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来视往
26327400000026

第26章 少年三宝

我们的少年时代,有三宝:一是木陀螺、二是木高翘、三是木滑板。这三样宝贝,最好都要自己动手做,自己做的才称心。但是都属于木工活,自己不会做,怎么办呢?我们当地有句俗话这样说:木匠脚下住一夜、不会装篱也装笆。于是平时只要有机会,就往木匠铺里钻;有人到院子里来做桌椅板凳大衣柜的时候也蹲在一旁看。等到自己拿来木头动家伙的时候,应该也有个七七八八。当然,木匠活确实是技术活,不要以为在木匠铺里呆了几天回来做陀螺就是三个指头捏田螺以为十拿九稳。一心想做一个陀螺结果做成了一个“马铃薯”也说不准。还是我们那里的老人说的老话有道理:一锄头挖不出一口井。像我这样平时长期对木工活感兴趣的人在那个年代成为能自制“三宝”的人,并且成为帮助别人制作“三宝”的人,甚至成为把自己制作的木陀螺或者木高跷或者木滑板当作礼品馈赠少年伙伴的人!那时候,因此而感到特别的荣耀。

冬日冰冻三尺的时候,在操场上打陀螺,有无穷的趣味,并且还不能是一个人打,最好一群少年,各有各的陀螺,各用各的鞭子,逐个打,比谁更厉害打得更精彩也行;一起打,屁股撞屁股比谁“活”的时间最长也很带劲!要想胜出,就必须拥有一个可心的能随自己性子的陀螺,只有你了解和掌握了陀螺的脾气才能让它“活”的时间长,抽一鞭子能旋转的更稳更“安定”。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找一段木头,最好的是别人用断的锄头把儿,先用锯子锯下来两寸长的一段,如果是杂木的话最好,比如枫木,木材质地坚硬,实沉实沉的手感也好;再拿柴刀来,一点一点细砍,砍削的形状朝北方“窝窝头”的形状看其;有样子了以后,再拿菜刀来削,最后削成一个肚子比较饱满的圆锥体算基本完成。基本完成后还有三道工序要做,其中前面两道工序是必需的:第一道工序是在圆锥体的锥尖处想办法钉入一粒钢珠,这是技术活儿,一般实现用小刀挖一个小洞,这个小洞一定要比准备安装的钢珠小很多,比方说:钢珠犹如豌豆般大小,那么开挖的洞只能做成绿豆这么大——洞开得太大,钢珠钉进去,吃不紧,时间久了,钢珠容易掉出来;洞开得太小,一粒钢珠钉进去的时候,容易撑破原本就比较尖且脆弱的锥尖体。装钢珠的目的是为了陀螺旋转起来的时候由钢珠着地,旋转起来迅速持久。有的少年在这个刚住的问题上往往很头疼,也有一个简单的好办法就是不用钢珠改用图钉,效果差一些,但是极其方便、面子上也差半截,但是也不至于瞧不起。第二道工序是必须在陀螺的“脖子”处“凿沟”,“脖子”处就在离这个锥体的底边一厘米处,“凿沟”就是开槽,两毫米深、八毫米宽,开凿一圈,主要是为了缠绕皮鞭的时候,皮带子能“吃”得紧陀螺能使陀螺产生迅速的旋转,这样陀螺“成活”的概率很高,第一鞭抽下去也格外爽。第三道工序就是在陀螺身上彩绘,我一般只对锥体的底面,也就是陀螺的“脸”进行彩绘,我喜欢用油彩在陀螺的脸上画一个京戏里面的曹操的脸谱、有的少年愿意涂上七彩或者全身涂满油彩——这都是凭个人兴趣和爱好的。

