讲一些与******教有关的故事,故事内容较为严肃。回族老人在讲故事时往往既继承前人的传说,又有个人的加工创作和发挥,所以在回族民间同样一个的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细节。回族故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祖阿丹”、“阿丹和好娃”、“阿丹寻火种”等神话传说;还有“回回的来历”、“回汉自古是亲戚”、“回回识宝”等史事传说;“穆罕默德的故事”、“赛典赤的传说”、“郑和的传说”等人物传说;“回族结婚追马的来历”、“阿舒拉饭”、“朵儿茶来历”等回族风俗传说。
除一些与民族来源、生活习俗、宗教戒律相关的故事外,固原的许多民间故事也通过与本地风土人情相联系,用以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例如在海原县城南约四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峰叫马万山。这里一到夏天就浅草平铺、山花遍地开放,景色十分美丽。关于它的来历就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传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回族牧主姓单,人们都称呼他“老单”。他养了上万匹的马,据说现在海原县城的地摊都是他当年的马圈呢。
那时侯,每天早晨,老单的马沿着小溪进山,走在前面的马已到山根下,后面的却还在圈里;老单的马若是喝水,水桶粗的一股溪水,马上就会被吸干;若是马群奔跑起来,那飞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老单的马群中有一群“绣尾马”。这种马的毛天然的卷成一堆。其中有一匹领群的“儿马”,尾巴有磨盘大。
一年夏天,老单的马群云集在山坡上。老单带领几个管家骑马上了山顶。他一边低头喜滋滋地看着漫山遍野的马群,一边狂妄地说:“若要我老单穷,五桥沟水干石头红。”
不要看老单富,他可是个有钱不认六亲的人,抢马霸地,对雇来的牧民又狠又毒,十分苛刻。一天,有位算卦先生来到老单面前:“听说单老爷的马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是吗?”老单捋了捋油光光的下巴,翻了算卦先生一眼说:“那你给本老爷算算,这马群还能发旺吗?”
“能发旺。”算卦先生掐了掐手指说:“您的绣尾马中,有一匹儿马的尾巴有磨盘大,这个大尾巴压着您的马群,如果铡掉它,那您的马群就会更加发旺。”
老单笑眯了一对鼠眼,得意的抹了抹肥下巴,吩咐他的管家找来铡子,让人套住那匹绣尾儿马。大家七手八脚地把马捆好,拖到铡刀跟前,拽起了马尾,只等算卦先生一声令下。
算卦先生念动咒语,念完后大喝一声:“开铡!”随着喊声,算卦先生不见了。老单一伙正感不妙,突听“嘎”地一声巨响,马尾已经断了,两条大青蛇从马尾里飞了出来,直冲天空,刹那间摇身变成两大片红云,并飞速的连成一片。在云头撞接的刹那间,只听“轰隆、轰隆”几声,震动天地的巨响从红云中传出,紧接着碗大的冰雹砸了下来,老单和他的马无处躲藏,都被砸成了肉泥。从那以后,老单和他的万匹马群,不见了。由于当时山上的马有上万匹,故而人们就把此山叫做马万山。
与此故事相似,一些回族民间故事也常常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聆听或阅读后可受到深刻启迪。例如下面这则“七二骆驼经”,就包含着“知识无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等深刻含义:
一个人念了一辈子经,后来他觉得念的多的很了,于是就把经驮上去找真主,他想知道自己究竟念了多少。他一驮就驮了七十二骆驼经。走了好几天,一日,在路上正走着,碰着了一个白发老人。老人问他:“你驮经做啥去呢?”
“我去找真主,想问一下我把经念完了吗?”
那老人就又问道:“你再有啥事要做吗?”
“没有了。”
“就为了这点事,不必去了。你转过头看吧。”
那人回头一看,只见身后一片汪洋大海。海边有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个鸟儿正在张望。它刚喝了口水,就想飞走。
那老人问:“你看到啥了?”
