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那些事儿
26315800000061

第61章 附录三(2)

决定开设胡庆余堂药店,第一件事就是选址了。这药店总不能开在郊区当度假山庄吧?也不能开在妓院斜对个,方便男男女女工作吧?从赚钱的角度来看,是应该选个好地段。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红顶商人”胡雪岩选中吴山脚下的大井巷为址,建屋造店,创办胡庆余堂。消息一传开,很多人由衷地感叹道:“眼光真辣。”

为什么呢?让我们先看看吴山这个地方吧。

吴山坐落于西湖南面,连绵起伏着紫阳、云居、七宝、峨眉等十多个小山头。西湖就不用多说了,历朝历代的溢美之词不胜枚举。而吴山,却是西湖美景的一大组成部分。首先,吴山这名字就大有历史渊源。相传,在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南界,因而得名。吴山之上,更是古迹处处,包括春秋的伍子胥庙、晋朝的郭璞井、宋代的东岳庙、明朝的城隍庙,等等,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早在清雍正年间,“吴山大观”就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拥有这样的美景,吴山自然会吸引人们到此游玩,加之我国人们自古就有踏青、郊游的传统,所以每年春暖花开时,杭嘉湖三府及苏南一带的善男信女就会身背“朝山进佛”的黄布香袋,成群结队上吴山。大家谁都不愿意背很多东西游玩,所以就到吴山脚下的店铺摊点上购买木鱼、经卷、玩具、花篮、梳子、药物等物件。吴山脚下也就自然形成“香市”。有诗为证,元代诗人贡有初《春日吴山绝句》云:“十八姑儿浅淡妆,春衣初试柳芽黄。三三五五东风里,去上吴山答愿香。”注意,这里提到了游人采购的物件里面有“药物”。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呢?没见到今天的人们出门游玩带一堆药物回家啊。顶多带点吃剩下的晕车药,或者没吃完的感冒药。要不然,大家准得问你是否旅途中生病了,严重不严重之类的问题。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人民有一个良好传统:换季的时候吃点药物。比如,春秋季节喜欢吃点驱虫的药。大家还记得白娘子一千年的道行也现原形的故事吧?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喝雄黄酒。白娘子经不住许仙劝说,喝了点雄黄酒,控制不住事态了。所以,春天既是踏青的好时节,顺便买点药品回家是很正常的。

那为什么要在踏青的时候买呢?平时买不就行了么?这是因为周围人们踏青的时候,肯定会去香市逛逛。很多药材商都会在香市那几天集中出现。也就是说,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平时买不到的药物。明白了吧?货源齐全,很关键!胡雪岩将店址选择在吴山脚下,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他要把胡庆余堂做大做强。吴山不但有市场(香市)优势,还有货源优势。吴山附近山岭众多,因而药材也比较广泛。选址在此,不但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货源供应,甚至可以建成药材批发、集散中心。这就是胡雪岩的深谋远略。而且每年的春秋香讯期间,还可以迎来滚滚商机。

确定选择在吴山脚下,具体地点就无须怀疑了。吴山脚下的大井巷是人们登临吴山的必经之路。守在这里,就等于扼住了进出吴山的咽喉之地。每个进山的人都会看到胡庆余堂那大大的牌匾。胡雪岩在路边买了8亩地,把个胡庆余堂国药号建立起来了,并且将整座建筑设计成仙鹤状。鹤年延寿,借喻店铺生机长存。

胡雪岩不愧是个牛人。他把胡庆余堂建在“左控长江右襟湖,万家灯火满康衢”的吴山之麓。这就是他独到的商业眼光!

地方选好了,下一步的事情就是需要考虑里面的人了。胡雪岩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医世家,往上数八代,除了找大夫看病没人跟大夫发生过关系。虽然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有近30年是在跟金钱打交道,对药材是一窍不通。于是,胡老板决定花重金雇一个CEO,替自己打理药店生意。

“胡财神”名声在外。他要招聘个经理,自然有的是人前来应聘。经过手下仔细研究简历、考察资质之后,有三位应聘者先后坐在了他的面前。这三个人都有五年以上大型药店工作经验,并且都曾经将刚成立或快要关门的药店经营得有声有色。胡雪岩董事长在考察的时候,自然不会出“背诵一下彼得·德鲁克工商管理理论基本要点”之类的题目。他对这三个人问了两个相同的问题:“你需要多少钱做本?多长时间能回本?”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药店是生是死、能否做大的问题。企业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回本,其实就是在一步步走向破产。因为回本的周期越长,企业的金融压力就会越大;而本金越大,回本的速度就会相对越慢,企业的负担就会逐渐变大。有些房地产企业,房盖好之后,如果开盘即售罄,则赚钱最多,卖得越慢,资金链拖得越长,收益就会越少,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本金要得多,资金回笼快,更能体现经理的能力。

