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跬古鉴
26316100000016

第16章 清正廉洁公私分明(1)

“拣小便宜吃大亏”往往是立场不坚定的人所犯下的致命错误,在当今社会,贪污、受贿导致毁灭的人比比皆是。社会有很多蛀虫,往往利用你贪心的心理,对你施加小恩小惠,如果你立场不稳定,不从点滴小事做起,洁身自好,很有可能遭到侵蚀,导致最终的梦想破灭!

第一节毫无贪念的陈平

身处高位时,你能做到心平如水吗?一旦退位,你会怎么样呢?

自从吕氏家族被诛除后,大臣们在一起密商立王之事,认为那些****都没有资格继位,只会成为吕后的眼线。此时有人提议:齐王刘襄是高皇帝长孙,可以立为皇帝。但大臣们反对说:“吕氏之乱就是因为外戚势力强横,几乎造成国家灭亡、功臣遭难。现在齐王的舅舅驷钧是衣冠禽兽,为人凶狠,如立齐王为帝,驷氏又将会如吕氏般猖狂。在我看来,代王刘恒是高皇帝现有儿子中最大的,为人仁孝宽厚,他的母亲薄姬谨慎善良。再说,立长子为帝本来就名正言顺,何况刘恒又以仁孝闻名天下。”于是众人商定秘密派人迎请代王刘恒入京继位,庙号汉文帝。

后来,丞相陈平自称有病辞职,文帝询问原因,他说:“高皇帝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但是诛灭吕氏家族,我的功劳则不如周勃,所以我愿让贤于他。”

文帝于是改任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

在一次朝会上,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大概判处多少案件?”

周勃答说不知。

文帝又问周勃:“国库一年收入钱粮约多少?”

周勃又答说不知,神色惶恐惭愧,大汗淋漓。

于是文帝转问左丞相陈平诸事。陈平说:“各有主管官员负责,陛下可召他们前来询问。”

文帝问:“主管官员是谁?”

陈平坦然说:“陛下如问如何判案,可问廷尉;如问钱粮,可问治粟内史。”

文帝说:“既然各有主管官员,那您主管什么?”

陈平说:“陛下不弃我平庸无能,令我担任宰相,我受宠若惊。宰相的职位是: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顺从万物需要;对外镇抚四方部族首领;对内使百姓安定亲附,使百官都能恪尽职守。”

文帝大赞陈平说得很好。

右丞相周勃非常惭愧,退朝后埋怨陈平说:“您平时为什么不教我如何回答。”

陈平笑说:“您身居相位,难道会不知丞相职责?再说,假如陛下问长安城有多少盗贼,难道您也要勉强回答吗?”

这时周勃才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不久,有人劝周勃:“您诛灭吕氏家族,迎立代王为帝,威震天下。不过,您受皇帝重赏居天下尊位,如果时间太久,就会大祸临头。”

周勃亦有同感,于是托病请辞,归还相印,文帝允准了。从此左丞相陈平独居相位。

陈平的确做到了退位让贤且心如止水,成全别人,最终也成就了自己。引申开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要只想着维护自己的利益,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二节节俭自律的汉文帝

身为君主,有几人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节俭自律?这其中汉文帝当为楷模。

汉文帝在位的23年,宫室、苑圃、车马、服饰均无增加,凡有不利于民众之事,也一律放弃,尽可能地方便民众。

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需要一百金。文帝就说:“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了。我怕自我德行不足不配居住先帝宫室,就不用花费这笔钱了。”

另外,文帝自己仅穿黑色粗丝衣,连他最宠爱的慎夫人,也是衣不拖地,帷帐不绣彩纹,以自己的朴素节俭,来带动整个天下。

古代帝王都有生前为自己事先预造陵墓的风俗,在修造霸陵时文帝下令,全部采用瓦器,而且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要顺着山陵自然形势,不再聚上加高坟堆,以节省资源。

一次,吴王刘濞假称有病,不来京师朝见,文帝反而赐给他几案和手杖,以示年老,可不入朝朝见,可见文帝的心胸十分宽广。

再而言之,袁盎等大臣进谏时言词往往过于激烈,文帝则总是态度温和并加以采纳,可见他是能纳善言的。

经济方面,张武等人接受金钱贿赂,文帝发觉后,无责反赏,使他内心醒悟。文帝专心致力于“以恩德感化臣民”,才致使天下安宁,民众富足。

汉文帝施行仁政,把国家治理井井有条。做人要怀有一颗仁心,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如此,或许成就的机会就在眼前。

第三节倡导俭朴的马太后

话说明帝死后,皇后马氏被立为太后,其子继位,庙号章帝。

一天,章帝要封赏各舅父们为侯,马太后立即严辞拒绝。

其时恰遇大旱,为此有关部门请求遵照旧制为明帝舅父晋封,马太后下令说:“其实这些谈论灾害的官员,目的是想向我献媚,以求得自身福禄。从前汉成帝时,曾经一日敕封外戚五人为侯,致使黄雾漫天,且并无及时雨的瑞应。”

