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47

第47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在IS原LM模型分析中,我们没有研究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以及价格水平的决定。但进一步分析,必须要考虑总供给和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因为在现实中,总供给总是有限的,价格水平通常是不断变动的,而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变动是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一个能够把总需求分析与总供给分析结合起来,将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同时加以确定的模型,对于分析宏观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说明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是更有吸引力的。总需求原总供给模型便是这样的一个模型。这一模型是分析短期宏观经济状况与问题的基本工具。

本章的总需求原总供给模型放弃了过去总供给和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将经常变动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联系起来,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价格水平,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不同宏观经济政策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水平的影响。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的形状

总需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总需求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就是表示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如果我们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总需求是在每种物价水平时,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正如图13-1所表明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反方向变动,即物价水平上升,总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为了说明物价水平与总需求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原因,我们回顾一下第九章的内容,总需求AD)是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净出口NX)之和。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政府需求是由政府政策决定的,但其他三个组成部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取决于经济状况,特别是取决于物价水平,因此,为了说明总需求曲线的形状,我们必须考察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

与劳务需求量。为简单起见,下面只考察物价水平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1.凯恩斯利率效应

在探讨物价水平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时,经济学家最重视物价水平对私人投资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总需求的四个组成部分中,投资的波动最大,所以投资是引起总需求变动的关键。引起投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利率。研究物价水平与投资之间关系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利率效应是凯恩斯提出的,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凯恩斯利率效应。

凯恩斯利率效应通过对物价水平如何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的论证,说明了物价水平与总需求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我们知道,投资取决于利率,利率是由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但是,影响利率的是实际货币量,它等于名义货币量除以物价水平的货币量。利率取决于实际货币需求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实际货币供给量。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如果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这就引起利率下降,较低的利率又鼓励想为新工厂和设备投资的企业和想为新住房投资的家庭借款,从而私人投资需求将上升,总需求增加。这样,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

2.庇古的财富效应

还可以用财富效应来解释消费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财富效应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又称庇古财富效应,它说明物价水平通过对财富的影响而影响消费需求。我们知道,消费取决于收入,也取决于人们拥有的财富。人们的财富可分为名义财富和实际财富。名义财富是用货币数量表示的财富,实际财富是用货币的购买力表示的财富,它取决于名义财富和物价水平,即实际财富越名义财富/物价水平。当名义财富不变时,实际财富和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即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财富减少,因为既定的货币这时只能买到较少的物品和劳务;反之,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财富增加。因为这时人们可以用既定货币买到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实际财富决定人们的消费需求。物价水平下降时,由于人们的实际财富增加,消费者信心提高,从而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这样,物价水平通过对实际财富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而且总需求的增加比仅考虑投资增加时更为明显,总需求曲线将是一条更为平坦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以上分析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有两个原因使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一是利率下降,必然刺激对投资的需求;二是消费者感到更富有了,这刺激了消费品需求。由于这两个原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但是,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当这些其他因素中的一个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有许多使总需求移动的事件。例如:(1)人们对经济的未来变得乐观而增加了现期消费,因此减少了他们的储蓄。由于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下消费需求增加了,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2)预期利润率的下降使企业减少了投资支出。由于在任何一个既定物价水平时,投资需求减少了,总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3)政府决定,为了降低农村电价,它将对全国农村的旧电网实施改造。由于在任何一个既定物价水平时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了,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如果政府减少购买支出,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4)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印刷钞票并用直升飞机把它们撒到全国各地来扩大货币供给,人们捡到这些钞票后,会把其中的一些花出去,由于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下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更多了,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如果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则总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以上的例子表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既可以由消费者或企业支出计划的变动所引起,也可以由政府的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变动所引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有时产生于私人行为,而有时产生于公共政策。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在每种物价水平时,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供给量。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很多,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总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总供给曲线是指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但在长期与短期中,这种关系不同。为了了解短期经济波动,以及经济短期行为如何与长期行为不一致,我们需要区分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一、长期总供给曲线

1.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在长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无关。这是因为总供给是一个经济的总产量,在长期中,决定一个经济总产量的是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这些因素都与物价水平的高低无关,物价水平的变动不影响长期总供给,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它表明一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决定了物品和劳务的供给量,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长期总供给都是相同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所对应的产量水平,有时称为充分就业产量或潜在产量。充分就业产量是指当劳动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平衡,从而所存在的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或正常失业率时,经济社会所生产出的总产量。充分就业产量是长期中经济所趋向的产量水平。