不知道第一个应聘者是否走后门进入面试的,还是实在是在小地方待惯了,总之他给出一个很小家子气的回答:“百两白银为本,10年后回本。”根据本书第一册的计算原则,百两白银也就相当于今天的12万人民币。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数量还凑合,开个小食杂店也足够,但是对胡雪岩董事长来说就是一块小肉丝。而且还是10年回本!那时候胡雪岩都61了!所以胡雪岩董事长眼睛都没眨的说了声:“下一个!”

第二个应聘者回答说:“万两白银为本,3年后回本。”这个似乎还不错。但是感觉有点空。胡雪岩有点拿不定主意,所以没说什么。想看看下一个再作结论。

第三个应聘者略微一思索,回答说:“第一年亏2000,第二年亏1000,第三年不亏不盈。”听到这话,胡雪岩眼睛一亮。是的,这就是我要找的人才!有规划,而不受太多束缚。我胡雪岩现在事业正在蒸蒸日上,岂会在乎10万两白银!何况这可能会成为我未来甚至子孙后代的传家之宝!因为他经历过太多事,见过太多人,年过半百了,他有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他与无数的王公大臣、贩夫走卒打过交道,谁能做谁不能做,说几句话、看几眼他就心里有数了。但他决心再考察考察,看看他是否真的胸有成竹。

“你打算怎么做?”胡雪岩说。

“推行仁术。”

“仁术?”

“是的,仁术。”

胡雪岩不禁心头暗喜。这与自己办药店的宗旨还是一致的。除了老母亲,胡雪岩没有跟任何人提及过这个宗旨。假设真的能够如此不谋而合,在茫茫人海中恰恰找到一位能符合自己意图的经理,真是上天厚待我胡雪岩!且慢,再听听他怎么说,看看他的仁术理论是否真的与自己意图一致。更何况,这个人名字叫余修初。

胡雪岩在杭州待了几十年了,生意场上跌打滚爬中认识了数不清的人。加之其天赋聪明,几乎见人一面即可记住其姓名。余修初,他又怎会不认得!别说你了,你爷爷我都认得!你家的底细,我也是一清二楚的。

胡雪岩暂时没有听余修初的演讲。他需要仔细思索一下。趁这工夫,我们让大家也了解一下这个应聘者余修初的身世。余修初也算是出身名门大家,他的祖父是鼎鼎大名的种菜大户游园公余兼艺。这一支余氏人家世代务农,始迁祖洪一公是从慈西岐山到宁波沈氏人家当长工而定居下来。到游园公时,余氏家族人丁兴旺,家道也渐渐富裕起来。游园公是种田好手,又有经济头脑,除了种粮食以外,还种雪里红菜,又收购雪里红,然后精心腌制成咸菜,装船运到松江去卖,每年如此。他的船停泊在西门外河边,咸菜摊就摆在附近的一家中药店前。由于他腌的咸菜质优价廉,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而且他为人和气,所以生意很好。他把存下来的银两就存放在这家药店里。他年复一年到松江卖咸菜,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声誉。到他50多岁时,感到自己老了,而且他的四个儿子也都成了家,他打算以后不再这么辛苦撑船到松江府卖咸菜,于是请这家药店老板结清账目。而这家药店老板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银两,而且老板也因年老而想叶落归根回宁波老家去安度晚年,便将这家药店盘给游园公。

游园公“无心插柳柳成荫”,他根本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成为一家药铺的老板,以为这是老天爷做成的美事,于是把这家药铺的店名改为“余天成堂”,委任族中懂行的人前来管理。自从“余天成”的招牌挂起以后,药店的生意日益兴隆。按老一辈人的说法,是他“命好”,而实际上主要是靠他多年来一直在这地方规规矩矩卖咸菜而获得的声誉。此后余氏子孙中从事中药业的人也多了起来,米路庵余家也发达起来。那时在庄桥一带流传这样的话:“童姚马泾张,银子好打墙;半路庵余家,人参炒咸菜。”(前句童姚张三姓子弟多从事银楼业,而后句中余姓子弟多从事中药业,故而人参在他们眼中不是稀罕之物。)可见其做药店已经很有历史。

