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26216900000020

第20章 宦途记事(2)

党锢牵连之贤

东汉后期发生的党锢之祸中,有声望和有才德的士大夫先后被杀掉了一百多人。全国各地均遭遇了这一灾难,其中那些有名望和有突出事迹的人,都已载入史书。而那些有较小牵连的,即被囚禁,又愿意主动接受灭门之祸的人,也都是有节操行义的士大夫。只是他们的地位和事迹不太凸显,很多人仅仅附载于别人的传记之中。

比如,李膺因党锢之祸死于狱中,他的弟子和原来的下属官员都受到连累,被削职为民,终身囚禁,不得再次为官。当时,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是李膺的学生,由于名册上没有他的名字,便没有被贬职。景毅大方地说:“本来,因为李膺才德双全,我才将儿子送去做他的学生,怎么能因为名册上遗漏了我儿子的名字,就让他逍遥自在,得过且过呢?”于是就不准儿子回家。

高城(今河北盐山)人巴肃被列入党人名单以后,主动坐车到县衙去投案,县令很感动,打算扔掉官印和巴肃一起出逃。但巴肃甘愿接受法律的惩罚,不同意逃走。

征羌(今河南郾城东南)人范滂免官在家,后来朝廷下诏迅速将范滂逮捕入狱,本郡督邮(负责代表太守督察乡县、宣传朝廷命令,兼管狱案捕捉逃亡等事的郡吏)吴导拿着诏书来到范滂所在的县里以后,把诏书藏在怀里,关上旅馆的门窗,伏在床上痛哭,不忍心逮捕范滂。范滂听说以后,主动来到县衙的牢房。县令郭揖非常吃惊,赶快出来,扔掉官印,准备领着范滂逃走。范滂说:“只有我死了,灾祸才会停止,哪里敢因为我的罪过使你受连累呢!”

张俭因为党祸逃亡在外,处境艰难、窘迫,但他每到一处,人们总是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张俭经过的地方,因窝藏他而被重刑处死的有十多人。后来流亡到东莱(今山东掖县)藏在李笃家里,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西)县令毛钦,带着兵器来到李笃家。李笃对毛钦说:“张俭逃亡在外,不是他的罪过。即使能够找到他,难道你忍心抓他吗?”毛钦拍着李笃的肩膀说:“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蘧伯玉为一个人单独做君子感到耻辱,你为什么要独自讲求仁义而不让别人也为君子呢?”说完,他叹息着走了。张俭因此幸免于难。

几年后,上禄(今甘肃成县)县令和海上奏朝廷说:“囚禁党人,逼迫他们五族之内的亲属也受禁闭,这不是合乎常理与法令。”因此朝廷下令,释放了党人祖父母以下的亲属。

上面提到的几位东汉君子如此贤能,这不正是当时士大夫推崇名节的最好证明吗?

杜延年杜钦

班固在《汉书》中载有这样两个姓杜的人物。一个是汉昭帝时期的杜延年。他原本是大将军霍光的部下,霍光辅佐政务时,杜延年常常给他出谋划策。霍光法纪严苛,杜延年宽怀为本,他们两个一严一宽,国家政务处理得非常得体,杜延年因此也被称为贤士。另一个是汉成帝时期的杜钦。他原本在大司马王凤的手下当差,曾经营救过大鸿胪冯野王、京兆尹王尊,使他们免受处罚。当时朝廷之中出台了很多好的政令,多数都是由杜钦帮着王凤制定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评价他们两人有点夸大其词。别的不用说,举一两个例子看看他们的为人、辅佐政务到底如何?

霍光辅政时,侯史吴犯罪,霍光借机排除异己,株连无辜。因为侯史吴的罪杀了三个九卿部官。这样有关朝廷大政的事,杜延年却没有谏止,却于无形中帮了霍光。

杜钦是大将军王凤的幕僚,曾经拯救过冯野王、王尊,而当时一些好的施政措施,也大多出自杜钦之手。我认为霍光根据侯史吴藏匿桑迁之事,仅仅一个早上就杀掉了三个位居九卿之列的大臣,可是杜延年没能谏止。王章曾上书揭露王凤的罪过,圣上受到感动有所醒悟,想罢免王凤,杜钦叫王凤马上上疏谢罪。后来皇上又不忍心罢免他,可王凤却仍想着借机引退,杜钦劝说他打消了这个想法。

王章被谗告冤杀之后,朝廷上下都认为王章死得太冤枉,大家都更加怨恨王凤了。杜钦又出点子说:“天下之人不了解王章真有罪过,都认为他是由于上言国事的缘故而死的,应该借着王章这件事提拔直言敢谏之人,使天下人都知道君主至明,不会因为陈述意见而治臣下的罪。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流言自然而然就会消释了。”王凤久经官场,见风使舵是拿手好戏,当然就绕过了险滩。

王莽谋权篡位时,授予王凤大权。王凤原本名声就坏,想辞官回家。杜钦劝说他进不失富贵,退可保性命,但是现在还未到时候。结果王凤就放弃了引退的念头,甘愿为王莽效劳。杜钦使了很多诡计,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可史书中却说,当时好的政令都出自于杜钦,这难道不是很荒谬滑稽吗!

