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21

第21章 市场理论(2)

第二节完全垄断市场

上一节我们分析的是一个理想的市场结构。从本节开始,我们来研究真实世界中不太理想的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与特征

完全垄断是指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卖者的企业。垄断企业所在的行业和市场分别称为垄断行业和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企业是一种产品的惟一卖者。

第二,该产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第三,产品价格由企业自己决定。

第四,存在进入障碍。

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常见。比较接近于完全垄断的是公用事业部门,如邮政、电话、自来水和电力等等。

二、为什么会产生垄断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垄断者之所以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垄断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垄断资源

如果一家企业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所必需的资源,那么它往往就成为该产品的垄断者。垄断者比竞争市场上任何一家企业有大得多的市场势力,即使市场成本很低,垄断者也可以规定极高的价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南非的钻石公司德比尔。德比尔拥有南非最大的钻石矿藏,控制了世界钻石生产的80%左右,虽然不是100%,但也足够成为世界钻石市场的垄断者。每年的钻石交易会,它不许买主拥有讨价还价的权力,谁要不接受它的一口价,下次就不允许参加交易会。虽然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所有权是垄断的一个原因,但垄断很少产生于这种原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许多产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找到相近的替代品,企业因拥有某种关键资源而成为垄断者的情况很少。

2.政府创造的垄断

当政府给予一家企业排他性地出售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时,该企业就成为垄断者。一种情况是政府赋予一家企业经营特权,使其成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惟一提供者,例如航空运输、邮政、广播电视等。再一种情况是政府通过颁发经营许可证的方式限制进入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例如大城市的出租车驾驶执照、教师资格证等。许可证制度并没有创造出垄断,但它限制了竞争。政府创造垄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专利和版权法。在中国,如果你发明一种新药并获得政府认可,那么你就在未来15年中拥有排他性生产并销售这种药品的权利。同样,当你写完一本小说时,你可以拥有这本书的版权,它使任何一个人在没有得到你同意时不能出版这本著作。政府通过专利和版权的方式使一个生产者成为垄断者,并允许这些垄断者收取较高的价格并赚取较多的利润,这是对人们创造性活动的激励。

3.自然垄断

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提供一种物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为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产生于规模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可以以最低成本提供整个行业的全部产量,而这时价格又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此时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企业数量越多,每个企业的产量越少,平均成本必然上升。例如固定电话的K营。其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可以持续到很高的产量,以至一家企业向整个市场提供服务的成本要比几家企业来瓜分市场的成本低得多。

当企业处在自然垄断状态时,它不太关心有损于其垄断地位的新企业进入行为。因为自然垄断市场没有吸引力,想进入者知道,他们无法达到垄断者的低成本水平,因为在进入后,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小了。显然,“自然垄断”的进入障碍并非人为创造的。现实经济中,许多公用事业,如自来水、电力、煤气的供给都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

案例分析:微软垄断案(1)

美国富可敌国的、有金漆招牌之称的微软公司,最近在一件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反垄断官司案中,被法官杀得落花流水!虽然要待明年才判案,但此判案也凶多吉少,而庭外和解总不会得到甜头。据说微软打算上诉,但上诉既不能拿出新证据,成功的机会是不大的。

说反垄断的官司判案历来武断,有点乱来,微软目前的官司就是例子。要不是微软赚那么多钱———要不是盖茨那么富有———何罪之有?要是你和我在美国试行微软做生意的手法,但赚不到钱,或亏大本,那么就算你和我跪地恳求被起诉,美国政府也必定视若无睹。换言之,微软的问题,是钱赚得“太多”,在竞争中所向无敌。令人费解的是,在反垄断法例中,赚钱多少从来没有提及。

我认为除了赚钱,今天微软在这场官司上所遇到的困境,还有三个原因。其一是他们不选用陪审团。微软的案件极为复杂,但我认为选用陪审团是上策,这是因为好些人买了微软的股票———或起码有不少朋友买微软而赚了钱———而在一般市民的心目中,微软的形象实在好。这家公司把西雅图的经济搞上去,也是美国今天以科技雄霸天下的一个大功臣。

其二,微软在这场官司中,雇用的律师虽然绝对一流,但经济理论的阐释却是不足。竞争与垄断的概念,竟然没有人对法官解释清楚。

其三,把软件连带硬件一起出售,可以防止软件被盗版或盗用。这是个重点:微软可以说他们坚持软、硬搭销,不是为了垄断,而是要为软件防盗。我认为起码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事实,但为什么微软没有把这重点说出来?

垄断的成因有四种。从社会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衡量,只有一种是不可取的。其一是垄断者有特别的天赋,像邓丽君那样的歌星,或多或少有垄断权。这种垄断是不应该被禁止的。要是邓丽君还在,你要把她杀头,还是让她笑口常开地唱下去?

