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跬古鉴
26316100000030

第30章 善小而为恶小而弃(1)

善与恶、美与丑历来为人类史上宣扬与摒弃的对立面。社会中的贪污腐化、偷盗杀人等各种类型的犯罪行为,无不因为自幼没有得到良好教育,没有以善小而为之、没有以恶小而弃之,日积月累,走向犯罪道路。

第一节故弄玄虚的王猛

生活中,当你遇到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山时,你会怎么办,退缩?

前秦辅国将军、司隶校尉王猛领兵伐燕,派将军徐成侦察燕军情况。由于迟回军营,王猛要将徐成斩首,邓羌求情说:“目前敌众我寡,明早就要开战,徐成是大将,应该饶恕!”

王猛说:“不杀徐成,今后军法难以执行。”

邓羌再三求情,王猛仍不同意。邓羌大怒,回到军营集中军队,擂动战鼓,要攻杀王猛。王猛问为什么?邓羌说:“我军接受大王苻坚之命征讨远贼,而如今军中竟有奸贼要自相残杀,我要先除掉他!”

王猛迅即自我解围,认为邓羌讲义气而且勇敢,马上派人告诉他:“请将军息怒,我赦免徐成。”

徐成被赦免后,邓羌向王猛请罪谢恩。王猛握住邓羌的手说:“我是有意试试将军。你对同乡将领都如此保护,更何况国家?我不愁灭不了燕国。”

通过一件事故弄玄虚,借以探测下属的忠诚,王猛的策略不能不算高明,起码他知道了邓羌对他是忠心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件小事来窥测一个人的为人,见微知著。当然了,前提是不可以故意伤害别人,不然的话,就会得不偿失了。

第二节严守信义的韩信

你把守信义放在第几位呢?第一?第二?还是视之无所谓?

韩信于公元前203年领兵出蜀,势如破竹,一举攻下赵、魏诸国。降服燕、齐之时,齐国人蒯通已知当前天下局势胜败关键系于韩信一身,于是装扮成相师游说韩信:“观您面相,不过一侯官而已,而且极是危险;但观您之背,却具大贵之相。”

韩信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蒯通说:“天下刚起事之时,人人关注,希望灭秦。如今楚、汉相争,使天下人肝脑涂地,父子尸骨暴露荒野至无以数计。项羽的楚军在彭城打败汉军,转战追击,乘胜攻占地盘,威震天下,然而现今却被困于京县、索城之间,被阻挡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无法前进已有三年。而汉王带兵十万,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楚,凭藉着山河险要的有利地形,每天交战数次,也未取得胜利,受挫败逃之兵无以数计,使智者和勇者都陷入困境,百姓也已精疲力竭。在我看来,如此形势,非天下圣贤是无法平息的。”

“看来当今汉王与项王的命运,已完全掌握在您的手中。您为汉王出力,则汉王胜;替项王出力,则项王胜。如果您能听取我的计策,对双方提供相同便利的条件,您就可以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此形势下谁也不敢先发制人。凭着您的圣德贤才,又领有强大的军队,并占领齐国,迫燕、赵、魏屈服于您,可出兵至刘、项力量薄弱之地,以牵制其后方。而后,您再顺从百姓愿望,发兵向西为百姓请命,制止楚汉之争,如是之后,天下诸侯必定闻风响应,谁敢不从?至此,您可以分割大国,削弱强国,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既已建立,天下听命于您,必将功德归于您。这时,您守住强大齐国原有之地,控制胶河、泗水流域,只需深深地、十分谦让地拱手作揖,那么天下所有君主都会相继来齐向您朝拜。”

“我听说,‘如果上天赐予的东西不去接受,会反遭上天的惩罚;时机来临不行动,会反遭灾祸。’所以,请您务必仔细考虑我的建议。”

韩信说:“汉王待我甚为优厚,我怎能为谋取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于是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张耳与成安君陈余还是平民时,相互结成生死之交,后来因为张餍、陈泽之事发生争吵,常山王在泜水之南杀了成安君陈余。他俩的交情,深厚盖天下,然而最终还是相互残杀,就在于贪欲和人心难测。如今您以忠诚、信义和汉王交朋友,您们的交情肯定不会高于或坚于常山王与成安君的交情,但所涉事情却比张餍与陈泽之事大得多。所以,我以为您认为汉王绝无害您之心的想法是错误的。过去大夫文种使得濒临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让勾践称霸一方,但正是功业已立、名声已就之时,他却被人杀了。这就是所谓的野兽打尽了,猎狗就要被烹煮。从交情而言,您与汉王的交情不如张耳与陈余;从忠诚信义来讲,您不会超过大夫文种对勾践的恩情那样深厚。所以,上两个事例的教训,足以供您借鉴,请您深思熟虑。”

“而且我听说,‘人的勇敢和谋略若使国君感到震慑,则处境必然危险。功绩压倒天下之人,是不可能受到赏赐的。’如今您拥有使国君震惊的威势,持有不受封赏的功劳,归服项王,项王不信;归附汉王,汉王震惊恐惧。这样的处境,去何处安身呢?”