这个余修初,就是游园公四儿子余全吉的长子。这小子也算是秉性聪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学习也比较勤奋。稍长即进余天成堂“学生意”(当学徒)。关于清朝的学徒制度咱们在第一册已经知道了,在此不做赘述。所以他虽然是老东家的嫡孙,但也摆不了少东家的架子。因为药店里面的少东家太多了,即使摆少东家架子,也轮不到他。好在余修初肯虚心向师傅们学习,从最底层做起,经多年潜心钻研,余修初不仅掌握了各种药材的性能、加工、炮制的技术,对从工场到店堂的各项事务都了然于胸,而且对经营药店之道也有了一定见解。受祖父游园公卖咸菜“自产—自制—自销”的影响,余修初严格管理产供销的每一个环节。

他从“学生意”升为店员,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担任余天成店的“阿大先生”,也就是CEO。不过尽管他在店中地位很高,但在股东(族人)中却是小辈,很多时候,尽管他想搞点创新、搞点适应朝代的调整,却总也受到族人的白眼。家族企业很不好做啊!面对着自己的叔叔伯伯,你怎么发号施令,怎么发领导脾气?所以,尽管余天成堂声誉日隆,而他心里却并不十分舒坦。所以听到胡雪岩办药店,需要找个CEO,想要大展宏图的他就过来了。

念及此,胡雪岩决心把心里的疑问说出来。“你余修初自己家世代开药店,而且你就是你们家的阿大先生,怎么会到我这儿来应聘?难道你还想让我胡庆余堂变成余天成堂分店啊?”这话说得很重,而且很有财大气粗的味道。胡雪岩想我看看你怎么说,于是抬起头斜着眼看余修初。

“你怎么不说话呀?”

“我在余天成药号,并非经营不善,而是条件不足,难以施展抱负。”余修初很简单地回答,然后抬起头迎着胡雪岩的目光,对视了一下。

“条件不足?仔细说说?”胡雪岩继续考察。

但余修初不愿意在此方面多做纠缠。转而说起自己的理想抱负:“办药业,乃仁术也,必须不顾血本取信于人,药灵****在,民在则业兴呀,古人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孟子说医者乃仁术也,开药店也是仁术,不该因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这样以仁为本义利相济,上天必有大的回报,以药利民,以救治生灵而修善业,将赎人生之罪孽,乃大慈大悲大恩大德之业呀!可是,要让吃药比吃饭还贵,又于心不忍,岂不等于见死不救乘危杀人吗?唉,可惜我余修初空有抱负,在余天成药号却无法施展。再怎么努力都是蚍蜉撼树!今天主动来找胡大人,不外乎为施展平生抱负,助君一臂之力,共创大业,幸勿见疑!”

听到这里,胡雪岩再无怀疑。这个人可以放心合作了。下面需要研究工作细节了:“你想用什么方法达到义利相济,以仁为本?”他有意地略去了下半句“以至于家族不能接受”。但是很明显,胡雪岩需要知道余修初的规划是否合理。

“要靠大投资,办大药业,办成药厂药号药行药市一条龙,集南北仙方成药为一体,召天下名师药工于贵堂,一家制药,分号通销,不让药贩子从中渔利,也不让转卖者以假乱真,自己的药不可为谋利而误人,也不能看别家的药好而伤天害理,这样必可达到义利相济。”余修初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没有怎么思考,几乎是脱口而出。其实,这些话在他心中滚动了不知道多少次、思索了有多久!

“我要是主张为商不可义呢?”

“那就请胡大人去开当铺不要开药店!”被牵着鼻子走了半天了,余修初有些生气。说话时也就不那么客气了。何况这个问题与自己的观点偏离太多。

胡雪岩也觉得自己的问题不太妥当。于是微笑了一下,说:“接着讲,别怕。”

“胡大人要在药上图利不义,那可是缺大德遭大恨哪,万万不可动此念头啊!”

今天这番对话算是都说到胡雪岩心里去了。他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另外,他还想到一层,即在仁术的基础上,广施爱心,扶危济困,则声名可远播。短时间内看,药店不会挣钱,实际上是在为以后挣钱作铺垫。仁术可为药店做百年计。只是怕余修初怀有异心,或者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所以一直在考察而已。胡雪岩一听大喜,再不迟疑,当即以重金聘其为胡庆余堂第一任“阿大先生”。于是,胡庆余堂迎来了第一位CEO。

顾客乃养命之源

一切准备妥当。胡庆余堂,开张!

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胡庆余堂开张了!当天正好赶上香市开市第一天,人来人往本身就热闹,加之“胡财神”开药店,各种生意场上的熟人,还有数不清的提前得知消息、想过来看看情况的香客,将个胡庆余堂挤了个水泄不通。但当胡雪岩真正出来见客的时候,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因为胡雪岩是穿着官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