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比尔·盖茨的10大工作法则
26313100000016

第16章 行动法则:激情满怀享受工作(2)

著名人寿保险推销员法兰克·派特,原本是一名职业棒球员,正是他充满激情的棒球生涯让他从中悟出了激情能够创造奇迹。当法兰克·派特刚转入职业棒球界时,因为动作无力,没有激情,被开除了,球队的经理对他说:“你这样慢吞吞的,哪像是在球场混了20年。法兰克,离开这里之后,无论你到哪里做任何事,若提不起精神来,你将永远不会有出路。”

后来法兰克·派特参加了亚特兰斯克球队,因为两个球队薪水相差太多,这里的薪水少得可怜,法兰克·派特做事更加没有激情,但他决心让自己努力试一试,设法提高自己激情。后来一位名叫丁尼·密亨的老队员把他介绍到新凡去。在那里法兰克·派特开始了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变。他想成为英格兰最具激情的球员,并且做到了。

“我一上场,就好像全身带电一样。我强力地击出高球,使接球的人双手都麻木了。记得有一次,我以强烈的气势冲入三垒,那位三垒手吓坏了,球漏接了,我就盗垒成功了。当时气温高达华氏100度,我在球场上奔来跑去,极有可能中暑而倒下去。”

这种激情所带来的结果让人吃惊,法兰克·派特的球技出乎意料地好。同时,由于他的热情,感染和激发了其他的队员。由于对工作和事业饱满的激情,法兰克·派特的月薪由25美元提高到185美元,多了7倍。在后来的两年里,一直担任三垒手,薪水加到当初的30倍之多。

后来,由于手臂受伤,法兰克·派特不得不放弃打棒球。他来到了菲特列人寿保险公司当保险推销员,但整整一年都没有成绩,他因此非常苦恼。后来他像当年打棒球一样,又对工作充满热情,很快他就成了人寿保险界的大红人。

他说:“我从事推销30年了,见到过许多人,由于对工作抱着热情的态度,他们的收入成倍地增加。我也见过另一些人,由于缺乏热情而走投无路。我深信热情的态度是成功推销的最重要的因素。”

激情是一股力量,它和信心一起将逆境、失败和挫折转变为行动。激情指引着一个职场中人去行动、去奋斗、去成功。如果你失去了激情,那么你就难以在职场中立足或成长。激情是激发潜能、战胜所有困难的强大力量,它使你保持清醒,使全身所有的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去做你内心渴望的事,它不能容忍任何有碍于实现既定目标的干扰。

不论你再从事什么职业,请相信激情会让你率先敲开成功的大门,对你的工作保有100%的激情,它会让你的事业从此飞黄腾达。

让想法变成现实

比尔·盖茨说:“有了好的想法,就马上去做!只有立即付诸行动,才会取得成功。”比尔·盖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科莱特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墨尔斯教授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念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博士后,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翁。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t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每一个角落。

比尔·盖茨是一个有了想法就马上去做的人,1975年一份叫做《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的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他特别的想为Altair8080型计算机配上Basic语言,于是,比尔·盖茨打电话给罗伯茨表示要给Almir研制Basic语言。之后,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8008配上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

1975年5月,比尔·盖茨有了退学的想法,他希望能和好友艾伦一起创办一个软件公司,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比尔·盖茨当时认定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顾父母的极力反对,毅然离开了西雅图到了亚帕克基。最终与保罗·艾伦创办了微软公司。如果比尔·盖茨有了好的想法,并不立即去做,就不可能建立微软帝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正是他的想到就马上就去,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比尔·盖茨曾预言网络杂志将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当时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传统媒体主导这个世界已经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把比尔·盖茨的话当作不可能实现的“新天方夜谭”而已,但比尔·盖茨却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趋势,也是他多年的梦想,他想让人们了解网络的神奇与魔力,于是他付诸行动,很快就着手开展了网络杂志的建设,他聘请了当代美国最出色的时事专栏作家和编辑金斯利来主编一份由微软公司管理的电脑网络杂志,这本杂志被命名为《酷评》,指出其目的是“为网络居民提供严肃新闻”。在杂志正式创办以后,金斯利接受了网络专家的建议,加入了更多的网络技术,例如:开辟读者参与的公告牌;读者可以一边读文章一边听作者的声音;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读者浏览关于波黑问题的报道时,可以自选调出波黑地图。

