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26317700000024

第24章 东北不是汉家地(1)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辽东经略使杨镐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北京,杨镐不是傻子,他清楚自己必然会被处以严厉的惩罚。

不过杨镐也有底气,他的人际关系搞得好。结果关于如何对待杨镐这个问题上,朝廷争论不休,隔了好几个月,才把杨镐关到了监狱里面,最后审讯,判处死刑。

虽然判处了死刑,可是这老小子却在监狱里面优哉游哉地生活了十年,直到1629年,才被执行死刑。

在这十年里,明朝在东北的事业一波三折,曾经一度振兴,最后又一败涂地。

在这十年里,判处他死刑的万历皇帝死了,万历皇帝的儿子、当了一个月皇帝的泰昌皇帝死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也死了,而在萨尔浒击败他的努尔哈赤也于1626年死去。

或许这是上天故意安排的,想让他在人世间多停留几年,亲身经历一下,由于自己的愚蠢所导致的大明朝在东北的最后挣扎。

当杨镐还没有被关进监狱之前,明朝就已经尝到了苦头——东北大城市开原和铁岭被努尔哈赤攻陷。

开原、铁岭的沦陷

努尔哈赤很高兴能够把杨镐的军队赶回北京。

努尔哈赤也在观望明朝的动向。按道理说,明朝应该立刻重新布置东北的防御,重新任命东北的官员。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努尔哈赤愣是没看到明朝有什么动静。

努尔哈赤感到很不理解,莫非明朝在准备一次大的行动?他赶紧通过后金在明朝的地下工作者探听消息。

地下工作者的消息很快传了回来,接到消息的努尔哈赤一看,脸上的皱纹更多了,这个明朝政府在搞什么把戏?

这个消息就是,明朝政府现在正忙着讨论如何处置杨镐的事情,暂且没工夫管你努尔哈赤。而且萨尔浒一战,明军实力大损,暂且也没有能力再组织一支几万人的部队来保卫东北。

明朝中央的暧昧态度就是,你爱怎么闹腾就怎么闹腾去吧。

努尔哈赤虽然不能理解明朝这种用心良苦的做法,但是既然你明朝不管我,那我努尔哈赤就不客气了。

努尔哈赤抓住这个机会,趁萨尔浒大胜的气势,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

1619年6月(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战役结束的三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四万军队进攻开原。

大军出发之时的方向不是开原,而是沈阳,这是努尔哈赤的惯用策略——声东击西。就当明军以为努尔哈赤的目标是沈阳的时候,他却突然掉转马头,直冲开原而来。

十五日夜,后金军队兵临开原城下。

开原城的将领是马林,三个月前在萨尔浒被努尔哈赤击败后逃到开原的马林。

马林知道自己的实力不济,所以他和蒙古人达成协议,协助守城。

但是努尔哈赤收买了蒙古族,派遣了间谍进入开原城内。

后金军队攻城的时候,混入城内的间谍打开了城门,后金军队一拥而入,马林率军出战,被杀。

杜松死后三个月,马林也死了。

城内十万居民仅一千人得以逃出城外,九万九千人被杀或者成为奴隶。

开原陷落。

开原是东北地区的一座古城,人口众多,财产、玉帛多达“数百万”。反正比抚顺有钱得多。当年运送抚顺和清河两个城市的财物努尔哈赤花了五天时间,这次运送开原一个城市的财物,努尔哈赤花了六天,四万人的骑兵抬着东西往回走,来来回回一共六趟。

电影镜头再次重播,只是地点从抚顺换成了开原。

后金军队在开原驻扎了三天,分配完财产和奴隶,弃城而去。

他们下一个抢劫的对象是铁岭。

此时的东北已经被努尔哈赤扫荡一空,辽河以东的明朝据点只剩下铁岭、辽阳和沈阳三座孤城。这三座城都在开原的南面,铁岭距离开原最近。所以努尔哈赤马不停蹄,率大军朝铁岭而来。

铁岭这个地方,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有一个人的老家就是这里的。这个人就是我们以前老提到的李成梁。

李成梁活到九十多岁,1618年归西。这个人儿子很多,差不多有九个。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官都不小,可不一定都有真本事。

大儿子李如松很本事,到过朝鲜战场,杀过日本人,是真正地将门虎子,可惜很早就在一次对蒙古人的战斗中死了。

大儿子是我们唯一了解的李家不怕死的将军,其他几个都是懦弱之辈。

接替李如松的是二儿子李如梅,因为畏敌不前被罢官。

萨尔浒之战中逃跑的李如柏是李成梁的三儿子,也是因为畏敌不前被罢官。

这里我们还会提到第三个胆小如鼠的儿子,这个人叫做李如桢。

李成梁一生的精华都在东北,他的几个儿子基本上也都在他老爹的家乡工作过。

李如桢是最后一个在东北工作过的李家后代。

李如桢这个时候的官职是辽东总兵。这是一个很大的官,可见朝廷还是很看重李家人的,即使在他哥哥李如柏刚刚因为有通敌嫌疑被免职,朝廷还是很信任李如桢。

可是李如桢给明朝廷的回报和他哥哥一样。

李如桢的任务是保护铁岭,可是他并没有跑到铁岭去守城,反而在沈阳待着。不但在后金军队进攻铁岭之前就在沈阳,在后金开始攻打铁岭的时候,他还在沈阳。

你李如桢不去铁岭也就罢了,你手下的军队总要派去吧?

