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56

第56章 宏观经济政策(3)

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说明了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凯恩斯认为,把货币与实物经济联系起来的是利率。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决定了利率。利率的高低决定了总需求中投资的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利率下降鼓励了投资。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的变动通过对投资和总需求的影响最终对国民收入水平产生影响。这就是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由此出发,凯恩斯学派认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就可以调节利率,而利率的变动可以影响总需求。具体来说,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增加了投资,投资增加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由此进入扩张时期。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这个过程就反方向发生作用。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货币影响经济的关键是利率,因此,货币政策的中心是调节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供给量是调节利率的工具。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调节总需求,总需求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就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这一政策的作用机制就是:

货币供给量(M)→利率(r)→投资(I)→总需求(AD)→国民收入(Y)

由此可以看出,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包含两个重要过程:一是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二是利率影响总需求。

横轴M表示货币量,纵轴r表示利率。Ms为货币供给曲线,它是一条垂线,表明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决定,它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Md为货币需求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明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是反方向变动的。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利率。

投资的决定。横轴I表示投资量,纵轴r表示利率。投资需求曲线为ID。回顾一下第十二章的分析,在那里我们说明:投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明短期内在预期利润率不变时,投资和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在预期利润率既定时,投资需求曲线ID上的任何一点代表了在每种利率水平时的投资量,利率由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当投资需求曲线为ID,利率为r1时,投资量为I1。

假定中央银行认为这时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从而决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增加总需求。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使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增加,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图15-1表明了货币供给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货币供给曲线从Ms1移动到Ms2,由于货币需求曲线未变,人们为了减少手中多余的货币,将会增加对债券的购买,债券价格上升,利率就会下降,从r1直至下降到r2,货币供给量正好等于货币需求量。这就是说,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为了使人们持有更多的货币量,利率必然下降。

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需求。较低的利率减少了借款的成本和储蓄的收益,家庭购买更多、更大的房子,这刺激了住房投资需求。企业增加了对新工厂和新设备的支出,这刺激了企业投资。由于这些原因,投资需求从I1增加到I2。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表明,当投资需求增加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将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从而使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这将使经济逐渐从衰退中摆脱出来。

横轴Y表示总收入,纵轴AE为总支出。当利率为r2时,投资增加为I2,总支出的增加与投资的增加是相同,总支出曲线从AE1向上方移动到AE2,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从Y1增加到Y2。如果存在经济衰退,那么衰退将趋于消失。

2.货币政策的运用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总需求不足,失业率持续上升,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应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即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和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从而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

当经济繁荣时,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为了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应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即在证券市场上卖出政策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供利率,减少投资,抑制总需求,从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我们可以用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情况,来说明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的作用。克林顿政府执政初期,美国经济处在衰退中。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采用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对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起到显著的作用。9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又出现了过热的迹象,美联储又提高利率,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加剧。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有衰退的迹象,美联储又降低利息率。美联储正是交替地运用扩张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使经济处在低通货膨胀的持续增长中。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自1987年上任以来连续四届由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任命为美联储主席,证明了由他领导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成功。因此,在美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被认为是仅次于总统的第二号重要人物。

参考分析:格林斯潘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

在美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被称作仅次于总统的实权人物。从1987年8月11日格林斯潘宣誓就任美联储的主席,到2001年1月4日克林顿再次任命格林斯潘为美联储主席,格氏已连续四任这一要职。格林斯潘之所以能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稳坐十几年,是因为他领导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创造了美国经济连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新纪录。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格林斯潘功不可没。

克林顿政府上台时美国经济处于衰退中,为了刺激经济,格林斯潘采用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量。这种政策产生了两个显著的作用:一是增加了投资。降息减少了企业投资的成本,促进了美国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二是提高了股票价格。降息引起了股价上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破了一万点大关。股市的活跃进一步鼓励了投资。同时,股价上升使许多美国人的资产增加。这就加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刺激了消费的增加。长期以来,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76左右。在90年代,边际消费倾向上升为0.68。而这仅仅0.004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当90年代末,美国经济有过热迹象时,格林斯潘又提高利率,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加剧。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有衰退迹向,格氏又降低利率。特别是2001年,美国的销售与生产疲软,消费者及企业信心下降,为了制止预期的经济疲软,也为了应付9.11恐怖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美联储连续11次降低利率,一年里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75%,降幅达4.75个百分点,最终使美国经济触底回升出现好转迹向。多年来,格林斯潘操纵着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把舵,通过交替运用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低通货膨胀的持续增长。在谈论美国经济在整个90年代的连续增长时,人们称格林斯潘为“一言九鼎的人”、“最令人尊敬的大管家”和“金融教父”。这是人们对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命脉的准确把握和市场宏观调控能力的赞誉。

案例分析:为什么我国七次降息的效果不明显

我国1996年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之后,1998年,社会供求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为防止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在1996年到1998年7月,我国中央银行六次大幅度降低存贷款利率,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促进经济回升,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其标志之一是银行存款和增长率并没有下降多少,国民经济仍较为疲软。进入21世纪后经济的回升主要是靠增加公共投资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什么利率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不明显呢?这主要是因为处在制度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尚不充分具备利率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

我们知道,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总需求中的投资和消费以及股市价格与利率的反方向变动来实现的。但在中国,国有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独立的投资主体,企业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还受政府支配,因此企业的固定投资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民营企业虽然是独立投资主体,但由于在贷款、进入限制等方面对民营企业投资的限制,降息对民营企业的投资也起不到多大的刺激作用。再加上当时政府实施金融约束的强化(如不允许商业银行滥发贷款,不允许国家机关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等)导致的投资萎缩,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出口萎缩,降息未能带来投资需求扩张。同时,降息对我国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小。因为降息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股市价格上升实现的。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尚不成熟,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降息后甚至出现了股价下跌。即使利率下降能带动股市,股票也还不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财产形式之一,这使降息不能起到增强消费者信心的作用,消费者并未因此而更大胆地花钱。不仅如此,在我国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出于对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担忧,居民的新增收入更倾向于增加储蓄,这进一步导致了消费萎缩。

此外,利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大,还因为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有限。根据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的研究,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通常与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有关。在一个实行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大于财政政策。而在一个实行固定汇率和限制资本流动的封闭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要大于货币政策。我国正属于蒙代尔说的资本市场尚未开放的封闭经济。因此,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制度条件下,利息作用的有限性是正常的。经济政策的运用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刺激经济应该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利率调节起到配合作用。近年来,我国采取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回升所起的作用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