孙坚起兵

东汉末,董卓凭着自己的势力,进驻京城洛阳,杀死了少帝,毒死何太后,另立刘协为汉献帝。他的做法引起了各地州郡刺史和太守等长官的愤慨,纷纷举义兵,征讨董卓。各地的豪强霸王也争先响应号召。在这些义兵之中,只有长沙太守孙坚最先抵达,孙坚的征讨让董卓非常害怕,朝廷也认为孙坚有功。所以,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就称孙坚“最有忠烈”。

然而,当时长沙是荆州(今湖南常德东)下属的一个郡,长沙太守受荆州刺史王睿的监督管辖。最初,王睿曾和孙坚联兵攻打零陵(今广西全县北)的割据势力,因为孙坚是个武官,王睿说话很轻视他,这使孙坚怀恨在心。当董卓占领洛阳,控制国家政权时,王睿起兵准备讨伐董卓,这时,孙坚借助朝廷使臣,伪造檄文杀了王睿,泄了自己多年的私愤。

南阳太守张咨是和孙坚平级的邻郡长官,孙坚借口南阳的军备物资不齐备,把张咨也杀掉了。孙坚作为一个小小的郡守,凭借自己兵力强盛就敢任意杀害州郡长官,这哪里是一个小小郡守的行为呢?

刘表任职荆州(刘表把治所从湖南常德移到湖北襄樊)刺史之时,忠心为朝廷效劳。袁术是地方豪强中一个极具野心的军阀,一心想要称霸。孙坚追随袁术,服从袁术的指挥攻伐刘表,后来被刘表的手下杀掉了,他的这些作为该怎样评价,值得好好讨论一番。

四李杜

东汉的太尉李固和杜乔,都当过丞相级别的高官,都是正派之人,后来都被奸臣梁冀所杀害。因此杨生曾经上书,请准予李、杜二公的骨灰归葬故乡。

梁冀被汉桓帝除掉后,朝政大权又落入宦官手中,这些人为所欲为。白马(今河南滑县一带)令李云向朝廷上了一本公开的奏章,指斥宦官,个别语言涉及了皇帝。汉桓帝看了以后,勃然大怒,将李云逮捕,投进北寺狱。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五官掾杜众,为李云一片忠诚却成为罪人而悲伤,他也上了一书,表示愿意和李云同日而死!汉桓帝更加恼怒,派人把他抓了起来。两人果然都死在了监牢之中。后来襄楷上书议论此事,也并称为“李、杜”。

汉灵帝时,由于“党锢之祸”,李膺、杜密遭遇迫害。另外一个党人范滂在被处死之前,他的母亲前来道别,说:“如今你和李、杜的名气一样大了,即使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当时都是以写诗名扬天下。因此韩愈有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梁状元八十二岁

陈正敏《遁斋闲览》中有如下的记载:“梁灏八十二岁时,考中了雍熙二年(985年)的状元。他在谢启文中说:‘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来官至秘书监,死时已九十多岁了。”

这个记载影响甚大,士大夫们经常引用它。

据我从国史中考证,事实如下:梁公字太素,雍熙二年(985年)高中甲科进士。景德元年(1004年),以翰林学士的官位担任开封府知府,得急病而死,终年四十二岁。史臣写道:“梁氏在朝廷正受器重时,却中途夭折了。”

史书中记载的都是这样清楚,《遁斋闲览》的纰缪不攻自破!

汉重苏子卿

汉朝对待士大夫缺少恩德,但唯独对苏武十分厚待。这是由于他持节出使匈奴时展现出了极大的爱国之情,因此要赞扬他的忠义气节。

上官安图谋造反之时,苏武的儿子苏元曾经参与谋划,结果被斩首了。司法部门上书,要求捉拿苏武,当政的霍光将此事给压了下来没有准许。

汉宣帝登基后,表彰拥立他为帝的各位忠臣,赏赐八人为关内侯,苏武就是其中一个。关内侯过去并没有封地,由于苏武在匈奴很有骨气,所以特地给他封了食邑。

汉宣帝很可怜苏武年迈而儿子又因犯罪处死,曾问身边的大臣:“苏武在匈奴待了那么久,还有别的儿子吗?”

