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26172900000019

第19章 文化事业(4)

第三,繁荣发展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关键。《****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从培养、稳定、吸引、使用人才四个环节入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科研的主体,人才是学科的支撑,人才是体制机制的创造者,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落后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人才的问题,人才的问题不解决,其他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吸引海内外人才来宁夏发展创业,但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政府主导的人才引进,还仅仅只局限在自然科学领域,对社会科学人才的引进和相关政策还不明确,这种情况对高校影响较小,对像宁夏社会科学院这样的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引进人才就会造成很大的困难。

第四,繁荣发展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是基础。学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龙头,更是应用对策研究的基石,针对我区目前学科门类不齐全、学科研究水平低的现状,建议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在自治区社科研究机构(主要是宁夏社会科学院)确立一批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保障,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学科群,逐步改善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落后的局面。

第五,繁荣发展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机制、体制创新是动力。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和社科研究机构的科研转型,集中力量打好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攻坚战。二是建立和完善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应坚持原创性原则和实际价值原则,制定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要把思想宣传教育与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把个人自律与制度他律有机配合,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通过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机制,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一个平台。三是要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与党委、政府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时效性。为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时效性和提高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水平,我们认为应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一定的行政事务权,保障信息获取的畅通,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应建立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领导列席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会议机制,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能迅速获悉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从而进行富有前瞻性的研究,并对自治区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

(李保平:宁夏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全区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探析

吴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党的******以来,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和安排。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对新形势下做好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党中央、******的重视和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进行了部署,提出“小省区要办大文化”。2002年,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决定》;2006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三份文件旨在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农民群众看书报、看戏、看电影电视、参加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和文体活动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二、构建基层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

2006年以来,自治区文化厅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本途径,把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把重点放到农村和社区,真正做到文化惠民。2006年自治区文化馆着手调研提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5000多份调查表和先行调研、试点的基础上,于2007年初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以下简称“187”项目)。同年11月,文化厅向全区发出《关于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通知》,以项目支撑公共文化服务,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187”项目目标任务

5年内在全区农村建立187个“村级农村文化示范点”,以示范点的作用去影响、辐射和带动其他村落的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农民真正拥有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初步形成村、乡、县、市、自治区五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在全区187个行政村实现稳定的文化培训及文化传承机制;盘活农民文化活动团队和农村文化活动室(户)、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开发民间工艺产品、乡村旅游项目等。

(二)“187”项目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三)“187”项目步骤和阶段

十个步骤:

1.培训、选拔、建立农村文化服务指导员队伍。

2.全面摸底调查(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同步进行),形成文化需求调查报告。

3.选择示范点,签订服务协议,挂牌确立。

4.协同当地行政组织,形成阶段性工作计划。

5.建立基本骨干队伍,选择活动空间。

6.确定农民喜爱和认可的主流活动形式和民间艺术传人。

7.实施就地培训或文化馆集中培训。

8.基本活动器材、设施的政府配置或社会募集。

9.抓住节庆和农闲间隙,策划运作有示范意义的活动,使当地农民在心理上形成对活动的认可和喜爱,进而形成参与活动的惯性。

10.建立切合实际的活动长效机制(如:活动日或活动时间段的固定),形成稳定的活动空间(约定的地方)。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示范导向。

2007年底启动,2008年为试点阶段,最初进入提供文化服务的行政村,首要任务是调查摸底,要掌握乡村联系点农民的基本状况,比如农户数量、村民结构(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文化普及率(包括文盲率)、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传人、文化设施基本情况、文化活动情况、收入情况以及民风民俗等,可以采取问卷形式和走访的方式。要从一人、一户、一个自然村入手,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和调研报告,并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结合起来进行。

第二阶段:重点推进,协同共建。

在调查摸底、试点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依托各地行政机构,制订当前和中、长期文化服务计划,并组织培训工作,包括:协同组织各类自娱自乐班子,创建文化示范院(户)、艺术之家,创办村级文化室,联络和协助民间艺术传人、艺术干部为本村举办各门类艺术培训班,推介和引进本村优秀节目(人)进入城市广场文化大舞台等。