不,我不派。

为什么?

我们不知道。

是他不知道消息么?

不是,铁岭的游击将军早就把后金军队的动向告诉了李如桢。

没有了领导核心的坐镇以及大批军队的援助,孤单的铁岭经不住后金铁骑的践踏,半天就被攻破。

守城署事游击李克泰、缘事游击喻成名、新兵游击吴贡卿、海州参特丁碧、督防判官涂必达等人先后战死。城内军民战死四千多人,居民被杀、被俘近万人。

详细列出这些古代拗口的官职名称和死亡将领的名字,只是为了尽微薄之力,来缅怀这些为信念而死的勇士。

但结局只有一个——铁岭陷落。

如果强词夺理地说李如柏逃跑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而战,那么李如桢不出兵就再也没有理由了。铁岭是李如桢的老家,那里还有他家族的祠堂和祖坟。他就这样轻易地舍弃了,这个人还有什么理由活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理由,但是他却没有死。因为他比他三哥更加无耻。

他因为避战被免官,后来论罪下狱,判处死刑。崇祯皇帝上台以后,考虑到他爸爸李成梁的功劳,把李如桢放了,让他从军,戴罪立功。

他三哥李如柏内心感到惭愧,自杀,算是保存了一丝骨气。

李如桢参军以后的生活我们不清楚,但是应该没有自杀,因为他有很多次自杀的机会却都没有死。

电影镜头重复三次,铁岭被抢劫一空,城市被烧毁。

这就是明朝在讨论如何处置杨镐的过程中,发生在东北的故事。

讨论一个人的生死,葬送了千万人的性命。

开原、铁岭的陷落再一次使得明朝大臣惊慌失措,好在接替杨镐的人已经起程,这个人叫做熊廷弼。这个人的到来使得明朝在极短的时间内稳住了辽东的局势,使明朝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熊廷弼的来和去

万历四十七年,八月三日,明朝命令熊廷弼接替杨镐出任辽东经略使,熊廷弼率领八百骑兵匆忙出关。八月十三日,明朝逮捕杨镐入京问罪。

熊廷弼这个人是个倔脾气,而且喜欢骂人,别人和他关系都很差。这一次来到辽东,是背后有人出馊主意,想让他过来送死。

为什么这么说?

朝廷的那些个大官,能够爬到那么高的地方的,个个都是很聪明的人。他们都知道辽东的局势已经危险到什么地步了,这个时候让你熊廷弼去收拾残局,是故意这样做。

如果你熊廷弼真的有两把刷子,把辽东稳住了,自己也有个举荐人才的功劳。

如果你熊廷弼就和自己的姓一样是个熊人,辽东没有稳住,那么不管辽东局势是不是比你熊廷弼刚接手的时候更坏,那就都是你熊廷弼的责任,这就有了可以给熊廷弼定罪的借口。

所以说,熊廷弼此次前往辽东,开始就注定是一条不归路。

干得好,你接着干,那帮官员有时间等你出错。

干得不好,任何一个借口,随时就要了你的命。

而且那帮官员的理由很充分:熊廷弼对辽东并不陌生。

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第一次,是和李成梁一起。

那是李成梁复出,第二次担任辽东总兵的时候,当时明政府废弃宽甸六堡,强迫六万居民内迁,这件事就是李成梁和熊廷弼两个人做的。这种完全不顾及普通民众情感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不过,熊廷弼不在乎,他的眼里,只有胜利,没有对普通人的怜悯。

熊廷弼一直都是以强硬和冷酷著称。史书中记载他第一次来到辽东的情况: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意思是熊廷弼态度坚决,禁止行贿,核查军队各项情况,弹劾了很多的将军和官员,从来不纵容姑息。

他得罪的人多,自然有人给他小鞋穿。

于是,他被“发配”到辽东来了。

熊廷弼想必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在他还没有起程的时候,就上书皇帝,这个时候,开原刚刚沦陷。

奏章里面这样说:东北这个地方是大明的后背,辽河以东是东北的核心,而开原就是辽东的关键所在。如果想保住辽东,开原一定不能丢,努尔哈赤没有打下开原的时候,叶赫部和朝鲜都是支持我们的,这两个地方能够在背后威胁到努尔哈赤,让他不敢全力进攻我们明朝。