这时韩信推辞说:“先生暂且下去休息,我会好好考虑您的建议。”

过了几天后,蒯通又去游说韩信:“听取意见,是事情能成功的标志;善于谋划,则是事情能成功的关键。所以不虚心听取意见和不善于谋划的人,很少能长治久安。因此智慧的表现,就在于能够果敢决断,犹豫不决乃是处事的祸害。有些人在极细微之事上能用尽心思,却往往忘记对天下大事的谋划。但是如果已经知道其事应该如何办理,却不能果断决定实行,此乃一切事情失败的祸根。功业建成难,而易败坏,时机把握难,而易丧失。时机失去是不会再来的!”

但是韩信仍是犹豫不决,不忍背弃汉王,又自恃功多劳大,想汉王绝不会剥夺自己在齐国的封地,于是拒绝了蒯通建议。

蒯通见此,怕遭祸害,于是装疯离去。

在当今社会,有许多人对于信义都看得很轻,认为信义只是一件小事,结果失信于人,才会处处受制。像韩信这样的忠臣如今已经很少见了,他们往往把信义放在第一位,对上级忠心不渝。可见信义虽小,却关系重大,后来人应借此为鉴,重视小事。

第三节无才受宠的董贤

一个人如果没有才能,在偶然之下得到高位,最终是会失去的。

董贤受宠位列三公

董贤位居驸马、都尉侍中,得到哀帝宠幸,连出宫都由其陪同乘车,入宫则由其在身边侍奉,得到万千赏赐,威震朝廷。他经常与哀帝同床共卧。一次董贤与哀帝午睡,董贤压住哀帝衣袖,哀帝想要起身,董贤还未醒,哀帝为免惊醒他,竟割断自己的衣袖才起床。

哀帝为关照董贤,下诏令发给他妻子出入宫殿的证明,并允许他们在宫内同住。又将董贤的妹妹召入宫内,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从此昭仪、董贤及其妻子从早到晚一起在哀帝身旁伺候。哀帝还任董贤的父亲董恭为少府。

哀帝令大匠在皇宫北门外为董贤建筑豪华府第,有前后殿两重,精巧无比,并赐他武库中的兵器、禁中珍宝,选择最上等的物品供董家使用,而自己的则是次等的。甚至连皇室用于丧葬的东园秘器、金缕玉衣,哀帝都赏赐给董贤,对他无比优宠。

哀帝又命令大匠在哀帝义陵旁边为董贤修建墓园,规模庞大豪华。

当时,郑崇因为董贤贵宠过份而劝谏哀帝,因而使哀帝甚为不满,多次以公事为藉口责难郑崇。

而尚书令赵昌奸邪谄媚,一向嫉妒郑崇,知道他因董贤事而遭皇帝疏远,就乘机向哀帝奏报:“郑崇与其宗族交往甚密,可能有奸谋,请皇上查处。”

哀帝责备郑崇:“你门庭若市,为何要极力禁止君主交友?”

郑崇说:“我虽门庭若市,但心却清白如水,请详察。”

哀帝大怒,将郑崇关进监狱,拷打审问赵昌所控郑崇与宗族奸谋之罪。

此时,司隶孙宝上书哀帝说:“对尚书令赵昌指控尚书仆射郑崇一案进行审查,郑崇被拷打将死,却始终未承认。路上行人也都说郑崇冤枉,怀疑赵昌与郑崇之间宿怀怨恨,因而谗言陷害。郑崇乃宫禁中掌管机要的近臣,却遭冤枉诬陷,使国家蒙受伤害,遭到不少非议。我请求惩治赵昌,以平民心。”

奏书呈上后,哀帝下令:“司隶孙宝依附郑崇,欺惑君主,利用春季大赦时机,进行诋毁欺骗,以达奸邪目的,此乃国家贼臣,应免官为平民。”不久,郑崇也死在狱中。

哀帝想封董贤为侯,苦于没有理由。此时侍中傅嘉向哀帝献策:“把息夫躬和孙宠告发东平王谋反奏章中宋弘(闻知谋反的阴谋)的名字去掉,改成‘董贤’。请用这一功劳为董贤封侯。”

哀帝要封董贤为侯,但又怕丞相王嘉反对,就先把拟好的诏书给王嘉和御史大夫贾延过目。王、贾二人上书说:“陛下对董贤等人施恩,应该公开董贤等人当初的奏章,征求公卿、大夫、博士、议郎的意见,考查古今先例,公布赐爵缘由,然后再给他们爵位邑土。否则的话,会丧失民心,遭到全国非议。公开讨论此事,一定也会有人同意封侯,那时虽然天下不满意,但过失可以分散,责任就不在陛下一人身上了。”

哀帝不得已,只得将董贤等人封侯一事暂时搁置。

不久,哀帝按侍中傅嘉之策发布诏书:“最近东平王刘云等人企图谋杀天子,之所以纵容犯上作乱的阴谋,完全是由于公卿大臣们没有尽心竭志,不能弭祸于未然所造成,幸赖祖先保佑,侍中、驸马都尉董贤等人发觉奏报,致使谋反者全部伏罪。《尚书》中不是说过:‘施加恩泽以表彰他的善行。’故朕敕封董贤为高安侯,南阳太守孙宠为方阳侯,左曹、光禄大夫息夫躬为宣陵侯,赐右师谭为关内侯。”

翌年,又任命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册命说:“立你为三公,以为汉朝的辅臣。从今以后你全部的精力,都需用以纠正各种时弊!”