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业务干部进入农村,要与农民打成一片,施展艺术专长,组织能力、专业水准有了更广泛的锻炼、提升机会;深入生活,广交朋友,从社会现实中汲取营养,激励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第三阶段:突出特色,以点带面。

根据文化的民族性、民间性、区域性的特点,农村文化必须是在一定区域内极富地方色彩,风格独特,被农民群众广泛认同的艺术品和文化活动,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的精华,是民间文化的“拳头产品”。文化特色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受民众喜爱,从这方面切入引导,挖掘内涵,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形成特有的文化色彩。因此,农村文化指导员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还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观念,要善于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充分开发、保护与利用。

三、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试点情况

经过试点推行,举办全区文化馆馆长会议、业务骨干培训、互观互检活动等,“187”项目已深入到文化工作者心中,全力以赴为全区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2009年7月,为进一步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进程,督查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实施情况,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会同宁夏文化馆对全区五大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督查、指导,情况如下:

(一)总体情况

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187”项目开展情况较好,培训、指导工作积极开展,主管文化局抓落实,任务分解到人,重视程度大,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到位,使得各类活动能够有序开展。而中卫市、固原市在对公共文化服务认识上、打造品牌意识上、项目重视程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经验特点

吴忠市开展“互帮互学”工作交流会。该市12个乡镇各派一名业务员,每月安排一个乡镇组织召开文化站工作观摩交流会,积极打造“一乡一品”,并邀请群众文化专业人员对文化站干部进行辅导讲座,逐批选派各乡镇文化站长参加全国基层文化站长培训班。既提高了乡镇站干的业务水平,又调动了他们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套良性的学习交流机制。

银川市重点开展两级培训工作。银川市文化馆通过和选择的示范点签订服务协议,结对帮扶的形式,加强对农村示范点的扶持力度。以市带动三区两县、以点带面开展培训辅导工作。市县两级经常开展各种专业的辅导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骨干和积极分子。今年,该市文化馆还改变以往学员不动老师动的培训方式,变为教师不动学员动的集中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三)建立村级文化示范点

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农村文化新格局的思路,建设特色示范点。“187”项目于2008年开始试点,确定有特色的39个村级文化示范点进行了授牌,并明确责任人。示范点各有特色,有的已被自治区团委、自治区民政厅、自治区计生委等授予全区农村青年中心、全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等称号,有的利用春节、元旦、国庆等节日,组织开展拔尖嘴、跳绳、篮球、民间方棋、社火等群众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利用共享工程科技培训室、多功能放映室等注重农民科普文化培训等。民间文化艺术中有影响的有平罗县头闸镇的绘画、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的舞蹈、吴忠市金积镇的社火、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乡的舞龙、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开发区的戏曲、海原县的花儿、海原县兴仁镇的剪纸、固原市原州区的社火、隆德县的美术,这些地方于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39个村级文化示范点分别是:固原市5个:西吉县兴隆镇单南村、隆德县沙塘镇许沟村、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原州区清河镇城郊村、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石嘴山市10个:大武口区隆湖一站、大武口区隆湖六站、尾闸乡聚宝村、尾闸乡西河桥村、礼和乡永平村、渠口乡渠口村、城关镇新利村、姚伏镇周城村、头闸镇头闸村、高庄乡幸福村;银川市7个:掌政镇碱富桥村、大新镇塔桥村、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魏家桥村、镇北堡镇顾家桥村、望远镇立强村、习岗镇德胜村、临河镇二道沟村;中卫市1个:沙坡头区文昌镇黄湾村;吴忠市5个:板桥乡蔡桥村、东塔寺乡穆民新村、高闸镇李桥村、高闸镇高闸村、郭家桥乡洛河桥村;盐池县2个:王乐井乡孙家楼村、冯记沟乡铁柱泉村;同心县2个:下马关乡百家滩村、马高庄乡;海原县2个:九彩乡九彩村、海城镇武源村秦剧团;青铜峡4个:青铜峡市邵岗镇民乐剧团、青铜峡市叶升镇龙门村、青铜峡镇、青铜峡市叶盛镇叶升村;中宁县1个:中宁县新堡镇创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