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跬古鉴
26316100000021

第21章 顺应时势取信于民(4)

布莱克说过: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表现。谎言只能自欺欺人,激起民怨,失去民心,岂可成为真理!在我国历史上类似“指鹿为马”,将谬误说成真理的岂止赵高一人?自然他们都免不了要受到人民的唾弃和惩罚。

第十节领悟德政的吴起

国之牢固,不在于山河之险,而在于君主是否贤能,是否施行仁政。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南下,船至中流,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真乃魏国之宝地。”

吴起却说:“国家兴衰,关键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峻。往昔三苗氏所居之地,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山河可谓险固,但首领不修德行,终被夏禹所灭。夏桀所居之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华山,南有伊阙山,北有羊肠坡,但因为不修仁政,终被商汤放逐。商纣王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雄踞其北,黄河流经其南,但纣王不施德于民,终被武王所杀。由此可见,国家的兴衰安危,主要在于政治的好坏,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峻。如果主上不注意推行德政,那么与您同在一艘船上的人,皆可能成为您的仇敌。”

武侯虚心听取吴起的一番宏论后说:“吾定会谨记于心。”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吴起从山河之间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国家的好坏,不在于山河,而在于德政,在于君主的施政是否有利于民。如果没有国君的英明统治,再牢固的山河也如同一堵空墙。不过,要是没有魏武侯的虚心采纳,再有利的宏论也是空谈。

第十一节残暴无道的宋废帝

国君应当以仁德待民。古往今来,残暴之君无不落得悲惨下场。

刘子业,在其父死后,接受玉玺绶带登帝位,是为宋废帝,时年十六岁。他傲慢懈怠,毫无悲悯之心。

废帝凶恶残暴,胡作非为,无所约束。戴法兴屡屡从中加以限制,告诫他:“您如此乱来,是想步以前被废黜帝位的营阳王后尘!”

废帝因而对戴法兴怀恨在心。

废帝宠爱宦官华愿儿,赏赐财物无数,戴法兴则经常加以扣减,华愿儿因此怨恨戴法兴。

一次,废帝令华愿儿外出察听民情,结果华愿儿编造事实回报说:“一路上人们都议论说,戴法兴是真天子,陛下是假天子。戴法兴与太宰等串通一气,来往甚密。”

废帝信以为真,便免去戴法兴官职,逼令其自杀。

奚显度,曾为孝武帝所宠幸,曾经负责朝廷土木建筑工役,督促严厉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废帝开玩笑说:“奚显度为百姓所憎恨,应当废掉。”

左右趁机应声宣布圣旨,随即杀掉奚显度。

废帝对自己的叔叔们既害怕又猜忌,于是将他们全部集中在建康城,肆意殴打凌辱。

废帝还令人以木槽盛饭,加入杂粮搅拌,然后在地上挖坑,灌进泥水,将刘或衣服脱光赶入坑内,以此取乐和羞辱。一日,废帝又将刘或衣服脱光,分别捆绑手脚,用木棒穿起抬进太宫,说:“今天杀猪!”刘休仁忙在一旁说:“猪还不该杀。”废帝问其原因,刘休仁答说:“待皇子生后,再杀猪取出肝肺。”废帝同意,将其释放。刘休仁算是救了刘或一命。

废帝在华林园内竹林堂游玩,命宫女裸体追逐,一宫女不从命,被废帝所杀。晚上废帝做梦,梦见竹林堂中有一女子骂他:“皇帝荒淫无道,活不过明年。”废帝醒后,在宫中找到一个与梦中相似的宫女,将其杀掉。

废帝所做所为,激起了众大臣及左右侍从和众多宫妃的愤怒,密谋将其杀掉。

一天晚上,废帝摒退侍卫,与女巫及宫女数百人在竹林堂射鬼,寿寂之持刀从外闯入。废帝见寿寂之突然出现,转身拔腿就跑,寿寂之紧追上去,将其刺杀。然后向宫中守卫宣布:“湘东王受太皇太后之命,除掉狂暴君主,如今事已平定。”

