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归零的智慧:禅的激情与顿悟
26315200000027

第27章 参须实参,悟须实悟(4)

“如或此心不真、不诚、不苦、不切,但从语言文字放出见闻觉知,任情卜度,细意推求”,如果你参话头的心不真、不诚、不苦、不切,只是以文字语言来悟道,还是以知识、文字、语言来逻辑推理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参话头参出感想来,你敢想,你还有感想?你白痴都来不及呢,还有感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彻苦,焉得梅花扑鼻香!你看古人参话头怎么参法?

“朕在藩邸时,亦以本份事接人。”他在雍和宫时就是用本份事接人,就是以参话头来接人。本份事,没有什么好谈的,给我参!我还给大家讲理、讲α波,讲了很多东西,你们还不参,给我浪费时间吗?

“所有语句并已刊入《圆明居士语录》卷内,此外并无一则机缘流布人世,况朕身居帝王之位,口宣佛祖之心。”雍正自号圆明居士,圆明园干什么的?康熙赐给他的,那个时候他已经悟道了,康熙是傻瓜吗?所以圆明是雍正的名号。一代要超过一代,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雍正厉害就在这一点。

“天下后世理障深重者,必以教外别传之旨,未经周公孔子评定,怀疑而不肯信。”人说你禅宗算什么?也不是周孔之道,是邪门歪道,所以雍正才不惜眉毛拖地,不得已而为之。写这本书的原因,雍正当时已经看得出来,禅门已经没有精神了,禅门的心法那个时候已经要断灭了。

没有第二手

《菊与刀》是一位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给麦克阿瑟、杜鲁门的建议,认为统治日本和统治德国不一样,写成了这本书。下面我解释一下书中有关禅的内容。

“正是武士把禅当成自己的信仰,禅所求者为在己身可发现的光明,其中不允许有丝毫障碍,除去途中一切障碍,遇佛杀佛,遇魔杀魔,逢佛灭佛,遇圣剿圣,唯此一途方可自救”。事实上正是武士把禅宗当作自己的信仰,日本就以武士道为主,禅宗是他们的唯一信仰,那么武士道就是禅宗,自日本从中国接受禅宗时就一直如此。

十二世纪,日本临济宗祖师荣西禅师二次入宋学禅,回国之后,曾撰著《兴禅护国论》三卷,主张建设三禅院以护卫国家,利益众生。同时禅宗训练了武士、政治家、剑术家、大学生,禅宗产生了日本花道、茶道,完全成了日本文化。

什么叫禅宗?人们可以设想在十二、三世纪日本动荡的年代,禅宗这种主张从内心直接体验生活、生命的修养方法,而不是从经典义理中寻求理想和真理,对当时的社会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十二、三世纪正是日本****的年代,宋朝禅宗的传入整个影响了日本。禅者主张依靠自力,自己帮助自己,他们教导人们说,潜力只存在于自己内部,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增强内在的潜力。

当时在日本无论是一个和尚,还是一个政治家、教育家,他们都从事这类工作,都用禅宗的修行方法来加强一种素朴的个人完美主义,包括切腹自杀,以樱花凄惨的死亡为完美。

探索真理的人不能接受任何第二手的东西,他直接从中国把好东西拿过来,不要第二手的东西,不论是佛陀的教导、祖师的经典或者神学的启示,三乘十二教都是一堆废纸,没有第二手,只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是不要第二手的,要自己实证,你说得天花乱坠那我要摸摸,你说老虎可以吃人,死人无数,在我这里我要摸,死过之后我才知道老虎可以吃人,这个精神是了不起的。所以,禅师们在教给弟子如何求真知、达顿悟,最后必须在内心中开启智慧,而能有效地在世法上完成修养的,则是参话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禅师们会用相应的方法,使弟子像通上电流一样的顿悟、产生智慧、完成修养的使命,这是参话头。

“禅师为使弟子开悟最爱用的一种方法是公案,在中国禅宗则正式用于参话头,字面的意思就是想问题。公案的目的不是要求得到合理的答案,此类禅问在十二、三世纪以前中国曾经使用过,日本人引进禅宗的同时也引进了这种方法,但公案在中国已告绝迹。”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她对一半错一半,为什么对一半错一半?她认为参话头在中国绝迹了,这是对的;错的呢?四川有个袁焕仙,她不知道,台湾有个南老师,她也不知道,所以我说:错了。这种心法历尽传奇,幸亏保留下来了。

不许老胡知,只许老胡会

“四时行焉,万物育焉”,这是孔子有鉴于天道流行不言自教的感慨。参话头就是我们要承当智慧的多快好省的方法,大家只有在参话头的过程之中,才能体验爱因斯坦所谓的对真理充满热忱的执着的追求,中间有聚散、无奈,直到光明现前,这种感觉、这种感怀是人类必须经过一场教育才能有的。本来实相就在那里,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不必知可是我们要会。会什么呢?就是“四时行焉,万物育焉”。

古今多少事,一片烂东瓜,也就是我当年感触的“万法本闲,唯人自闹”。释迦牟尼了不起,他跟大家讲了一句真话、大实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只要大家放下高贵的头、放下高贵的屁股,那就是放下妄想执着,智慧是具足的呀!