“自古以来,外戚过分尊贵专权,很少有不倾覆的,害人又害己,所以先帝对此特别注意预防,谨慎对待其舅父,不让他们身居要位。”

“我的儿子不应与先帝兄子地位相等,现在有关部门为何要用马氏与阴氏(明帝母后家族)相比?阴氏卫尉,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良。他对谁都很客气,可与从前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春秋时卫国贤大夫,善于反省过失)相比。衔灵公尝与夫人南子夜坐,光听车声就知道是他。”

声公说:“你是怎么知道的?”马太后答道:“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是位贤大夫,所以听见车声就知道。”

马太后接着说道:“我身为天下之母,身穿厚缯,食不求甘味,严格要求左右侍从,目的是想以身作则,为天下表率。本以为外戚们见了,会警惕约束自己,想不到,他们竟笑我是性喜节俭。”

“前几天,我经过濯龙园门口,看到外戚奴仆皆衣着讲究。相比之下,我的侍从却是衣着简朴。我没有责骂他们,断绝他们半年的费用,然而他们却依然故我,丝毫没有忧国忘家的想法。知臣莫若君,何况我又是他们的亲属!我怎能上负先帝,下亏后辈,重蹈西汉灭亡的灾祸啊。”

章帝深为悲伤叹息,重新请求。

太后答复说:“不给舅父晋封,不是为了获取美名,而是为了不使皇帝蒙受泽封外戚的议论。”

马氏于国无功,岂能轻易受封?如今马氏祭祀有太官赏赐,衣食御府物资,难道还不满足,一定要一个县的封邑?近日屡遭天灾变异,粮价上涨,百姓恐慌、坐卧不安,陛下怎能放着急事不办,却先考虑封赐外戚之事呢?帝见母后对封舅之事如此坚决恳切劝阻,只好作罢。

马皇后实为历史上少见的贤后,不以外戚干朝政,致使章帝能承继明帝之盛德,成就“明章之治”!

有人说,如今节俭已经过时,浪费之风盛行。其实,节俭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人留下的遗训不无道理。正如巴金先生所说,钱财如同冬天里的雪,化起来容易,堆起来难。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样的道理。不节俭,何来成就大业的资本?

第四节不图钱财的杨震

金钱?道德?你会如何选择?

杨震自幼孤贫好学,通《尚书》,晓经义,博览群书,收徒讲学二十多年,拒绝为官。邓鹭闻知杨震贤能,恭请聘用。此时杨震已年过50,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被聘为官之后,接连升职。在前往东莱上任时,途经昌邑县,过去由他所推荐的王密在此任县令,夜间怀揣黄金十斤送与杨震,杨震婉言拒绝。

王密听后,说:“黑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晓!”

杨震一生公正廉洁,子孙粗食无肉,出门步行。“让后世称我的子孙是清官的子孙,留给他们这些,才是最丰厚的财产!”

让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能给后代留些什么呢?钱财总有花完的一天,爵位也不一定会长久。只有美好的品德才是子子孙孙用不完的财富。

第五节廉政勤俭的后周太祖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皇帝能做到这一点则更加难能可贵了。

在后汉隐帝时期,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负责财赋。王章搜刮民财十分苛刻,期限又很紧迫。以前田税每斛加纳二升,称为“雀鼠耗”,王章一上任,即每斛加纳二斗,称为“省耗”。过去钱的收支都是以八十为陌,王章则将收入以八十为陌,支出以七十七为陌,称为“省陌”。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规定,凡是负责仓库出纳的官员,不得收取斗余。过去地方官吏以赋税盈余名义向皇室进贡钱财的陋习,统统被废除,以减轻民众负担。除了犯有叛逆罪的人,其他罪犯不得株连亲属,亦不得没收家产。

当时士兵中有人说:“如今祭天时的奖赏还不如后唐明宗时期丰厚。”太祖郭威得知后即召集将领讲话:“朕即位以来,一心一意为了国家着想,没有顾及自身,难道大家还不知道?如今竟放任不法之徒胡说八道,不考虑国君的勤俭,不体谅国家的困难、民众的疾苦,又不想想自己有什么功劳该受到奖赏,只知道怨恨,这对国家稳定、安全有益吗?”

郭威还多次告诫晋王(即日后的周世宗)说:“当年我西征时,见列唐朝18座皇陵没有一座不被入盗挖,只是因为墓中埋藏的金银珠宝太多。我死后,应当给我穿纸衣服,以瓦棺装殓;丧事从简,且不要久留宫中;墓穴不用石块,用砖即可;不要因此而骚扰百姓;不要修建庙宇,不要设置守陵宫女,不要制作石羊、石虎、石人、石马。希望你照我的嘱咐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