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语文化语用学
26312400000057

第57章 语用的体现关系(11)

2.禅宗语言讲究拣择,语用学正是讲选择的,这里是一个契合,另一个切入口。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碧岩录》第二例)“拣择”,即分别;语言文字也是拣择,是一种分别知识。本文作者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两个选择的过程。一个,发话人为了使话语(一方)与话语目的和环境(另一方)相互适应而做的选择,其根本目的是让自己能生存下去并生存得好,所以可称为适应选择(Jef Verschueren,1987),是语用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另一个,发话人为了让话语接受人得到能引起美感的语言实体而做的选择,叫语言的审美选择,是美学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语言的实用价值在适应选择里体现,语言的审美价值在审美选择里体现。”(钱冠连,1993)

五、禅宗对话对语用模式和各种语用原则和准则的启发

必须重新考虑语用模式、原则和准则的改造,但是,这个改造不是增加语用模式的数量,而是考虑它们的概括能力。

也可以说,语用学要切入禅宗研究,必须改造自身的推导模式。这些模式第四章第三节已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它们有四个问题:1.事实上这些规则规定不了人说话,会话在事实上不服从成文规则的管束;2.这些规则都很细致,但语用公式不是越细致就越好;3.人们说话并不只使用惟一的一种符号(语言符号),而是还大量地使用了其他一些符号,可是这些规则把其他的符号都未包括进去,事实上也不可能都网罗进去;4.语言不是万能的,而这些公式的基础刚好建立在“语言是万能的”这个假设之上。(钱冠连,1994)

那么,言语交际的本相是什么呢?

言语交际=混成符号束参与+语境干涉+智力干涉

又,混成的符号束=语词+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

+伴随的物理符号+意外的符号

语境干涉=社会大背景+交际小背景

智力干涉=合适感觉的选择

上面这个公式可以叫做“言语交际三相”论。

这个公式概括力较强,覆盖面很宽,用它去解释禅宗公案,倒是可能的。三相中的第一相混成的符号束,可以包括禅师们的语词、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磨砖头、踢打、棒喝、扭鼻、扣齿等等)、伴随的物理符号(禅板、砖头等等)、意外的符号(飞过的野鸭,等等)。第二相有社会大背景与交际小背景。第三相是智力干涉,就更起作用了。禅师对话本身就是在“斗机锋”,现在说“斗智”。不仅禅师拿话头考弟子,弟子也拿话头反考禅师。语言的模糊性、冗余性、线性、离散性的存在,迫使人的智力必须参与谈话才能将对话目的实现并将话语进行下去。因为智力干涉可以梳理模糊,删除冗余,排除歧义,填补空白,得到准确的话语含意。人类对世界对社会已有的认识可以自动弥合语言中的许多疏漏。但智力是如何工作的,目前尚无法细致描写,因为人脑是一个“黑箱”,它参与话语工作的机制正是目前要弄清楚而尚未弄清楚的问题。因此用“合适感觉”的选择,只是一个大概的推理结果,而不能揭示其推理的全部过程。但是不管如何困难,必须要智力参加,这是毫无疑问的。

试想,对话中偷换施事(请回忆上面“什么处去也?”的施事已不是野鸭子了),相互默契(看成是参禅的究竟),绕路说禅,“面南看北斗”,“若也拟仪,十万八千”,从不正面说法(对好的禅师而言),……面对如此等等障碍,不让智力参与谈话,能行吗?

言语交际三相论的建立可能是禅宗对语用学也即是对语言学的重要启发之一,也可以说,禅宗迫使语用学改造自己的语用推导公式,言语三相论便是这个改造的尝试。

六、禅门公案在汉语文化语用学中的安顿

现在,我们用汉语文化语用学来安顿禅门公案(本节所提到过的一切案例),可以发现,几乎是一一就位,舒舒服服。

窄式定义:公案的绝大多数话语有多于语面的意义。所以,禅门公案正好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例如“什么是吹毛剑?”“骼。”对回答(“骼”)的超出话面的意义的分析就是语用分析。

语境干涉:

语境中自在物,如“归宗杀蛇”的蛇;又如“南泉斩猫”的猫;

语境中的意外符号,如“马大师与百丈行次,见野鸭子飞过”中的野鸭;

附着于人的符号的参与:

“拈花微笑”中,“微笑”是面相符号;

“拈花”的花,是作为符号的伴随物;

“磨砖”,砖是伴随物,有符号意义;

“扣齿三下”,是面相身势,对话语的干涉;

“师(义玄)三度发问,三度被打”的棒,是伴随物,有符号意义;

“翠徽操起禅板随手便打”的禅板是伴随物,有符号意义;

“扭鼻头”去纠正人家的错误思路,身势符号;

磨砖头、踢打、棒喝、扭鼻、扣齿等等动作是身势符号;等。

智力干涉:

斗机锋;

绕路说禅,如“面南看北斗”;

答非所问,如“麻三斤”。

对极端手段的推理:

“赵州放火”;

“子湖夜喊捉贼”;

呵佛骂祖;

辱毁经典,等等;

对话中偷换施事。

语用策略:

绕路说禅(也是语用策略):“面南看北斗”;

偷换施事(也是语用策略):见上。

反戈一击:

怀让禅师:“磨砖既然不能成镜,你那坐禅就能成佛了吗?”

坦山和尚:“我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女)?”

慧忠禅师:“虚空也不看唐肃宗一眼”;

遵布禅师:“你把‘那个’拿来给我瞧。”

设陷阱:

南泉禅师:“谁能不动镜?”

百丈禅师:“不得叫净瓶,叫它什么?”

答非所问:

赵州禅师:“青布衫。”

重复印证:

“柏树子有佛”与“天掉下来时”;

大隋禅师:“我自己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