诸位,只要大家在参话头的过程,把话头吃得紧、咬得住,着力参求,答案就来找你了。这个东西是不思而虑、不求而得的,求也求不了,思也思不中,所以禅宗祖师就要大家直接承当。

当年雪窦禅师做知客僧的时候,跟那些小和尚辨论,旁边一个老者哈哈笑,雪窦说:禅师在辨论,你旁边笑什么?这个老者说:你是聪明一世的人,可是你睁着眼说白日梦,我送给你一首诗: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觑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境里寻。

说的是有一只兔子横挡在古道上,苍鹰从天上一见,便直扑而下,蓦然生擒。苍鹰早把兔子给叼起来飞走了,而后来的猎狗因为没有灵性,还向那枯树桩子跟前去寻找。所以你谈什么学问呀?说什么口头禅呀?

又有一句话:“几多鳞甲飞天去,蛤蟆依然鼓眼睛”,你看大家像不像蛤蟆,人家参话头了,你们还呱呱呱叫,呱什么?“几多鳞甲飞天去,蛤蟆依然鼓眼睛”,大家都小眼瞪大眼,鼓在那里干吗?

跨山越水为何事

山西在宋朝时,有几个大禅师横空出世。叶县有个归省老禅师,智慧第一,梵行严谨,天下闻名,很多和尚纷纷来投奔他,总是被拒之门外。

一天从南方来了五六个小和尚,听说师傅不收徒弟,关门了。这五六个小和尚,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老和尚出来说:我下过命令不收徒弟了,你们还啰嗦什么,到别的地方去吧。这些人师父长师父短,叽叽喳喳麻雀一样。老和尚火了:你们再不走我就叫人泼水,看你走不走?其中一个小和尚说:师父呀!我们冒着严寒酷暑,跨过千山万水,抛弃生死,还怕你一盆水吗?老和尚一听:啊!有这个志向,进来参禅吧。

古人要参禅,就要这个样子,这个带头说话的小和尚就是后来的浮山远禅师。老和尚叫这些小和尚入门不是白吃白住,有的人看菜园子,有的人磨豆浆、磨米粉,浮山远做火头军,在厨房里面给大家做饭、烧水、劈柴。老和尚太严厉,中午吃完饭,就把厨房门一道一道地锁上,这些小和尚饿得前胸贴后背。

有一天浮山远看老师坐轿子出去了,他赶紧把厨房门打开,搞一些玉米渣子烙一大锅饼,这些饿殍饿鬼通通来吃,吃得高兴的时候,老和尚回来了。老和尚说:你们犯戒,谁叫你们吃的?浮山远出来了:不要怪大家,是我犯的错,我承当。老和尚说:好了!给我还钱,要加倍还,然后赶出山门。浮山远没有办法,沿门托钵化缘,讨了半个月的钱,才把饼钱加倍还上。然后永逐山门,不准进来。

过了一个月,老和尚到下院,远远一看,浮山远在屋檐下站着,老和尚叫人问:你住在下院屋檐下付房钱了吗?你住了多久?还了钱,滚蛋!浮山远没有办法,他又去化缘,当还钱的时候,老和尚说:好吧!回来参禅吧。最后浮山远禅师接了叶县归省的板子,这个叫做参禅。

一一从胸襟中流出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雪峰禅师是唐末五代最伟大的禅师,是他中兴了唐朝的禅风。当他还是学僧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许多人都说他开悟了,可是他知道自己还没有悟透。一次,雪峰与岩头一起告别老师,打算去四方行脚。到了澧阳的鳌山镇上,正好赶上天降大雪,两人只好住了下来。岩头每天都是高枕安眠,一睡不起,雪峰却精进坐禅,丝毫不怠慢。几天过去了,雪峰看不惯岩头的堕落沉睡,便推着师兄喊道:“师兄!师兄啊!你先起来!”岩头在朦胧中被推醒,老大不高兴地问道:“推我干什么?”然后又倒头便睡。

雪峰便数落他道:“我这辈子真是倒霉,先是跟着文邃那个痴家伙行脚走路,到处被他牵连拖累。今天跟着你来到这里,又不打坐,却只管大睡!”岩头一听,便喝了一声道:“闭嘴!睡你的觉去!每天里就知道在床上打坐,活像个三家村里的土地公!将来以后,像你这样子,恐怕只能去诱惑、折磨人家的善男信女了!”说完就又倒头睡下了。

这时,雪峰着了急,用手指点着自己的胸前说道:“我这里边好不安稳啊,所以不敢放松自己啊!”岩头一听师弟说出了心里话,便说:“我还以为日后你会在那孤独的山峰顶上,兴建一座寺院,去传播弘扬大教。没有想到,你竟会说出这么没出息的话来!”

