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本书练好口才
26320300000036

第36章 激情演说的“语言魔方”(2)

设置悬念,巧吊胃口

演讲要能吸引听众,首要的条件是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切,争取他们的参与,这些是一般的演讲者所做不到的。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呢?有一个方法,即一开头就制造悬念。

什么是制造悬念呢?制造悬念就是先不把要谈的对象或正面意思明确告诉听众,而让听众去关心、去猜测、去推究、去追问(在内心),吸引他们急切想知道下面内容,聚精会神地听下去。制造悬念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听众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对演讲者要讲的问题的兴趣与关注。

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诸如在演讲的开头设置悬念、运用设问设置悬念、运用间歇和停顿设置悬念、通过物件设置悬念,等等。

******同志很善于设置悬念。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延安给“抗大”的学员讲课。当时,许多青年从全国各地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延安,但延安地方小,粮食不够吃,党中央打算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去,以解决吃饭的问题,但不少青年想不通,有的甚至发起牢骚来。

为此,******同志在讲课中微笑着说:“最近几天,有不少同志给中央写信说:‘我们好不容易来到党中央身边,怎么一到就让离开呢?’我说对呀,中央许多同志也很同情这些同志的想法。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不同意,整天叽里咕噜的。”

讲到这里,他故意停住了,卖了个“关子”,吊起了大家的“胃口”。这个人究竟是谁呢?大家面面相觑,怎么也猜不出来。这时,******同志才幽默地指着肚子说:“这个人就是‘肚先生’,也就是我们的肚子!”

他的话音未落,已是哄堂大笑。笑声中,有想法的青年们疑团顿解,心里像打开了一扇窗户,纷纷表示按中央的决定离开延安。

******同志把话停住,就是设置悬念。所以大家听了之后,必然产生一种非常想弄清“这人是谁”的心理反应,就如我国章回小说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急于想知道个究竟。悬念的吸引力,就在这里。

许多著名的演讲家,也常常用设问的方法来制造悬念。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也能让听众产生悬念。例如,李燕杰在《塑造美的心灵》的演讲中,就是用设问的手法来制造悬念的。他说:“两年多前,在我们师范学院发生了这件事:国庆来到前夕,团支部让每个团员在一小时内完成一篇题为《国庆观感》的文章。几天之后,他们把文章交给我看。其中有一篇文章,别人认为不够好,我看了几遍,却觉得应该肯定,拿起笔来写了三方面的优点。三个优点是什么?暂且先不说。”

在这篇讲演里,李燕杰首先介绍了别人认为“不够好”的文章,而他却肯定了这篇文章,并指出文章有三个优点。至于是哪三个优点,他却按下不表。这种方法,犹如说书中“甩包袱”的手法,放到后面才“亮”出来。听众出于好奇心理,就会被这种悬念紧紧地吸引住,直到听出结果为止。

有的演讲家,在演讲过程中故意停顿下来,目的也是为了制造悬念。这是因为,间歇和停顿也会产生一种悬念的效应。美国总统林肯就常用停顿来设置悬念。每当他要讲出一个重要思想,并想把这一思想深深地印在听众的脑海中时,就将身子略微前倾,两眼直视听众的眼睛,好久不发一言。他这样做,就是要调动听众的情绪,加深听众的印象。

设置悬念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使用时必须紧扣演讲的主题,精心选择能激发听众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悬念在演讲中的作用。否则,脱离主题,乱设悬念,反而会引起不良效应。

深入人心,力求共鸣

演讲要收到最好的效果,演讲者最好学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要求演讲者了解听众的心理,演讲内容要触动听众的心,把握住听众。“对症下药”就是常用方法之一。

对症下药是演讲者抓住听众的心理需要、以多种手段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演讲方法。

据报载:在美国某地一处公路的急转弯地方,竖着一块大牌子,上面画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笑眯眯地对着向她开来的汽车说:“我喜欢开慢车!”据说,那个急转弯的地方从此很少出车祸。据调查,司机们到那里都愿意一睹这位妙龄女郎的芳容,所以一般都减速。而且有的司机还说:“你既然喜欢开慢车,我就慢些吧!”

