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进天宫院
26174200000025

第25章 天宫院建筑的风水意象

·袁星·

天宫院位于阆中天宫乡天宫院村域内平坝的最高处。平坝四周有九道山梁环拱。邓家河、凤鸣河绕其三面;东、西两侧的山冈上分别有袁天纲、李淳风之墓,天宫院居中而建。

该院为二进四合院,坐北向南,有中轴线,左右对称。由山门、崇圣楼、大殿、观音殿和厢房五部分构成。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60平方米。大殿始建于唐,相传是为纪念唐代伟大的天文历算学家李淳风、命数大师袁天纲而建。重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建筑结构为抬梁、穿斗混合形式。歇山式屋顶,双坡瓦屋面。殿内用抬梁式屋架,除檐下和殿内攀向部分木施斗拱外,殿内梁架结构和柱网布局构造手法自由,空间宽敞明亮。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梁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双坡瓦屋面,两山为穿斗式屋架,殿内用抬梁式尾架,梁上有题记“清康熙五十二年(1731年)建造”,殿两侧厢房6间,连成四合院。据有关资料记载,天宫院原有万年台(戏楼)、牛王亭、大殿、观音殿和两廊的川主、药王、吕祖殿等建筑。现存山门、崇圣楼、大殿、观音殿和厢房等建筑。

一、院建筑的主题思想

天宫院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以自然山水为制作主体,“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务期吸引自然美,使天宫建筑达到“灵山翠薇,亿年安全”“功德穹碑,天日同光”的境界。

在古代中国,寺观建筑历来有“筑寺以象山”、“因山为寺”或“依山为寺”的风尚,天宫院建筑体现了这一传统。经过周密详慎的选择,具有完善环境景观质量以及地理地质条件的山川拱包之地,依山附势而营建起来。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美,细心探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使整体环境景观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形成神圣、永恒、崇高、庄严、肃穆而又充满生气的纪念气氛,这是天宫院建筑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在天宫院崇圣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深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它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纪念死去的李淳风、袁天纲。

我们还可以发现,山川形势的完美景观质量,事实上不仅仅是一项构成寺观“建筑艺术的材料”,而是一个决定性的本质要素。天宫院建筑所以“总以地臻全美为重”,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审美理想。把人视为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认为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规律即天道,人伦道德原则也同自然规律相一致;人生的理想,就是追求天人的协调与合同。由这种宇宙观所支配,人的生死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入土为安”的丧葬观,也由此而得到了哲学上的引申。风水理论认为“人之身即天地之身”“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由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所支配,因为“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而产生万物有灵的山川自然崇拜,发展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寄情山水自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人们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欣赏自然,以人的精神、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拟态于自然,寄托着生活的理想,赞美与自然协调吻合的人的精神。上述就是天宫院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

二、天宫院建筑与山水相称的规划设计原则

天宫院经营构思的主题“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作为总体环境的有机构成,建筑的配置,其规划设计从根本上从属于山川形势,以“风水攸关”,受到限制,“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按风水地形之所宜,乘势随形而经营。从选址,规划布局设计,直至施工,在各个环节上,都有风水理论指导并起着决定性作用,十分细致地探究建筑与山川形势的密切配合和协同,着力追求建筑景观人文美同山川形势的自然美,达到有机和谐的完美结合,创造出具有宏伟气势和魄力、充满纪念气氛的空间环境。从总体布局方面,轴线方向的组织,建筑序列的配置,直至局部处理建筑形制,空间体量的广狭、高下等,都具体而微地贯彻实施和表现了“寺观与山水相称”的基本原则。