第二种垄断是有发明的专利权或版权,或商业秘密。这种也不应该被禁止。没有发明权利,世界上不会有爱迪生,虽然此公最后因为专利官司打得太多而近于一贫如洗。

第三是最难明白的,而也是美国反垄断法例最通常针对的垄断。这就是在竞争中把对手杀下马来。这种垄断有垄断之貌而无垄断之实。一万个竞争者中只有一个不被淘汰,但这生存的“适者”,分分秒秒都惧怕众多的败军之将卷土重来,所以他的产品价格不可能是垄断之价。这是“微软”的垄断,有貌无实,是不应该禁止的。

据我所知,赞成自由市场、高举竞争有道的经济学者,反对的垄断只有第四种,那就是由政府管制牌照的数量,或由政府立法来阻止竞争而产生的垄断。这种垄断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是专家,也难怪几年前消费者委员会提出的反垄断建议遭到漠视了。

缩编自张五常《垄断可能是竞争的结果》,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

三、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生产,它是价格的制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如果它提高价格,需求量会减少;而它想出售更多的产品,就得降低价格。

正如上一章所介绍的,在完全垄断市场,企业出售每仍等于平均收益。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重叠为一条线。但是,由于价格随着销量的增加而下降,每单位产品带来的边际收益也会下降。而且后者的下降速度更快。这样,平均收益就不会等于边际收益。平均收益是下降的,因此,边际收益一定小于平均收益。在完全垄断市场,需求曲线,从而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曲线则是位于平均收益曲线之下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四、完全垄断企业的产量与价格决策

垄断企业遵循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和竞争企业是相似的。但是,这两类企业有一个重要差别: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这一点对于理解以后将要分析的垄断对社会福利的损害非常重要。

在垄断市场,由于其他企业无法进入该市场,企业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是一样的,垄断企业可以长久获得超额利润,所以,超额利润也称为垄断利润,而且无论短期和长期都有垄断利润的存在。

五、垄断的福利代价

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企业的价格较高,产量较低,因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社会福利损失,我们称为无谓损失。可以通过比较垄断企业和竞争行业的长期均衡说明垄断带来的无谓损失。

六、价格歧视

1.价格歧视的含义

在上述分析中,垄断企业对一定量的商品只索取一种价格。但在现实生活中,垄断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对不同的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差别不反映成本的差别。所谓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种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显然,价格歧视有两个特点:一是同一种产品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二是价格不完全反映成本。价格歧视常见的事例很多,例如,自来水公司把水分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电力公司将电分为居民用电、商业用电、工业用电,并收取不同的费用;长途电话夜间的收费低;商店对大量购买者实行的价格优惠;汽车制造商在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价格等等。当然,有的产品非常相似,按不同的价格出售是因为成本不同,而不是价格歧视。例如,不同时间的电价就是这种情况。对高峰期的用电收取高价格,是因为这时发电的边际成本递增。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收取不同的价格,不是因为成本不同,而仅仅是因为消费者对物品的支付意愿不同。

2.有关价格歧视的三个观点

(1)价格歧视是利润最大化垄断者的理性战略。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要比单一价格复杂的多,为什么垄断企业愿意花费精力去区别对待不同的消费者呢?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你是一位出版公司的老板,最近支付了100万元购买了一本畅销书的版权。再假定印刷该书的成本为零,因此,出版公司计算利润可用销售书的总收益减去支付给作者的100万元。那么,你对这本书收取多高的价格呢?

首先你要估计这本书的需求量。假定这本书有10万个崇拜者,他们愿意为这本书支付40元。另外,这本书有30万个不热心读者,他们只8为这本书支付10元。那么,你如何定价能使公司的利润最大化呢?

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把书的价格定在40元,这样,出售10万本,总收益为400万元,利润为300万元。若是把价格定在10元,出售30万本,总收益为300万元,利润只有200万元。因此,公司会收取40元并放弃出售给30万不热心读者的机会而使利润最大化。但是,这样做引起了无谓的损失,那些愿意以10元价格买书的读者不能如愿,公司损失了200万元的利润。二是公司先发行精装本,定价40元,然后再发行平装本,每本10元。假定这两种版本印刷成本的差别为5元。这样,公司对10万个崇拜者出售精装本,总收益为400万元,对30万个不热心读者出售平装本,总收益为300万元。这时利润为450万元,大大高于公司收取40元单一价格时所赚到的300万元。显然,你会选择价格歧视战略,因为通过对不同读者收取不同价格,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2)价格歧视要求根据顾客的支付意愿划分顾客。也就是说,垄断者必须知道不同层次的买者购买产品的意愿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意愿对同一种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把能赚的钱都赚到手。在我们的例子中,出版商是通过先出版精装本,再出版平装本区分了两类读者。垄断者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划分顾客,例如,以年龄或收入划分顾客。

(3)价格歧视可以增进社会福利。在我们的例子中,当出版商收取单一的40元价格时,产生了无谓损失,这是由于有30万个不太热心的读者,尽管他们对书的评价大于边际成本,但结果没有得到书。但是当公司实行价格歧视时,所有的读者都得到了书,没有无谓的损失,价格歧视增加了社会福利。当然,价格歧视增加的福利表现为垄断者利润的增加,消费者买到了书,但福利并没有增加,因为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等于他们的支付意愿,市场的全部剩余以利润的形式全部归垄断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