2.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经济中任何改变充分就业产量的因素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有许多使长期总供给移动的事件,下面是几个例子:

技术人员开发出了生产物品的新设备,经济中资本存量增加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充分就业产量,即物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增强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这对总供给有重要影响,劳动效率提高了,充分就业产量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发明了新的更好的生产方法可以在投入既定时增加产量。即使资本存量与劳动不变,技术进步也会增加充分就业产量,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保证了农民努力劳动的成果可以排他性地由自己占有。这就激励了农民努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专利制度保护了发明者的权益,推动了产业革命和技术创新;按效率分配的制度催生了企业家;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家有了用武之地。上述种种制度都会增加充分就业产量,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以上事例都能够增加一个经济的长期总供给。当然,如果经济中发生了自然灾害和战争引起资源减少,或者不合理的制度减少了人们的储蓄和投资,充分就业产量减少,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短期总供给不同于长期总供给。因为货币量的大小在短期中会影响总供给量,从而物价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总供给。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在短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同向变动。这就是说,在一个一两年的时期中,物价水平上升会增加物品和劳务的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倾向于减少物品和劳务的供给量。

什么因素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呢?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理论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就是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理论。

(1)粘性工资理论。粘性工资理论是由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根据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看法,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工人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或者说在短期中是“粘性的”。这就是说,工人的名义工资是由劳资双方为期3年的合约确定的。在合约期内,合约中规定的名义工资不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在工人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时,双方根据的是未来预期的物价水平,这种预期物价水平为双方认可,成为决定名义工资的基础。如果3年中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而名义工资不变,那么,名义工资除以物价水平得出的实际工资就下降了。由于工资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较低的工资意味着企业的实际成本下降,以及企业实际利润的增加,这时企业的反应是多雇用劳动,并生产较多的物品与劳务量。换句话说,由于工资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较高的物价对就业与生产是有利的,这就引起企业增加物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生产,整个经济的总供给就增加了。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2)粘性价格理论。粘性价格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来的。正如以上我们讨论的,凯恩斯原来是强调名义工资在某一时期内调整缓慢。新凯恩斯主义者强调,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调整也是缓慢的。这就是说,物品和劳务价格也并不随着物品市场供求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即价格是粘性的。这是因为企业调整价格是有成本的,例如企业重新印刷和分发价格目录的成本和改变价格标签所需要的时间。这种成本类似于餐馆在改变饭菜价格时需要重印菜单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由于有菜单成本,企业根据预期物价水平确定了自己的价格。一旦价格决定之后,当经济经历了未曾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扩张,这会提高长期的物价水平。虽然一些企业根据物品市场供求关系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迅速提高了自己的价格,但还有一些企业不想引起额外的菜单成本,因此暂时不调整价格,从而这些企业的相对价格下降,产品的销售增加,这引起企业增加生产和就业。换句话说,由于并不是所有企业的价格都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动而迅速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使一些企业的价格低于合意水平,而这些低于合意水平的价格增加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增加它所生产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生产,整个经济的总供给就增加了。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向变动。

(3)错觉理论。错觉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企业对自己出售产品的市场发生变动的看法。这就是说,当物价水平上升到高于企业预期水平时,他们可能只看到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而没有关注整个物价水平的情况,从而错误地认为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并作出增加生产的反应。总之,高物价水平引起相对价格的错觉,这些错觉引起企业对较高物价的反应是增加物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如果每个企业都产生这样的错觉,并增加自己的生产,整个经济的总供给就增加了。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以上三种理论对物价水平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共同的解释:当物价水平上升到高于预期水平时,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下降到低于预期水平时,总供给减少。因此,物价水平和总供给同方向变动。但是,这三种理论解释的物价水平和总供给同方向变动的原因都是短期内出现的现象。无论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由于粘性工资、粘性价格或错觉,这些情况都不会持久存在下去。在长期中,随着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与实际水平一致,名义工资得到调整,不存在粘性;企业会调整自己产品的价格,也不存在粘性;错觉也会得到纠正。因此,在长期中,物价水平的变动不会影响总供给,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不是向右上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