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53

第53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4)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说明对于这两者关系认识演变过程,有助于深入而正确地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互关系。

一、短期菲利浦斯曲线

1958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菲利浦斯(A.W.Phillips)在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间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在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把这种关系描绘在图上就是原始的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可以理解为:当失业率较低时,意味着劳动市场上对劳动的需求较多,在劳动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势必引起劳动的价格———货币工资上升;反之,失业率较高时,意味着对劳动需求较少,货币工资下降。

假定工资成本构成产品价格的一个固定比例,则货币工资变动率可以等同于产品价格的变动率(即通货膨胀率)。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正是根据这一假定,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转换成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因此,一般我们说的菲利浦斯曲线都是反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菲利浦斯曲线的中心思想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交替关系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一个选择空间,即政府总可以通过牺牲一个目标来换取另一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菲利浦斯曲线为政府提供了一个选择的菜单,决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任何一个位于这一曲线上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组合。例如,如果经济中失业率过高,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总需求,提高产出水平,降低失业率,相应的代价是通货膨胀率上升;使总需求曲线右移,经济移动到菲利浦斯曲线上低失业高通货膨胀的一点上;如果经济中通货膨胀率过高,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过度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相应的代价是失业率上升。因此,菲利浦斯曲线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不同组合为决策者提供了不同的政策选择。

案例分析: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

1979年10月,当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0年内第二次提高石油价格,从而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的供给冲击时,美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了无法接受的水平,1980年2月其通货膨胀率达14.9%。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感到除了实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之外别无选择。为此,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紧缩信贷,同时提高利率。当时的利率甚至达到了超过20%的创记录水平。由于美联储的这些行动,企业削减了它们的投资,居民减少了他们对汽车和住房等物品的购买。美联储所采取行动的结果是,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4.9%下降到1983年和1984年的4%左右。随后美国经济进入80年代的复苏与繁荣。应该说,沃尔克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另一方面,这一反通货膨胀的胜利却以经济衰退所造成的高失业为代价。在1982年到1983年,美国的失业率为10%左右。同时,按实际GDP衡量的物品和劳务的生产大大低于正常的水平,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引起了美国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减少1%的过程中每年产量(GDP)减少的百分比称为牺牲率。对牺牲率大小的估算并不相同,但都承认有牺牲率的存在。产量的减少则会引起失业率上升,既要降低通货膨胀又要减少失业的好事是不现实的。这也说明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成功都必须付出代价。

二、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但从长期看这一关系不能成立,决策者也不能根据菲利浦斯曲线作出政策选择。

弗里德曼在解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时,引入了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概念。预期通货膨胀率是指人们对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总水平变动的预期值。弗里德曼认为,短期内工人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是既定的,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率就会发生没有预期到的上升。由于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的水平,实际工资减少,企业生产增加,就业增加。

假设经济初始状态处于均衡点A,如果政府突然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扩大总需求,短期内,经济由均衡点A沿着SPC1移动到B点,在B点,预期通货膨胀率仍然低,但实际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这就是说,当短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菲利浦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但是,在长期中,工人会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的通货膨胀一致时,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恢复到通货膨胀以前的水平,这时,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企业会减少雇用工人的数量,从而使产量和失业率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表现在图形上,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使SPC1右移至SPC2,经济由B点移动到C点。在C点,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都很高,而失业率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把长期均衡点A、C连接起来就是长期菲利浦斯曲线,它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长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长期内垂直的菲利浦曲线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它意味着在长期内高通货膨胀并不能带来高就业,因此通过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维持高就业水平是不可取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本章小结

(1)失业包括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是指经济在正常状态下存在的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总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

(2)经济中总存在某种失业的原因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引起了宏观经济中劳动市场不能出清,失业存在。可用工资合约理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解释工资粘性的原因。

(3)失业会使经济、社会、个人和家庭付出代价。奥肯定理说明了失业的经济代价。

(4)通货膨胀是指由货币供给量过多而引起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原因有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说。尽管这些理论的着眼点不同,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太多是产生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条件。

(5)通货膨胀给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通货膨胀能够改变名义资产的价值,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造成财富和收入的任意再分配,还会通过价格引起实际利率的波动,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价格的频繁变动引起相对价格扭曲,使价格不能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6)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但是,这种替代关系只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内,随着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菲利浦斯曲线会发生上下的移动,从而形成一条垂直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这表明,在长期内,物价的上涨并不能换来失业的下降。

关键概念

自然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率、效率工资、奥肯定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菲利浦斯曲线。

练习与思考

(1)某国的情况如下:人口2500万,就业人数1000万,失业人数100万。A.如果摩擦失业与结构失业为60万人,自然失业率应该是多少?B.在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该国应该有多少人就业?

(2)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3)假设某国人预期1997年通货膨胀等于3%,但实际上物价上升了5%,这种未预期到的高通货膨胀是帮助了,还是损害了以下的主体?

A.政府B.劳动合约第二年的工人C.按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房主D.投资于政府债券的企业

(4)假设干旱摧毁了农作物并使食物价格上升。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有什么影响?

(5)为什么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