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作为一国之君,不爱惜子民,不尊重臣下,不顺应民心,荒淫无道,最终落得个杀身之祸。古人有语:“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语出《周易·系辞上》)。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作乱过度,终会落得悲惨下场。

第十二节励精图治的后周世宗

一次,后周世宗对宰相说:“朕常想,究竟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我连睡觉和吃饭都在不断思考这问题。又想到自从后唐、后晋以来,吴国、蜀国、幽州、并州人民都拒绝小国的声威教化,未能统一。应当让亲近的大臣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各一篇,朕将要亲自审阅。”

世宗如此开明,集思广益,实属难得。

又一次,比部郎中王朴献计说:“中原之所以失去吴国、蜀国、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丧失道义之故。现在首先必须考察丧失这些地方的原因,然后才能知道夺回这些地方的方法。后唐、后晋失去这些地方,都是由于君主昏庸、大臣奸佞,弊端由小而大,由细微而显著。现在要夺回这些地方,没有什么比做与后唐、后晋政策相反的事情更为重要。”

“任用德才兼备之人,开除品行不好之人,这是收罗人才的方法;对人爱护、体恤、有诚意、讲信用,这是笼络人心的手段;奖励有功的人,处罚犯罪的人,这是使人尽力工作的方法;克服奢侈,减少浪费,这是使财物丰富的途径;不误农时,减轻赋税,这是使百姓富裕的措施;然后再起兵去收复那些失地,定能成功。民意既然归顺,天意必然顺从。”

看来,王朴是很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先找出民反的根源,然后再提出可以使人民安宁、国家太平的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把罪责加在反民身上,可谓明智之极。

世宗高兴地接受了王朴的计策。

后来,淮南发生饥荒,后周世宗下令把国家粮食借给那里的百姓。有人说:“百姓贫穷,恐怕不能偿还。”

世宗说:“百姓是我的孩子,哪有自己的孩子处境危急而父亲不解救的!怎么可以要求他们一定要偿还!”

世宗这种爱民如子的精神和品格,也难能可贵。

一次,世宗想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但是有人认为魏仁浦不是科举及第,不能当宰相。世宗说:“历来任用宰相都是选用文武兼备有才能和有谋略的人,怎能说非科举及第不可!”世宗不看资历而看实际表现,于是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原来枢密使官职不变。魏仁浦虽处于非常重要职位,但十分谦虚谨慎,官不论大小,都以礼相待,平等待人。世宗性情急躁严厉,身边官员中有违反世宗旨意的,魏仁浦总是引咎自责,使面临死亡的人十之七八得以保全性命。因此,他虽然出身于管理文书的小吏,但大家都拥护他,认为他任宰相之职当之无愧。

打败高平敌人后,臣下无不佩服世宗的英勇。他指挥军队,号令严明,无人敢违,进攻敌人时,身先士卒,箭矢和石块落到身边,别人害怕得脸色发白,他却若无其事。他治理国家励精图治,亲自审查衙门档案,揭发坏人坏事,明察秋毫。一有空闲就召集有学问的人一起阅读历史,讨论有意义的经验教训,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从不以势压人、强词夺理,所以大家也能在他面前畅所欲言。他不喜欢歌舞和贵重的玩赏物品,认为这些东西会涣散治国的精力。对大臣的过错当面批评,能承认错误者即赦免,自己批评错了,允许被批评者申辩,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有功者即予重赏。他重用文武官员,充分发挥其才能。所以人们都很敬仰他的英明和感激他的恩德。他扩展领土,所向无敌,使南唐归顺,并收复契丹占领的许多地区,后周军队所到之处,契丹刺史纷纷投降。不幸的是,好人不长命,后周世宗在位仅5年即因病逝世,举国上下无不悲痛怀念。

后周世宗集思广益,爱民如子,使后周得以繁盛一时。可见,要成大事者,须具备两种十分重要的品质:一能得诤言;二能得民心。这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更何况战争的胜利关键就是民心向背啊!