现在开原丢了,叶赫和朝鲜失去了和我们的直接联系,必然会归顺努尔哈赤,我们失去了两个盟友,而努尔哈赤没有后顾之忧,就会全力进攻辽沈。

大明要想守住辽沈,就必须赶快派遣军队,准备粮食和武器,前去守城。

我这就前往辽东,希望朝廷不要克扣我的军费,不要耽误我的日程,不要听信流言怀疑我,伤害我的士气,不要从一旁故意阻拦我,给我出难题,也不要在艰难的时刻抛弃我。

不然的话,不仅会耽误我,耽误辽东,也会耽误我大明朝的未来。

原书这样记载(《明史》):乞速遣将士,备刍粮,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缓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气,毋旁挠以掣臣肘,毋独遗臣以艰危,以致误臣、误辽,兼误国也。

这么长的一段类似于《出师表》风格的话其实就一个意思:熊廷弼希望朝廷能够完全地、放心地支持他在辽东的行动。

这表明,熊廷弼知道派自己前往辽东的原因不是表面上说的“他曾经去过”那么简单,他知道背后有一些人想趁这个危急时刻置自己于死地。

可是熊廷弼无法选择,无论是皇命不可违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责任感,他都必须前往辽东。

奏章递上去不久就得到了回复,皇帝完全同意他的意见,同时还给了他上方宝剑,让他拥有更大的权力。

不过,这都是表象,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日后他的罪过也就越多,杀他就越有借口。

熊廷弼就这样来到了辽东。刚一出山海关,铁岭就沦陷。他那无能的前任杨镐留给他的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辽河以东只剩下辽阳和沈阳两座孤城,到处都是明朝的逃兵和难民。而且沈阳和辽阳也是危在旦夕,后金的骑兵随时都有可能打过来。

熊廷弼在前往沈阳的路上,开始执行他的任务,遇见逃跑的人,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熊大人都命令他们回去。同时他处死逃跑的将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三人,罢免了不去救援铁岭的李如桢的官,让他滚回北京接受调查。

一路上收集散兵游勇,到了辽阳,我们的熊大人手底下总算有了几个兵,这个时候,他派手下的一个佥事(秘书官)韩原善到沈阳去慰问一下,没想到这个韩原善害怕,不敢去。

熊大人也没有过分地强迫他,就换了一个人——阎鸣泰,此人也是一个秘书官,结果还是让熊大人失望了,这个阎鸣泰胆子比前任韩原善大了一点点,他出了辽阳,往沈阳方向走,到了虎皮驿这个地方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不仅没有往前走,而且还是大哭着回来。这也可见当时辽东局势的危险。

两个手下胆小怕死,可是熊大人不怕,怕死他就不会来辽东。

手下不去,他去。

熊廷弼亲自动身前往沈阳视察,而且还是从虎皮驿经过的。

不仅去了沈阳,他还顺便去了一趟抚顺。

你去沈阳也就罢了,手下那帮人忍一忍,提着胆子也就跟着来了,可是你要去抚顺,手下人谁也没有这个胆量。

抚顺是什么地方?那里几年前就被努尔哈赤打下来了,现在是人家后金的地盘,说不定人家那里现在就驻扎着军队,你过去,那不是送死么!

所以一个总兵跳出来反对,说你熊大人跑到敌人的地盘上去,不是找死么?

熊廷弼回答道:现在是大雪天气,努尔哈赤那家伙一定不会想到我会去,他想不到,我就一定要过去,我一定要让他猜不透我。

熊廷弼去了,不但去了,还是敲锣打鼓地去了。

史书记载说是:鼓吹入。擂着鼓进了抚顺城。

这是什么意思?

一个警察跑到山贼窝里,还大声嚷嚷说我来抓山贼了。

这种胆色,没有几个人有。

进入了抚顺城以后,熊大人没有着急离开,被努尔哈赤焚烧过的抚顺百里之内没有人烟,熊廷弼沿着当时的战场亲自祭奠在清河、抚顺、开原等处阵亡的明朝士兵。所到之处,招募流民参军,派遣军队防守。

在兵锋过后,一个朝廷的一级长官不但没有躲在后方,反而不顾危险,来到最前线,慰问士兵,拜祭死者,这对于当时人心惶惶的辽东来说无疑是最有效的镇静剂。

你还别说,熊大人这么镇定而有人情味的举动的确使辽东的明朝人在情绪上得到了稳定,而且近乎肆无忌惮的行为还真有那么点威慑力,让努尔哈赤摸不着头脑,还真的就没有进攻辽沈。

这一系列的行为只是在危急关头的整肃,它只能在短时期内稳定一下民众的情绪,获得一个缓冲的时间。

熊廷弼等的就是这个喘息的机会。

一旦人心不再浮动,熊廷弼立刻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明朝短期内不能发动进攻,有想法,没办法。

首先是要立足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