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39

第39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2)

案例分析:假日经济能拉动一国经济增长吗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拉动内需,进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五一”、“十一”、春节的长假带动消费上,并称之为假日经济。假日经济能够实现一国经济的振兴吗?消费函数理论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

消费函数理论告诉我们,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水平。既然消费取决于收入而不是有没有时间消费,那么,如果收入水平不提高,假日再长也难以增加消费。或者说,刺激消费的方法是增加收入,而不是放假。从我国的情况看,出现消费不足的原因不在于人们没有时间消费,而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者没钱去消费。当城市中,失业人口和低收入者居高不下时,放假有什么用呢?特别是我国的农村人口,他们是我们消费的主力军。但自80年代上半期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的情况。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其原因就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增加问题,靠放假刺激消费增长不过是一厢情愿。

消费函数理论还告诉我们,在长期中,消费函数是稳定的,即人们收入中消费的比例,从整个社会看是稳定的。这意味着,假日经济尽管会增加几百亿元的消费。但并没有增加社会总消费或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只是改变了消费的时间和方式而已。节假日商场内人头攒动。销售额猛增,但节日过后冷冷清清,平均起来并没有什么增加。长假使人们有机会外出旅游。但收入中用于旅游的支出增加了,其他物品的消费很可能会减少。比如,少买几件时尚服装,少去几次餐馆,或推迟购车计划,等等。假日期间消费的增加仅仅是购买时间的调整和消费方式的不同,对整体经济并没有什么影响。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决定了靠刺激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较为困难。在总需求中,波动最大的是投资。因此,使经济摆脱衰退的关键不是刺激消费而是刺激投资。把拉动经济增长大希望寄托于假日经济是对假日经济的神话。

改编自梁晓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书店,2000年。

第三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宏观静态模型,它是在不考虑利率和投资变动的情况下,利用消费函数,考察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我们首先介绍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决定问题,然后介绍加入政府部门后均衡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企业和家庭的经济。两部门经济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对这种简单化的假设经济的分析有助于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如前所述,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的。在两部门经济中,决定均衡收入水平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各包括什么呢?

首先,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用总支出度量,可表示为:

AE=C+I

其次,两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的,可用各生产要素的收入来表示。这些收入又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Y=C+S

在均衡时,总支出必然等于总收入,因此,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C+I越C+S即I越S这个等式表明只有投资等于储蓄,才能实现经济的均衡。也就是说,投资等于储蓄时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二、加入政府支出后的国民收入决定

我们已经讨论了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现在我们加入政府部门,使我们的分析更加接近于现实。

加入政府支出后,总需求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外又增加了政府需求,政府的需求是指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这样,用总支出度量的总需求可表述为:

AE=C+I+G

加入政府支出后的总供给除了居民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之外又增加了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的国防、基础设施、基础研究等“公共物品”。政府因提供“公共物品”而得到税收,所以可以用政府税收代表政府的供给。如果用T代表政府税收,则用总收入度量的总供给可表述为:

Y=C+S+T

在均衡时,总支出必然等于总收入,因此,加入政府支出后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C+I+G=C+S+T

整理后可得I=S+(T-G)

其中,S表示私人储蓄,T原G表示政府储蓄,两者之和为经济中总的储蓄。这个等式表明只有经济中的投资等于储蓄,国民收入才能处于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