苏武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找到汉宣帝,说:“以前我在匈奴时,曾经和一位匈奴妇女生下一个儿子,名叫通国,我回来后,他还曾联系过我。请朝廷再派使者去匈奴时,将他赎回来吧!”皇帝答应了。

苏通国被赎回来后,皇帝任命他为郎官。还任命苏武弟弟的儿子为右曹。又因苏武功高年迈,只让他每月初一、十五两次上朝,享受特殊待遇。皇后的父亲、皇帝的舅舅、丞相、御史、将军们,也都很敬重苏武。后来,在麒麟阁悬挂有功德大臣的画像,总共十一人,苏武就是其中之一。

苏武的官位最终只做到负责境外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这是因为朝廷认为他年纪大了,无力担负公卿大官的重任。

先父洪皓被囚禁在金朝十五年,能从金国带回显仁皇太后的书信,高宗夸奖他“即使苏武也超不过他的功劳”,但是受制于有权势的大臣,回国后仅升了一级官职,在朝中为官不满一月,最后贬谪到南方荒凉偏僻之地,我的长兄被罢官。追读汉朝历史,比较先父和苏武的不同遭遇,怎不使人失声痛哭!又按《汉书·苏武传》说:“出使匈奴回朝,被任命为典属国之职,俸禄是两千石。汉昭帝时,被免官。后来他以原是两千石的身份和别人合谋拥立宣帝,赐关内侯爵位。张安世举荐他,宣宗马上让他等待任命,几次见到天子,恢复了典属国的职务。”可见,他在定策立宣宗时,只是以两千石的身份进行的,《汉书·霍光传》说他和苏武联名上奏说昌邑王不宜立为天子时,直接称苏武为典属国,《汉书·宣帝本纪》说苏武在这时也已封侯,恐怕都是错误的记载。

祢衡轻曹操

孔融敬佩祢衡的才气,多次向曹操举荐祢衡,说:“此人坦荡忠直,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嫉恶如仇。就连古代有名的直士任座、史鱼等人也不能同他相比。像祢衡这样的奇才,确实寥寥无几。”

听了孔融的话,曹操的确心动,想要召见祢衡,打算委以重任。谁料祢衡向来轻贱曹操,所以对曹操的邀请不予理睬,甚至说了一些无礼的言辞,曹操听了以后十分恼火。

曹操听说祢衡善于击鼓,于是计上心来。他下令让祢衡当军中专门打鼓的小吏。等到八月份大朝会时,按照规矩,每个鼓吏都要脱掉原来的衣服,而换上表示身份地位的鼓吏的衣服,曹操想借此在众宾客面前耍弄祢衡一番。谁知祢衡却没有换衣就上来了,卫官喝令他下去换衣,他竟然当着曹操的面而脱光衣服,****着身子站在那里,然后慢慢才去换上鼓吏的衣服。曹操无可奈何地说:“我本想侮辱他一番,却反被他所辱。”

孔融因而又见曹操,说祢衡有疯狂病,现在愿登门谢罪。曹操非常高兴,就告诉守门人有来客就让进,用上等宴席招待。祢衡来后就坐在营门口,说话极不礼貌,曹操大怒,把祢衡送给了刘表。

祢衡是孔融推荐给曹操的,苏东坡曾说:“孔融把曹操看作是一个‘鬼蜮之雄’,他们两个人向来水火不容,不是孔融杀害曹操,就是曹操杀害孔融。”

祢衡平生只喜欢与孔融和杨修交往,常常戏称道:“孔融是我的大儿子,杨修是我的小儿子。”后来孔融和杨修,都被曹操杀掉了。祢衡如果在曹操的手下做事,非但保不住孔融和杨修,自己也免不了被杀害。

汉代史书上说祢衡这个人志高气傲,处处显得卓尔不群,这大概就是他看不起曹操的原因,所以自己才陷身危机之中。所谓语言狂放不羁的人,一定会斥责那些篡夺大权的野心家。

刘表也容不下祢衡,就找个理由把他送给黄祖。在一次宴会上,祢衡出言不逊,惹怒黄祖,结果黄祖把祢衡杀了。可怜一位坦直的才子,就这样身死名灭了。他自己曾作《鹦鹉赋》,来专门来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如赋中所说:“嬉游于高山峻岭之间,栖息在幽林深山之中。飞行不是盲目的集结,翱翔是为了选择更好的树林。虽然都是靠翅膀飞翔,可目标和志向却不同心。要与鸾鸟凤凰媲美,怎么能与那些普通的鸟儿比翼齐飞呢?”又说:“古代那些圣哲虽遭遇祸患,但却把祸患当成暂时的休养生息。更何况禽鸟这些小东西,怎么可能在驯扰中平安处世。”还说:“可叹仕途走得异常的艰辛,为什么会遭到这么艰难的道路。这完全不是言语造成的祸乱,而是不愿意取悦权贵而带来的危险。”接着说:“看到翅膀已经被毁坏,虽然还有一颗奋起直飞的心却不知向何处。内心想找一个可以去的地方却又没有真正的归宿,躲在一隅怨恨起不到任何作用。”文章结尾时又说:“即使想对自己所干的事业尽心竭力,可又没有办法违背良心和忘掉初衷。只有等待用死来报答恩德,甘愿把话说完来尽力而为。”我每次读到这些文字,不禁为之悲伤。李白的诗说:“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李白对祢衡的论述最为公正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