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57

第57章 宏观经济政策(4)

3.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也有相当长的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中央银行决定采取某种货币政策后到这项政策完全发挥作用时的时间间隔。与财政政策时滞一样,它也包括决策时滞和作用实滞。

(1)决策时滞。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较短。因为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决定,无需政府有关部门讨论,也无需议会批准,各利益集团也难以进行院外活动,从而决策快得多。因此,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经常变动,对经济进行微调。例如,在美国,决定货币政策的是美联储的公开市场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周六开一次会,根据经济状况来决定货币政策,就是对经济的微调,这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2)作用时滞。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比较长。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它的作用是逐渐发生的。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时,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利率的改变,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企业对此作出反应,如果某项投资决策是企业在数月或数年前作出的,那么该投资决策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时滞更长。这种时滞的长短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时滞。一般来说,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变动对总需求发生较大的作用需要6~9个月的时间,而这些作用可持续两年。

即使利率变动引起了投资变动,由投资变动到引起均衡国民收入变动之间也存在一个时间间隔。通常投资变动后首先引起企业存货变动,这种存货变动引起企业的生产调整,进而才引起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中央银行也不能够对经济状况的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常常是经济衰退已经发生,中央银行才出台货币政策,该政策在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发挥作用时,经济状况可能已经改变了。货币政策不仅起不到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反而引起经济的不稳定。

货币政策之所以存在时滞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银行难以对经济作出准确的预测。如果决策者可以提前一年正确地预期到经济状况,并且及时地作出政策决策,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虽然存在时滞,但可以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决策者很少知道经济风怎么刮。最好的决策者也只能在经济衰退和经济过热发生时对经济变动作出反应。

参考资料:货币学派的简单货币规则

简单货币规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经济政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其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政策都有时滞。在这种情况下,现在作出的决策也许到发生作用时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政策调控常常带来经济的不稳定。二是避免经济政策的时滞,经济政策就必须有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取决于正确的经济预测。但是经济风向难以把握,根据预测作出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常常作出过度反应。正如弗里德曼的指责,1966年早期,美联储作出了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决策,这本来是正确的政策,但在它实施时,由于走得太6,在1966年底,美联储又采取了相反的行动,这本来是正确的政策,但它又一次走得太6,不仅恢复而且超过了早先过度的增长率。而且这种情况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因此,货币学派认为,应当采用简单的货币规则。

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是,确定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并使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增长联系起来。例如,弗里德曼根据美国GDP每年增长3%,带动生产率提高1%~2%,把货币供给增长率确定为4%~5%。无论经济出现衰退还是扩张,这个增长率都不变。这样,在经济衰退时,货币供给量稳定增长所增加的货币量将导致总需求的扩大。同样,它也消除了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这个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因。

显然,简单货币规则是一种消极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只按一个固定规则行事,让经济自己去进行调整。其信念基础是市场机制调节的完善性。也就是说,经济中发生各种随机性变动是正常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一定会自动恢复国民经济的均衡。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撒切尔夫人采用了货币学派的简单货币规则,即固定了货币供给增长率,结果既抑制了英国的通货膨胀,又实现了80年代的经济繁荣。80年代里根政府也吸收了货币学派的简单货币规则政策主张。

近年来较多的经济学家主张把凯恩斯主义“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与货币学派的简单货币规则结合起来。当经济中发生某种重大冲击时,政策如果不作出反应会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对任何经济变动都作出反应,随意性太大,也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永远是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主题。

本章小结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它们被凯恩斯主义者作为短期内稳定经济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购买支出和税收来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政策。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

(3)政府可以使用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使总需求增加。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使总需求减少。

(4)当政府改变购买支出或税收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取决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乘数效应倾向于扩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挤出效应小于乘数效应,因此,当政府改变购买支出和税收时,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仍大于政府购买和税收的最初变动,但不如没有挤出效应时大。

(5)“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增加支出或减税,即实行扩张的经济政策;在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减少支出或增税,即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6)财政政策的作用有相当长的时滞,这种时滞会影响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

(7)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的某些转移支付和税收项目,在衰退时延缓总需求的下降趋势,在过热时抑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自动地抑制经济波动。

(8)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最终影响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比率和贴现率,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货币供给。

(9)货币政策可以影响总需求。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利率,较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引起总需求增加。相反,货币供给减少降低了利率,引起总需求减少。

(10)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当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入政府债券,降低准备率或贴现率;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准备率或贴现率。

(11)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有相当长的时滞,这种时滞使稳定经济的努力以不稳定为结束。

关键概念

财政政策、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挤出效应、自动稳定器、财政政策时滞、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货币政策作用机制货、币政策时滞。

练习与思考

(1)政府支出20亿元购买电脑,解释为什么总需求的增加会大于20亿元。

(2)假定不存在挤出效应,边际消费倾向等于80%,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某个国家要增加100亿美元的总需求,该国政府应该增加多少政府支出,或者应该减少多少税收?

(3)什么是自动稳定器?试举例说明。

(4)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经济运行的?

(5)假设经济处于衰退中,如果中央银行想稳定总需求,它应该怎么做?如果中央银行无所作为,政府为了稳定总需求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