1.天宫院建筑中轴线的组织

天宫院建筑是礼制性、纪念性很强的建筑群,中轴线的组织,体现了“居中为尊”的传统观念和布局序列效果,即“连续的综合印象”或“知觉群”的程序安排。

天宫院建筑按风水理论“分金立向”所确定的寺观“山向”为基础而组织中轴线。南对金观岭,丰而不肥,北有观稼山,左有团鱼山,右有王家岭,四周共有九道山,天宫院在平坝中最高处,还有邓家河、凤鸣河环绕,故有“九龙捧圣”之称。东有隆山驿、将军庙,西有缪家、邓家大四合院,北有袁天纲寺墓,南有李淳风墓,有无相寺、张爷庙、龙王庙,还有汉充国县遗址等。一系列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物相贯穿,一气呵成,形成为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的天宫院建筑中轴线。这中轴线,虽然因势随形,多有屈曲,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也强化了山川形势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沿中轴线前进或退行,在轴线上或其两侧配置的建筑物,在空间序列上、展开层次上,处处得到山川形势天然有序的映衬和烘托,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

2.天宫院建筑序列的配置

天宫院纪念性建筑群,通过中轴线加以组织,把典礼制度所需的各种不同形式、规模的建筑形体,以准确的尺度灵活而巧妙地进行配置和空间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序列层次,使天宫院建筑主题有条不紊而富于戏剧性、艺术力地展开并不断深化,取得了杰出成就。

天宫院大门南对金凤岭,太阳包为朝山,大门两翼,东有团鱼山,西有王家岭。大门则正扼于两山天然豁口中间,前后地势在敛聚中又呈宅岗,东西水汇流,因纳这天然水,大门前筑天宫院石拱桥(现石平桥),前面又有广场,天工人巧的完美结合,显现出非同凡响的气概。

大门上有崇圣楼(原为牛王亭),这样配置,是“道”文化对建筑的涵盖影响。

三、天宫院建筑空间组织的形势原理

天宫院建筑远望时,殿宇、门坊、道路、桥涵、仪树,金黄碧绿、丹红雪白,像龙宫凤阙辉映于苍穹之下,山河襟抱的满目葱翠之中,气势恢宏壮丽。

近观时,雕梁画栋,栾栌交错,丹墀勾栏,莫不形美制精,华丽庄严却又亲切细腻。

至于由远及近,步移景易,远势近形更呈现主从、虚实、离合、高下、大小以及阴阳动静等种种空间关系的丰富变化,秩序虽严谨,却生动非常,相得相济,引人入胜。

这种空间组织的艺术,表现出相当成熟、精湛高超的造诣,有卓越的成就。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点是:在人、建筑、建筑群、山川形势从局部到整体各个层次上的空间高下大小、远近离合的各种关系的处理上,都有非常准确和宜人的尺度控制,而未以任何视觉上尺度超人的夸张去求取艺术上的成功。更确切地说,是基于风水理论的形势原理,才得以实现的。

风水理论有谓:“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百尺:23—35米;千尺:230—350米),“远为势,近为形”。以“百尺为形”限制“人”的活动空间或建筑的高度,并不是随意性或附会性的规定,而同近观视距制一样,有着严密的科学依据。天宫院建筑实施“百尺为形”,对近观视距、建筑面宽、高度及视角的限制,正是天宫院建筑的各个单体建筑,所以尺度宜人,所以能很好地近赏雕梁画栋,以及格扇,获得丰富而亲切的空间感受效果的基本原因。

“千尺为势”,也同样具有科学性。在千尺之远观看,视角为6度。这正是人眼最敏感的黄斑视域,同时也是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及景观建筑设计中,避免空间环境艺术效果下降,趋于空旷、疏远感的极限角。

天宫院建筑在布局方面所以能获得很高的空间艺术质量,也基于形势原理“千尺为势”原则有很好的具体实施。天宫院建筑、天宫院桥涵、广场等多在千尺之限内进行空间组织,以控制远观视距及视角。

作为一个完整的天宫院纪念性建筑空间序列、布局处理,不仅注重来者前行祭祀时获得步移景易,逐渐被环境景观感染,强化其纪念李淳风、袁天纲大师的情感,也注重来者祭祀已毕而循原路退回时,能因逆向的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始终保持着这种肃穆、庄重和恭谦的情感,这就是风水理论在处理寺观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时所极为强调的“返顾有情”。在这逆向的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上,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形势原理,在天宫院建筑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