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40

第40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3)

第四节投资乘数

一、投资乘数的含义

前面的分析说明,总支出决定总收入,总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总收入的增加,那么,一定量的总支出增加会引起总收入多大的变动呢?或者说,总支出增加100亿元是不是总收入也增加100亿元?什么因素决定总支出变动引起的总收入的变动量呢?乘数理论正是要回答这一问题的。

乘数是指由总支出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总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例。如果总支出中的投资支出增加,则称为投资乘数;如果总支出中的政府支出增加,则为政府支出乘数,等等。凯恩斯重点研究的是投资支出乘数。

如果以△ I代表投资增加量,以△ Y代表国民收入增加量,以KI代表投资乘数,则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投资乘数的概念:

KI=△Y/△I

上述公式表明,投资乘数是投资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例如,如果企业增加投资100,若导致国民收入增加300,则投资乘数为KI=300/100=3。

二、投资乘数的形成机制

为什么会产生投资乘数呢?在我们的例子中,为什么投资增加100,国民收入会增加300呢?这是因为投资支出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个部门的投资支出增加,会导致该部门产出的增加,产出的物品和劳务销售后形成经济中的收入。但这些收入并没有就此“沉淀”下来,其中的一部分将形成消费支出,这又会增加生产消费品企业的产出,新增产出又将转化为经济中的收入,更高的收入又刺激了消费支出,如此循环往复,一个部门投资支出的增加会引起产出的多次增长,最后使整个经济总收入的增加数倍于最初投资的增加。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投资支出乘数的作用机制。假设某汽车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一条生产线,这1000万元投资是总需求的增加,它将带来投资品的产出增加1000万元,这些新增产出将转化为国民收入,使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加1000万元。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假设要素所有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他们会把其中的800万元用于消费支出,这样,总需求又增加了800万元,必然会带来国民收入增加800万元,新增收入中又有800万元*0.8=640万元用于消费,从而形成又一轮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又会带来产量和收入的增加,这样下去,汽车公司最初的1000万元投资,会引起许多部门的收入支出的增加,最后各部门增加的收入之和一定大于最初增加的1000万元投资。

在上面的例子中,乘数有多大呢?经济学家推导出的乘数公式为:乘数=1/1-MPC。在上例中,边际消费倾向是0.8。所以乘数为1/1-0.8,即5。企业最初增加的1000万元投资最终使国民收入增加了5000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总需求减少也能产生乘数效应,它会起到成倍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在上述例子中,投资乘数为5,意味着如果汽车公司的投资支出减少1000万元,那么国民收入也将减少5000万元。

参考资料: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

可以用一点高中代数推导出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在这个公式中一个重要的数字是边际消费倾向(MPC)———家庭增加的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8时,当要素所有者因汽车公司的投资而赚到1000万元时,他们增加的消费支出为0.8*1000万元,即800万元。这又增加了生产消费品企业的收入。收入的增加又会增加消费支出,这种反馈效应会继续下去。把所有的这些效应相加,第一轮支出增加为1000万元,第二轮支出增加为1000万*0.80=800万元,第三轮为800万元*0.8=640万元……加总起来是一个收敛的等比数列,即:国民收入增加量=1000万+1000万*0.80+1000万*0.802+1000万*0.803.越(1+0.8+0.82+0.83+.)*1000万元投资乘数是:

KI=1+MPC+MPC2+MPC3+根据无限几何序数公式

1+c+c2+c3+.=1/(1-c)

在我们的例子中,c越MPC,因此,可得到投资乘数公式

KI=1/1-MPC

三、影响投资乘数大小的因素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两部门经济中,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了每一轮总支出增加的大小,从而决定着投资乘数的大小。每一轮总支出的增加都会小于上一轮,因为有一部分增加的收入没有被消费而成为储蓄,从经济中“漏出”,边际消费倾向越小,这种漏出就越多,则投资乘数就越小,反之,乘数就越大。在实际生活中,MPC一定大于0而小于1,一般多在0.6~0.7,所以,投资乘数的数值多小于3,通常徘徊于2.5左右。

加入政府部门后,也存在乘数效应,但是经济的扩张效应要比两部门经济小,这是因为多出了一项漏出。在有政府部门存在的经济中,家庭需要向政府缴纳税收,每一轮总支出的增加,都会使国民收入增加,收入增加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交给政府,不能形成下一轮的支出,税收成为储蓄之外的另一个漏出。税率越高,则漏出越严重,投资乘数就越小;税率越低,则漏出越少,投资乘数就越大。

以上分析的是投资乘数,实际上,总支出的任何变动,如消费支出的变动、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都具有乘数效应,都会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变动。但它们乘数的大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并不相等。

参考资料:中国的投资乘数分析

计算结果显示,由于我国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MPC较低,仅有0.5238,因而我国全社会的投资乘数也较低,只有2.1,表明投资增加1元最终引致国民收入增加2.1元。据其他学者的研究,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MPC一度非常高,1952~1977年间,边际消费倾向高达0.9853,1978~1986年,边际消费倾向降至0.8319。这说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量中,用于消费支出的份额在减少,而用于储蓄的份额在增多,这种变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考虑到自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在1990年代后半期又遭遇了经济增长持续下滑、通货紧缩日益严重、新的消费热点不明显等一系列的不利局面,使得居民对于未来的收入和支出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预期,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敢花、有钱不愿花”的现象,导致居民现期消费更加谨慎,加大了储蓄的比重,最终使全社会投资的乘数效应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改编自王军、谢瑞,“中国投资乘数的实证分析”,《投资研究》,2001年第7期。

本章小结

(1)宏观经济均衡是指当各种相互作用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彼此不再变动时,经济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宏观经济均衡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当经济中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即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时,宏观经济就实现了均衡。

(2)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收入越高,消费水平就高。收入中用于消费之外的部分是储蓄,收入也是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两者是正相关关系。

(3)国民收入在宏观经济均衡中决定,当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就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包括消费和投资,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I=S。

(4)投资乘数是总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即KI=1/1-MPC。总需求任何部分的变动如消费支出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都具有乘数效应。乘数产生的原因是国民经济活动的相互关联性。

关键概念

均衡的国民收入、消费函数、自发消费、引致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储蓄函数、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投资乘数。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宏观经济均衡,宏观经济均衡是怎样实现的?

(2)什么是自发消费,对于富裕程度不同的国家来说,自发消费会有什么不同?

(3)已知某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50+0.85Y,投资I为610,试求: 均衡收入Y0、消费C和储蓄S;其他条件不变,投资I=550时的均衡收入Y0、消费C和储蓄S。

(4)假设一个两部门经济具有以下特征:自发消费支出为100;投资为100;

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第一,这个经济的自发总支出是多少?第二,作出这个经济的总支出曲线以及45o线。第三,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多少?第四,企业决定增加投资100,新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多少?乘数是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