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25

第25章 分配理论(1)

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收入高低将主要由你从事哪一类工作来决定。如果你成为一个电脑程序员,你赚的钱比加油站服务员要多。这个事实并不让人吃惊,但为什么是这样并非显而易见。

进一步说,一国一年的居民总收入是一个庞大的数额,人们以各种方式赚到这些收入。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津贴在总收入中占一定比例,其余部分则以租金、利润和利息形式归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什么因素决定总收入在工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配?为什么一些工人的工资比另一些工人的要高?为什么一些土地所有者赚的租金比另一些土地所有者要高?特别是,为什么电脑程序员赚的钱比加油站服务员多?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仍取决于供求关系。劳动、土地和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决定了支付给工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报酬,即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

本章分析的分配理论,又称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主要说明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介绍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为了使分析简便些,我们只考察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第一节收入分配的原理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1.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我们知道,产品的价格是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同样,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但是,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

在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是直接的需求,是为了满足自身吃、穿、用的需要。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的,也就是说,企业之所以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为了用它生产并销售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例如,香蕉的老板之所以雇用摘香蕉的工人,是为了向市场提供香蕉,市场对香蕉的需求引起了企业对摘香蕉工人的需求。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发了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所以,在经济学中,把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派生的需求,或间接需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是派生的需求,而且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赖的需求。这就是说,生产要素往往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多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被一起使用。比如,只有摘香蕉的工人,无法生产出香蕉。只有把摘香蕉的工人、土地、香蕉树、摘香蕉的工具、运送香蕉的卡车等生产要素相互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香蕉。

2.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既然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的需求,那么,企业并不直接关心它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它只关心利润,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要服从于它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因此,企业在确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时也要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使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在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决定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就是要素的边际产量价值,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就是要素的价格。

(1)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量价值。

以劳动市场为例。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就是企业每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也是递减的。

(2)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企业在确定劳动要素的最优使用量时还要考虑它的边际成本,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是指企业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以不变的价格出售,即企业购买和使用某种生产要素并不影响该要素的价格,因而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3)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现在考虑企业如何确定最大利润的劳动雇用量。

以上分析表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企业使用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要素的边际产量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即:

VMP=P

企业会根据这一原则选择劳动投入量。劳动要素的价格可用工资W代表,如果VMPl>;W,这就意味着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收益大于企业为此支付的成本,增加该单位劳动会增加企业的总利润。于是企业会增加劳动使用量。

3.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要素的边际产量价值曲线反映了要素价格与企业对要素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竞争市场上,对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向右下方倾斜的要素的边际产量价值曲线就是要素的需求曲线。

4.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

以上得到的是单个竞争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将所有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可得出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由于单个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由单个生产要素沿横向相加得到的要素市场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需要说明的是,把所有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横向加总只能近似地得出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严格来说,当考虑整个要素市场情况时,单个企业的边际产量价值曲线与其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不同的,它们的加总也不再代表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生产要素的供给来自居民,居民掌握有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等。居民向企业提供多少生产要素取决于他们所获得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种报酬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也是生产要素的价格。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量都取决于其价格。一般来说,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越高,其供给量也越多。当然,劳动供给可以看成是这个供给规律的一个例外。以下我们就从劳动供给开始说明居民的要素供给决策。

1.劳动的供给 (1)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的成本。劳动的成本主要有两类:一是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即工人养活自己和家庭的费用,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二是劳动的负效应,即劳动是以劳动者牺牲自己的闲暇为代价的。

劳动供给量的变动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一般来说,当工资增加时劳动的供给量会增加。但是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劳动的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是因为当工资提高时,对劳动供给量会产生两种相互抵消的效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的提高意味着闲暇变得相对昂贵,这时人们愿意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所以替代效应使得劳动的供给量增加。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的提高使得劳动者的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将使劳动者购买更多的商品,其中也包括购买更多的闲暇。闲暇增加意味着劳动减少,所以收入效应使得劳动的供给量减少。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按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在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这样,随着工资的提高,劳动的供给量趋于增加,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工资继续提高时,收入达到了使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互相抵消的水平,这时工资的变动对劳动的供给量就没有影响了。如果工资继续提高,收入效应就要大于替代效应,从而劳动的供给量减少了,这时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2)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整个市场的劳动供给量是所有单个劳动供给量的总和。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单个劳动供给曲线的总和。应当说明的是,尽管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但市场供给曲线却通常不向后弯曲。这是因为,当工资提高时,单个劳动者可能减少劳动力,但随着新工人的加入,市场劳动供给量会增加。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资本的供给

资本通常表现为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但是这些实物形态的资本是企业向居民借钱购买的。企业通常通过金融机构筹集货币资本。企业所能筹集的货币资本主要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给,也就是居民储蓄的数量,储蓄越多意味着借贷资本的供给越多。

决定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是利息率。利息率是为了诱使人们抑制或推迟眼前消费,进行储蓄以提供资本的一种报酬。经济学家用来说明利息合理性的一种说法是,人们具有一种对时间的偏好,即在未来消费与现期消费中,人们偏爱现期消费。由于对未来难以预测,人们认为,现在多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将来多增加一单位消费带来的边际效用。例如,现在购买一辆汽车和几年以后购买同样一辆汽车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人们认为几年以后拥有汽车的人会很多,不如现在带来的满足程度大。所以,人们总是喜爱现期消费。放弃现期消费把货币作为资本就应该得到利息作为补偿。这种补偿随放弃现期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增。利率越高,资本供给者得到的补偿越多,人们愿意更多地储蓄,资本的供给量也就越多。因此,资本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资本的市场供给是所有居民供给的总和。

3.土地的供给

土地是自然资源并非人类劳动的产物,它很难通过人类的劳动增加其供给量,它具有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以及不能再生产的特点。所以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单个土地所有者可以改变自己拥有的土地量,但一个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土地量是另一个土地所有者出售的,任何个人的决策都无法改变一个地方的土地供给总量。因此,土地的供给被认为是没有弹性,土地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