第十三节善于攻心的诸葛亮

南阳卧龙诸葛孔明,一个在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在民族治理上,他是怎么做的呢?

益州郡地方首领雍阖诛杀太守正昂后,归附东吴。蜀汉诸葛孔明率军讨伐雍阖,参军马谡送行数十里。孔明说:“我们经年累月聚首谋划,今天能否再聆赐教!”

这时,马谡说:“南中依仗地势险要,路途遥远,不归服中原已久,即使今日将其打败,明天仍会反叛。目前您正准备全力北伐,对付强敌,他们了解我们国中空虚,反叛必强。如果将其全部杀尽,以求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既不符仁者之心,又不可能办到。我希望您,用兵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您能征服其心。”

于是诸葛孔明欣然采纳马谡建议。

后来,孔明抵达南中,每战皆胜,得以斩杀了雍阖及高定。

此时,南中的部落酋长孟获则趁机收编雍阖余众,抵抗孔明。孟获一向为夷、汉人所敬服,孔明决心生擒孟获。经过交战后,果将孟获抓获,并让其在汉军营阵中参观,问他:“我们军兵如何?”

孟获说:“我原不知你军虚实,故而战败,如今承蒙让我参观军营,如果仅仅如此,我胜你们易如反掌。”

孔明大笑,释放孟获,请他再战。

经过七战、七擒、七放,孔明终于征服孟获。孟获说:“您真是天赐神威,南中人愿归顺蜀汉。”

于是,孔明就任用当地首领为地方官,从此,夷人再不反叛。

诸葛亮是明智的,他懂得攻心为上的道理,对孟获该放就放,赢得了孟获的归顺,在民族治理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为后世人们广为称颂。要成大事,在各方面都要做到最好,对每一种人都要一视同仁。网络人心,才能建立起最巩固的统治基础。放在现在而言,就是要有宽泛的人脉网络。

第十四节穷奢极欲的陈后主

陈叔宝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最后一个朝代的最后一个暴君。因其无道,百姓难以生存,隋文帝杨坚便于此时以铲除陈国无道君主、救陈国臣民于水火为由高举义旗。

隋文帝下诏说:“陈叔宝占据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放纵私欲,劫夺百姓资产;驱赶远近民众,劳役无穷无止;穷奢极欲,昼夜享乐;斩杀直言忠臣,屠灭无罪人家;欺天为虐,祭鬼求恩;盛妆粉黛而手持干戈,曳裙罗绮而里外守备,自古昏乱暴君,极少能与其相比。君子潜逃,小人得志;天灾地祸,物怪人妖。士绅缄口不言,道路相逢,只是以目相视。背信违德,游荡疆场,昼伏夜出,专干鼠偷狗盗的勾当。”

“普天之下,皆朕的臣民,朕每听阅奏览,心怀忧伤,可出师授令,随时剿灭,铲平吴越之地,即在此一举。”

隋文帝又发送加玺诏书,宣布陈后主20条大罪状,散发30万份于长江以南各地。

之后,隋文帝任命各路讨军将领于定城陈兵誓师,沿长江分兵向陈国京都建康进发。

由于陈后主暴虐无道,失去民心,隋军所到之处尽受陈民拥护,不足三月,即进抵建康。陈国文武百官或降或逃,不可一世的陈后主陈叔宝失去臣民,顿时成为孤家寡人,惶恐万分。然而死至临头,他还不舍两个嫔妃,带着她们逃入枯井躲藏,后被隋军抓获。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陈后主已追悔莫及。

实行****,尽失人心,陈后主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隋文帝就是利用陈后主的无知得到了天下。要成大事者,一定要顺应潮流,取得民心,不能一意孤行,导致失道寡助。今人应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