“既然真是这样,”岩头便关切地问道:“那你就把你心中的见解,都一一通报给我,对的,我给你一一印证;不对的,给你一一破除。怎么样?”雪峰开始疏理自己参悟求证的轨迹:“一开始,我刚到盐官禅师那里去参学,见他上堂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好象有了个入手的地方。”岩头道:“这还是从文字知见入手的,不是你自己的本心呈露。从此以后三十年,千万都不要再提它了!”雪峰心头感到一颤,想了想,又说道:“后来,又见到洞山的《过水偈》,说什么:‘千万不要跟着别人去寻找,越觅越远与我更加没关系。他现在正是我,我现在不是他。’”(原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岩头又道:“他要是那么说,自己还不能彻底救了自己,怎么能够去救度他人呢!”雪峰又接着说道:“后来到了德山那里,去问他:超越禅宗最上乘的事情,学人还有没有缘分得到?德山祖师打了我一棒:‘你说什么?!’我当时心里就好象水桶底脱了一样的感觉。”岩头听到这里,才又大喝一声道:“你难道没有听人说过吗?从他人门里进入的,找到的不是自家的珍宝!”

雪峰便急切地问师兄道:“那么你说,他日以后,该怎样才是呢?”“他日以后,你要想播扬大教,就必须是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给我盖天盖地去!”雪峰如同醍醐灌顶,一下子疑云尽散,豁然大悟,便赶紧起来给师兄行礼,并且高兴地说道:“师兄啊!今日这才真正是鳌山成道了!”

要从胸襟中一一流出,盖天盖地,这是禅宗的精神。怎么才能做到一一从胸襟中流出,盖天盖地去?你不参话头可以吗?永嘉禅师说:“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你向外追求什么呢?只能向内自己怀中解垢衣,把自己身上的脏衣服一件一件脱掉,那个脏衣服脱掉了,智慧明珠就出来了。参话头就是解垢衣,你向外祈求什么呢?这是雪峰禅师。

雪峰禅师的弟子是云门禅师,云门宗的祖师爷,也是福建闽王的老师。他是浙江人,他来参见雪峰,前一天晚上他住在山脚底下的下院。第二天,有一个小和尚要上山去见雪峰禅师,云门禅师说:你明天先去那里,到了就顶礼,完了如此这般给他说一遍,你看老和尚怎么表态。那个小和尚一听:好!第二天这个小和尚上去了,见到雪峰便顶礼,之后就讲了:你这个一千七百人的善知识自以为了不起,你脖子上的那个枷锁怎么还带链子呢?

雪峰禅师说:你当着这么多学生面前侮辱我,给我打!看你还敢无礼不!在这种威胁之下,小和尚说:不是我说的。雪峰说:谁说的?小和尚说:是山下的那个浙江和尚叫我说的。你看雪峰怎么说:大众,我们到山门迎取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这是禅宗啊!不是脑筋急转弯,也不是莫名其妙。如此你就知道禅师的风范,这是一种精神的交融、智慧的相承。

禅门教育也就是培养爱因斯坦的奥林匹斯俱乐部,那些朋友们、同学间互相帮忙、互相爱护,为了追求真理,大家忘掉了吃饭,忘掉了暂时的痛苦。禅门的教育就在心心相交,以智慧承当。我们零修参话头,就是要培养这种精神,长养这种精神,为民族、为社会做个标榜。

一回展读,一回意气风发

给大家讲一下参话头的历史。

在禅的历史上,公开提倡参话头的,除了大慧杲以外,还有髙峰原妙禅师。宋元之交,禅宗五门中沩仰、云门、法眼三系已经湮没无闻。入明以后,能维持一定规范的,只有临济和曹洞,而临济宗又胜于曹洞,对后世禅风的维系起了主要作用,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髙峰原妙禅师对于宗门实证心法——参话头的提倡和经营。髙峰上承大慧之余绪,下迄明代之禅风,可谓承前启后、中兴禅法的一代大师。至于参究话头,发明心地,而见诸文字者,自大慧杲以下,以高峰语录最为详尽,我引证《高峰语录》来给大家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