“看到了大海和在石头上站着喝了口水的鸟儿。”
“你回去吧,你念的经就和那个鸟儿喝的水一样多。”
这人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他只好垂头丧气地折回来了。走了几步,他回头一看,老人、大海、鸟儿全都不见了。
讽刺富人为富不仁的这类故事在回族民间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类故事生动形象,听后使人难以忘怀。如固原回族民间流传的“狼吃萝卜”故事,就辛辣地讽刺了有钱人“见人下菜”、见人行事的恶习:
有个富人给儿子娶媳妇,家里来了很多亲朋,可这个人却见人行事。他看着有钱人、当官的人来,又是端肉又是端菜;看着无钱无官的人来,只给端一碗萝卜菜。有个穷朋友就对他说:“我们今年萝卜成了,只可惜让狼吃光了。”“狼还吃萝卜?我才不信呢。”“哎!原来我也不信,可我一看肉全让狗吃光了,狼不吃萝卜再吃啥呢?”
上面这三则回族民众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固原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展示了一幅幅浓郁的回族风情画卷,真切地反映出回族群众的思想风貌和社会生活。当然,由于回族民间故事受宗教和民族的影响,在其故事所涉及的包括出生、饮食、婚姻、丧葬、家庭、交际、伦理等各方面的日常生活内容里,几乎都有******教的民俗教化功能。如在固原回族的饮食习俗方面,“阿訇宰牲的来历”这个民间故事就能形象的说明固原回族的饮食文化特点:
传说在一次对敌战斗中,奸商为了赚钱而把坏牛肉作为好牛肉出售给了作战的战士,结果导致士兵们全部中了毒,于是先知穆罕默德便下令,宰牲一律要阿訇(宗教人士)检验,并要阿訇亲自诵经后宰,不准其他人随便杀牲。自此后,******教的阿訇宰牲便成了一种制度。
在固原回族的日常起居、服饰等习俗方面也有大量浸透着******教文化色彩的民间故事。如固原回族在相互见面时,经常以“色俩目”(祈真主赐平安)问好。关于这个问好,它也有一个优美而动人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先知伊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撒勒夫人已经年过半百还没有儿子,后来易卜拉欣娶了哈哲耳后,生了一个儿子叫伊斯玛仪。撒勒夫人就更想得子,日夜向真主祈求,求真主赐她一个儿子,让伊斯玛仪有一个兄弟,两人共同继承伊卜拉欣的事业,完成真主赋予的使命。到伊卜拉欣100岁时,撒勒夫人已经90多岁,真主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就决定赏赐撒勒夫人生子。在撒勒夫人临盆前几天,来了几位天仙向先知伊卜拉欣报喜,一开口就说“色俩目”,此后撒勒夫人果然生了一子。从此以后,凡是信仰******教的人都起而效仿天仙的做法,彼此见面互道“色俩目”。
这一习俗世代相传,延续至今,现已成为固原回族人相互见面时表示友好的礼节,成了固原回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同时,固原回族民间故事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还不断的吸收和融合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回汉自古是亲戚”、“宛尕斯的故事”等民间故事中描绘了回汉通婚的状况及回族形成的来龙去脉。回族是在汉文化氛围内形成并成长起来的民族,固原回族的民间故事在其产生及发展的历程中,毋庸置疑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再如“插龙牌”、“李郎降龙”等神话故事则更明显的表现出了这种影响。因为在******教中所谓“龙王”、“雷公”、求雨仪式等都是不应存在的,******是不信仰龙的,但在民间故事中出现的这类情节与语言,显然是受到了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的生活及神话的影响。
总之,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与创造,固原回族民间故事所塑造的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故事人物,体现了真善美必定战胜假丑恶的基本思想,歌颂了重礼仪、守信义、助人为乐等美好品格。民间故事既起到了对群众风俗教化的独特功能,又丰富了固原回族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对民族团结和发展起到了凝聚和促进作用。
