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进天宫院
26174200000035

第35章 天宫院的庙会

·法增·

庙会是一种古老的节日形式,源自古老的社祭。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后世庙会的产生与宗教信仰有关。唐代已经存在。尤其是随着道教这一中国本土宗教日益地深入到古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会到寺庙宫观求仙问卜、祈福还愿,这时寺庙宫观就起到了一种聚集众人的作用。小商小贩看到了这一点,纷纷来到这里,希望能够延揽更多的顾客。每当特定的宗教节日,香客游人更多,贩夫走卒也来这里集聚,有时还有戏曲表演,这样就在寺庙宫观形成了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庙会。

天宫院是唐代以来道教活动兴盛的一个地方,庙会也是最隆重的。每年的正月前半月,当地的六朋七甲的人推选的会首组织“年历会——送瘟神”,以求风调雨顺、疾病消除、人体安康。不仅天宫院如此,四面八方的寺庙宫观也一样做“年历会——送瘟神”。庙会最盛行的还有思依山道观、枣碧“文昌帝君庙”、河楼“五龙庙”、木兰“木兰庙”等。

七十岁以下的人都没有见过庙会,我听父亲讲,庙会可热闹啦,没有见过,实属憾事。

“年历会——送瘟神”用纸折一条船,长1.2丈,宽6尺。有纸折的船工用櫓推船,后折有船工撑舵,船折三层亭子,船上折一个火神老爷,十分威仪。这条纸船用六个人抬,船后有乐队、炮队。一个人扮二郎老爷,手摇扇子。一般由道教弟子装扮。纸船前面有一个头戴尖尖帽的开道,后面是一道士扮灵官骑在二人抬的独杠子上。

做年历会先由和尚或道士在庙内念七天经,最后一天方送瘟神,抬上纸船,二郎、灵宫一路游行。

前面一大批旗手,手拿彩旗,旗锣号伞,非常威武雄壮,后面紧跟一头戴尖尖帽的开道,然后是六人抬着纸船,船后紧跟二郎,二郎后面是六七个锣鼓手组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灵官”老爷手执钢鞭,骑在二人抬的独杠子上殿后,后面还有锣鼓、火炮队。每当二郎、灵官有唱词时是细乐伴奏,词毕,大乐齐鸣。随行数百人,沿途围观者上千。烟火、鞭炮,显得热闹而有生气,非常壮观。把纸船送到两三里路外的地方焚化,焚化时念文书一道,一并焚化。游行队伍返回庙上。

这样的庙会既是民间传统文化习俗,也是百姓为了降魔除妖、祈求风调雨顺、保一方平安的群众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