这时董贤年仅二十二岁,身为三公,经常在宫禁中侍奉哀帝,主管尚书事务,百官都得通过董贤才能奏报事情。

董贤既为大司马,与丞相孔光并列为三公,哀帝就让董贤去拜访孔光。孔光一向谦虚谨慎,知道皇帝极为宠幸董贤,便以盛礼迎接。先是派人警戒,自己整理衣冠在门前等待,望见董贤的车队后才退入。董贤到中门,孔光入旁边小门。董贤下车后,孔光才出来拜见,送迎都甚谨慎恭敬。哀帝听说后很高兴,立即任命孔光两个侄子为谏议大夫、常侍。从此,董贤权力等同君主。

哀帝驾崩董贤倒台

然而好景不常,哀帝在位仅六年,即在未央宫驾崩,董贤立即失去靠山。

太皇太后王政君闻知哀帝去世,随即前往未央宫,收取皇帝玺绶,召见大司马董贤,询问关于丧事安排之事。董贤由于一窍不通,无以为答。

太后说:“新都侯王莽,先前以大司马的身份处理过先帝丧事,熟悉程序礼仪,我让王莽帮助你。”

董贤说:“太好了。”

王莽按太后旨意,令尚书弹劾董贤,指责董贤在皇帝生病期间,未亲自送奉医药,故禁止董贤进入宫殿。王莽派谒者持太后诏令向董贤宣读:“董贤年轻,不通事理,任大司马不合民心,收回大司马印,令其罢官回家。”

当天,董贤和妻子畏罪自杀。

受董贤宠爱甚深的属吏朱谢则自我贬黜,离开大司马府,买来棺材为董贤夫妇收尸安葬。

王莽怀疑董贤诈死,于是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挖冢取出棺材查验,王莽照准。

王莽又奏报说董贤父子骄奢淫逸,纵恣僭越,请求将他们的财物没收归公;凡是因董贤的关系而做官的,一律罢免;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及其家属放逐合浦,母亲返回故乡钜鹿郡。一时长安城中百姓喧哗,有些人假装去董氏府第哀哭,实际是想盗窃财物。官府拍卖董氏家财,共计竟高达43亿钱。

王莽是成帝时期的大司马,哀帝时期被董贤取代,现哀帝和董贤已死,太皇太后即任王莽为大司马。

不学无术一直是成功的大忌,没有真才实学,即使你爬上高位,也是会觉得高处不胜寒,最终摔得很惨。所以要成大事,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注重平日里的小事,不能得过且过,只有半肚子墨水就在那里大摇大摆,对成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第四节骄纵专横的邓太后

位居高位者,其一大忌就是专横,特别是纵容近亲。

公元106年8月,年仅13岁的汉安帝即位,邓太后临朝执政。安帝长大后,邓太后仍不肯放权,郎中杜根与另一郎官上书说:“皇帝已长大成人,应亲自处理政事。”

邓太后当即大怒,下令将二人装入袋中在殿上重打致死,然后丢于城外。后来杜根苏醒逃脱。

之后,邓太后对自己宗族皆封为侯,横行朝廷。

安帝小时,受邓太后宠爱,长大后就开始逐渐不合太后心意。太后征召济北王、河间王来京。河间王刘翼容貌俊美、仪表堂堂,甚受太后宠爱,将其作为平原怀王的后裔留在京师。

安帝乳母王圣得知太后厌恶安帝而宠刘翼,且长期把持朝政,担心皇帝被废,就经常与中黄门江京、李闰等人提醒安帝注意。每次提醒,都使安帝充满愤恨和忧惧。

公元122年3月,邓太后病死。

邓太后一死,过去一些屡受邓太后处罚的宫女,便乘机在安帝面前揭发太后兄弟骄纵专权、曾向尚书令访求索取有关废帝资料及谋立平原王为帝等事。

安帝一听,想起往事,大怒,令有关部门弹劾邓悝、邓弘、邓闾等人。

于是,安帝下令废除西平侯邓广宗、叶侯邓广德、华西侯邓忠、阳安侯邓宗和都乡侯邓甫德等的爵位,贬为平民。邓鹭因未参与密谋,只免去特进职位遣往封国。其他邓氏宗族人员则全部免官,遣回故乡,并没收邓鹭等人资财田宅。

由于郡县逼迫,邓广宗、邓忠等自杀。

安帝又改封邓鹭为罗侯,邓鹭与儿子邓凤一同绝食而死。

邓鹭弟河南尹邓豹,度还将军、舞阳侯邓遵,大匠邓畅也都自杀身亡。

这都是邓太后纵容他们的结果啊!

正是由于邓太后的纵容,她的一干亲戚最后落个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