二、回族“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是广大回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歌形式,具有高亢、豪放、优美、悠扬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固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回族“山花儿”于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类之中。回族“山花儿”的基本特征是,体裁迥异、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粗犷豪放、节奏丰富、旋律性强和音乐形象、艺术个性等。
(一)“花儿”的结构形式固原回族“山花儿”在结构形式上有四句“花儿”、五、六句“花儿”(俗称“折断腰”)和三句“花儿”等多种形式,也有繁长的叙事体形式。但无论那一种结构形式的“花儿”,都有一定的格律,非常讲究旋律节奏,富有节律感。
我想起了尕妹哭一场,
哭麻了我一对眼睛;
哭下的眼泪你没见,
驮桶里驮给了两担。
这首“花儿”在结构形式上就是以四句为主,且以夸张为基本手法,深切而形象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的无比思念。再如:
东山里的日头西山里落,
心里有话没处说;
难过死我哩。
这是三句式结构的“花儿”,第一句是比兴,二、三句为本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还如:
上去个高山打三枪,
枪没响,
枪口里有了病了;
连叫了三声头没抬,
没抬头,
你要的官王么秀才。
这是一首六句“花儿”(也叫“折断腰花儿”),其基本音节为:一句为三二三,二句为三,三句为三二二,四句为三二三,五句为三,六句为三三二。
固原回族“花儿”除以上四句、三句和六句等结构形式外,也有长篇叙事歌,如徐兴亚主编的《六盘山“花儿”两千首》中就收有“你这个姑娘好打扮”、“没脸鬼”、“山里的野鸡娃红冠子”、“小哥哥出门”、“紫花儿”等多首长篇叙事歌,其中“紫花儿”这首长歌,共有241节,每2句为1节,全长482句。主要歌唱了一位美丽的回族女子紫花儿的不幸婚姻以及对自由婚姻的追求经历。下面是“歌头”中的几节:
核桃仁柿饼大红枣,
谁不赞咱回回茶味道好。
咱六盘山回民天下富,
家家开着山花铺。(山花:山歌。山花铺:是说每家都会唱山歌。)
(二)“花儿”的韵律固原回族“花儿”押韵的方式是:有的“花儿”句句押韵,多数“花儿”是一、三句一韵,二、四句一韵。因此,它既不同于格律诗那么严格,又不同于自由诗那么自由。同时,固原回族“花儿”一般都是奇句单字句结尾,偶句是双字句落尾。“花儿”在押韵时不仅押句尾韵,而且还在句尾前押复韵。例如:
回回庄子上的礼拜寺,
花大门修(给)了千年;
眼泪擦掉了你把饭吃,
人家的人你不要牵念。
这首回族“花儿”就是一三句一韵,二四句一韵。再如:
海原的“花儿”菊花青,
杨柳的叶叶儿啥青?
我阿哥比我娘老子亲,
你走在路上(者)打听。
这首回族“花儿”押韵的方式则是句句压韵,即一韵到底,但这种压韵形式在固原回族“花儿”中不占主体。
(三)“花儿”的曲调固原回族“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运用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上常常作滑音。调子上既有传统的套曲,也有即兴编就的新曲,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就曲调来看,在众多民间“花儿”中,就有“信天游调”、“秧歌调”、“新编调”、“送大哥调”、“王哥放羊调”等多种曲调。如《干妹子好来实在好》这首“花儿”,就采取了信天游调:
青青的杨树长得高,
你看见干哥哪达儿好?
黄河的沿上芦子草,
你看见干妹哪达好?
干妹妹好来实在好,
走起路来水上漂。
再如“送阿哥”一曲,采用的则是“送大哥调”:
我送阿哥黄羊坡,
黄羊坡上黄羊多,
一只黄羊两只角,
心里的话儿很难说。
我送阿哥清水河,
清水河里两只鹅,
公鹅展翅飞过河,
母鹅跟上叫咯咯。
我送阿哥红柳坡,
红柳坡上红柳多,
红柳的叶叶望下落,
尕妹妹连声叫哥哥。
这首回族“花儿”不仅曲调悠扬动听,而且综合运用了比喻、顶针(如每节中的第一句最后一个词与第二句第一个词的环环相扣)、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听(读)起来异常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花儿”的演唱形式固原回族“花儿”很少用乐器伴奏,常常采取将右手搭在耳后“干唱”(清唱)的方式来演唱。在表现形式上,一般以自唱为主,对唱和齐唱为辅。自唱式就是歌手一人独自演唱,如下面这首“花儿”:
清油辣子醋调上,
面片子稠稠地舀上;
阿哥吃了上新疆,
你把尕妹子领上。
对唱式“花儿”在固原回族“花儿”里也有一定数量,且大多为男女对唱。例如:
男:大山洼里花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