相对于传统杂志而言,这种网络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固定性,可以随时更新。而传统杂志一旦编辑印刷完毕,就永远固定了。因此,《酷评》放弃了周刊每周五定型的传统方式,而采用了“新的新闻形式”,即杂志随时增加最新消息。在编辑部的形式上,也顺应网络优势,将人马分散在各处。除此之外,盖茨还找到了一种叫做“传播冲突”的东西。传统上,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是以书本文件保存的,当顾客选择了一本书并为它付款时,作者所得利益与花在木头纸浆以及运送信息等外在方面的资金相比只是大馅饼中的一小块,这就是传播冲突,因为它阻碍了多样性,并把作者的钱浪费在了别人身上。网络的出现会消除这种信息传送冲突,赋予作者更多的权力,因为读者不用为信息的传送付钱。信息高速公路会创造一种媒介,其入口障碍较其他媒介更低。Internet是至今最大的互动出版工具。盖茨的举动使传统新闻业面临挑战,数字化电子媒介也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而比尔·盖茨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曾经预言的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新生活变为现实。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此类的话:“如果我当年就开始做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我当年就有了那种想法,只是一直未做,不然的话,肯定也成功了。”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莫过于这句话。因此,如果你有一个梦想,要实现它必须先从行动开始。有一个好的想法,又及时采取行动,虽然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满意的结果可言。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成功开始于想法,但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住着两个穷苦的兄弟,生活过的很清苦,哥哥心眼很多,脑子里竟是“鬼点子”,但是好吃懒做,而弟弟却很愚笨,只知道拼命的干活,闲着没事的时候,两兄弟就会做在一起,哥哥就开始了他的长篇阔论,哥哥说你看,咱们这里虽然地方很偏僻,但是这里的风景多好呀,咱们山上的野味也多,我想如果咱们能够让城里的人在没事的时候来咱们这里度假,咱们光站着收门票就够咱俩活的了,弟弟托着腮用心的听着,哥哥说完了他的阔论就睡着了。而弟弟觉得哥哥的这个想法太好了,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弟弟没日没夜地东奔西走,用了2个月的时间终于在这个小山村开了个旅游度假村,并且开始招商引资,小山村因为风景秀丽慢慢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商,弟弟也成了这个旅游度假村的董事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当哥哥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后悔莫及,他捶胸顿足的说:“这明明是我想出来的主意呀!”

不错,这个好办法的确是哥哥首先想出来的,可是他并没有把这种想法变成实际的行动,而弟弟有了这个想法后,以100%的努力去实现了它,结果,成功便属于了弟弟。这是很公平的,因为成功是要靠我们的实际行动换来的。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彼岸,理想是此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有了结果才能成为判断成功的依据,朋友们,做任何一样工作,光有了好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快去行动吧,有了行动,你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半。

全心投入,执著坚守

比尔·盖茨曾说过:我们瞥了一眼放在英特尔8008芯片旁边的东西,然后就在上面工作起来。我们问:“如果计算机的使用接近免费之时将会怎样?”我们相信由于有廉价的计算动力和利用硬件优势的了不起的新软件,计算机将会遍布各地。当所有人都未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把赌注押在微型计算机硬件上,同时生产微型计算机软件,从而建立了我们的王国。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沿着一条通往未来之路的正确方向起步了。所以我们成功了。比尔·盖茨就是这样,他在确定一个目标以后,就会全力以赴,这令对手们惊恐万分。

许多公司的领导者可能会因为急于发展,带领公司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某些大型IT企业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就会把资金投入到硬件、服务,或甚至房地产、传媒等其他行业中。这么做就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而公司的领导者也不见得有能力或激情来管理这些新开创的企业。但微软公司的领导层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七个基础的商业部门的软件业务上,这七个部门都以开发软件为己任,以软件平台为核心,以比尔·盖茨为总架构师。这样,七个部门的领导者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管理方式、共同的对软件的专注与热情,不必分心于自己不擅长或没兴趣的事情,才能如鱼得水,在微软发挥个人的潜力。

“专注”对公司很重要,因为一个公司的成功也来源于管理者或领导者的注意力。比尔·盖茨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在20多年前他自己对艾伦所说的那句话:我们应该只做软件。

比尔·盖茨早在1975年创建微软时就以非凡的洞察力意识到了计算机工业中真正的摇钱树在软件之中。当时,计算机行业中的许多公司都把精力集中在硬件上。微软的另一个创始人保罗·艾伦曾经想既生产硬件又生产软件产品,但比尔·盖茨立刻说道:“我想我们应该只做软件。微处理器的能力每两年就翻一番,在一定意义上说来你可以把计算机能力想象成几乎是免费的。这样你就该问问自己了,为什么要掺和进制造几乎是免费的东西的生意中去呢?什么是稀缺的资源?是什么限制了对无限的计算能力的利用呢?是软件。”

为了更快、更好地将未来的技术变成现实中的软件产品,微软公司不但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而且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比尔·盖茨成立了“卓越工程”部门,负责确认公司的研发机制是有活力的,开发过程是最有效率的,开发出的软件是安全可靠的,并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重叠开发。这个部门具有管理公司工程流程的实权,这样才能带领整个公司走在软件业的前端。

微软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是坚定不移的。微软很早就创立了它著名的研究机构(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并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工作鼓励冒险不惧怕失败,鼓励研究者拥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做长期投资;而产品开发工作则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研究机构发展科技,生产部门制造产品,研究人员通常都是“思想家”,而产品开发人员更多的是“实践家”。这两类工作和两种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希望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移,就必须在保持它们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为它们的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