这块牌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的构思新颖奇特,抓住了司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那位姑娘的话本身就是对司机的尊重,效果不同一般。而公路上的一些路牌如“车辆慢行,减速”;“一看,二慢,三通过”,意思都非常清楚,但不会给司机留下什么印象。

演讲也要匠心独运,抓住听众的心理需求。

卡耐基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去采访某个公司的经理。正逢经理的女秘书在向经理道歉,说是没有为他的小孩找到邮票。所以,这天经理对记者态度很冷淡,没有什么收获。第二天这位记者拿了一些世界各地的邮票又去找这位经理,说是为他的小孩集邮送些邮票。可想而知结局会有多么美满。这就是掌握对方需要的重要性。演讲者必须时刻牢记听众的需要,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上海某印染厂厂长陈良田,作为区人民代表候选人之一与其他几位候选人一起,先后到该选区所属的11家工厂与选民代表见面,发表简短演讲。面对素昧平生的听众,如何用少量的话语打动人心,争取选民的拥戴?他仔细研究了听众(工人)的心理,心里有了底。

先到染料十二厂,他说:“我们印染厂,一分钟也离不开染化料。染化厂历来就是我们印染厂的坚强后盾。正是有了你们生产的高质量的染化料,我们印染厂才可能生产出漂亮的花布。我们印染职工深深感谢你们!”他的话一下子说到了十二厂选民的心里,大家都很高兴。

到了长征造纸厂,他讲:“我对造纸厂是有感情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木材加工专业,毕业实习进的就是造纸厂。我的事业可以说正是从造纸厂起步的。”这么一讲,双方在心理上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五和针织厂和新丰厂隔路相望,他在五和针织厂说:“五和厂和新丰厂一直是好邻居。五和厂生产比我们好,效益比我们高。今年春节,五和厂给职工发了许多活鱼,我们新丰厂的职工都看见了。我这个厂长日子不好过呀!我要好好向五和厂取经呢!”这几句称赞的话说得五和针织厂的全体职工乐呵呵的。

在上海鞋钉厂,他又有新词儿了:“我们印染厂有1600名职工,可以说这1600双脚下,都有你们鞋钉厂的产品。如果有机会让这1600双脚排好整齐地走一走,我相信,脚下的脚钉一定会奏出动听的交响乐。”话音刚落,鞋钉厂的选民代表全部都由衷地笑了,赞美他们的小小鞋钉,还是破天荒第一遭呢!陈良田连鞋钉厂工人的心理都摸得这样熟,难怪大家都选他!

也许有人认为陈良田讲话圆滑、善于恭维,其实只要态度真诚,合乎事实,即使是“投其所好”、“拉个近乎”,也是合情合理,委实可取的,况且这确实是一种交流的艺术。陈良田是不是有真情实意呢?到了第11家工厂,轮到他发言时,时间临近下班。听众中不少人抬腕看表急着要走了,一个小青年更是不耐烦地嘀咕了一句:“什么人民代表,还不是表决机器。”而对此情此景,陈良田也抬腕看看手表,然后神情庄重地说了一句话:“如果同志们选我当人民代表,我一定不做表决机器!”一语刚出,听众先是愕然,紧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透露出一种信息:实实在在的一句话说出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共同心声,真抵得上空洞乏味的千言万语。只有充分摸到听众的心理,讲话才会一语中的。

演讲中除了要研究听众心理外,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定式。当一个人拒绝接受对立意见时,他的抵触心理使其从精神到肉体都处于紧张收缩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极不易改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反之,当一个人对谈话的对象怀有好感,对谈话内容产生兴趣时,他的精神和肉体都会处于一种放松的开放状态。这种状态的人很容易重新考虑或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人们的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以后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这就是心理定式。心理定式具有传染性。不良的心理定式,会给演讲带来极大的阻力。一场演讲,有一部分人鼓倒掌,喝倒彩,全场形势就会很难控制。这就需要演讲者事先掌握听众的心理定式,在演讲准备中研究心理定式,在演讲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心理定式,为演讲获得成功铺路。

曲啸同志是有名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有一次曾到沈阳大北监狱给罪犯作报告。罪犯的心理定式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讲是不利的。曲啸同志就在演讲开始的称呼上做文章。犯了罪的人最讨厌“罪犯”这个词,就像偷东西的人最讨厌“贼”这个词一样。因此,不能用“罪犯们”。曲啸经过苦心思考,用了“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回避了罪字。犯人们热烈地鼓掌,有些人一听眼泪就掉了下来。因为从来就没人称他们朋友,何况一个人大代表叫他们朋友,犯人自然就会感到了尊重与温暖,起初的心理定式一下子就变得相容了。曲啸同志的整个演讲内容依旧是认罪服法,接受改造,其效果却倍增。可见把握心理定式对增强演讲效果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创造出心理相容的气氛。听众乐于听取讲话是演讲成功的第一步。要让听众按照你的思路思考,一步步向你的观点靠近,这就要求演讲内容不超出听众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能够“心悦诚服”。一旦超出听众心理相容度,就会让听众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不良的心理定式,演讲也就功亏一篑了。

风趣委婉,语出幽默

幽默诙谐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剂,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力工具。汤玛斯·米来尔说:“真正的幽默不是来自情绪,更多来自于智慧。”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

幽默作为一种最生动的表现手法,也大量地运用于演讲中。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曾经说过:“幽默,也是口才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幽默感,即使口若悬河、析理入微、富有鼓动性,口才也是不全面的。”幽默在演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谐趣,对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