我的陀螺画上曹操的脸谱是为了在抽打他的时候心里更爽快——那个时候对曹操的憎恨是今天不能理解的。这一道工序不是必需的,不画什么,陀螺还是陀螺,但是叫“素陀螺”,只有画了油彩的才有资格叫“彩陀螺”,不过我个人觉得“素陀螺”其实也很不错,如果不是特别憎恨曹操的话,我想我更愿意选择拥有“素陀螺”。做好了陀螺,还要做鞭子。我们那里把打陀螺叫做“打骆驼”,估计是一开始就语误,后面的人也就跟着这样说,也很形象,只不过打得不是“双峰驼”二是“单峰驼”,呵呵,因为一个陀螺正好像一个“驼峰”。但是也有打陀螺的高手,能在广场上或者在冰面上用一根鞭子打身边若干个陀螺,我们那里把这样的场面叫“赶骆驼”或者叫“打群驼”。之所以说这些就是为了说明除了“打骆驼”的技术之外鞭子的确很重要。一条好鞭子是玩转“打骆驼”游戏的保障。藤条鞭子最好,自己的中指指尖到肘部的肘骨那么长的藤条,是最合适的。藤条的粗细和小指头的促膝相仿或者不比小指头细究可以了。有了藤条只是有了手柄,还要选皮条,一班废旧的自行车轮胎内胎是最理想的,剪五六毫米宽的橡皮带子出来,长度一般以能绕住自己的陀螺五到六圈为宜,这样的一根皮带子和藤条连接的时候不能随便捆绑或扎,扎得不好的话在“打骆驼”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抡空藤”的现象,皮带子松了,被甩到了路边的树上也是经常有的事。连接皮带子以前也要在藤条上用小刀划一个槽口,然后把皮带子横在槽口上,拿一段细铁丝来,让细铁丝正好在槽口里绕几圈再扎好。有了陀螺,也有鞭子,去小学校的操场上或者去厂区广场上“打骆驼”吧!邀上你的少年朋友们一起,在冰冻三尺的隆冬季节里,唧唧咂咂地一起玩。“打骆驼”的打法很多:最一般的是先用皮带子捆住陀螺,立在地面上,突然抽藤条,陀螺会在皮带子的带动下旋转起来,然后你就可以用你的鞭子抽打陀螺,用“削抽”的技术,原理和打乒乓球“正手拉功”一样,这是最一般的“打骆驼”的方法。高手可以直接用鞭子把躺在地上的“死骆驼”打起来,让“死骆驼”起死回生,一鞭子抽下去,“死骆驼”就侧身在地上旋转、再抽一鞭子下去“死骆驼”已然摇晃其身体来,有一鞭子抽下去“死骆驼”完全活过来了,救活了“死骆驼”把鞭子交给比自己水平差的同伴的那一瞬间,内心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骄傲,这种自豪和骄傲是现在的少年内心世界奇缺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赶骆驼”时打一群脱落的快乐之外,打单陀螺也很有乐趣。甩动的鞭子在空气中能发出叫声的时候,“打骆驼”也就进入了高潮:地面上的陀螺,在一鞭子甩下去之后,可以“弹跳”起来并跳过一旁的障碍物(石头);弹跳也包含跳高和跳远两种,都是鞭子上的技术或者说都是手腕上的技术甚至可以说是心理上的技术……最难的是在“打骆驼”的时候让脱落“定”在那里,每一鞭下去陀螺都不移位,“定”在那里旋转,给几鞭快鞭子,陀螺上的曹操的脸旋转成一片空白……

踩着木高跷在院子里走一圈,能摘到矮墙上的狗尾巴草,心情也是非同一般。院子里的差不多的同学少年一起踩着高跷出来才有意思,踩着高跷追逐嬉戏表演发出阳光下最灿烂的笑声……拥有一幅属于自己的高跷,放在床头或者桌边,心里有一种不由自主地满足感。如果能用木工师傅用的凿子,做木高跷也就显得特别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找来两把铲子,要找那种一人多高的长柄带横握手柄的那种,直接锯断拿来用(前提是要经过铲子主人的允许)。一般是没有那么好运气的,所以要在上山砍柴的时候,请大人帮忙砍回来两段杉木,拿回来自己削树皮,装横握手柄后再用木工师傅用的凿子来凿榫眼。凿榫眼的位置到底要确定什么高度很重要:如果现在准备好的两根杉木棍正好齐眉,那么眉毛到自己腋窝的这个距离就是这副高跷的踏板应该离地的高度——因为最后踏上踏板正好能把高跷的顶端横柄支在腋窝下。凿榫头需要一定的技术,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请院子里的王常法师傅帮忙凿一对榫眼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面皮不要太薄,什么事情都好办的。做踏板要特别仔细,要做成脚踏车的踏板那样是最好的,但是一般都比较难做到这么精细。直接把木头削出榫头出来装上去其实就可以了,这样的“踏板”踩上去时虽然比踩平板药效果差一点,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一旦榫头装进了榫眼,这样的踏板不容易被踩断。有的人为了防止踏板被身体的重量压断,还特意在踏板下加钉一根斜木头,叫做“加撑子”,这样的做法确实有效,踏板始终有一根木头撑着,牢固而且安全……坐到这里基本上一副高跷就算做好了。但是讲究的还有两件事情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这两根高跷的脚上要加套铁圈,我们那里把这个叫做“钉马掌”,踩上去夹着高跷走在水泥或者砖窑的底面上“嗒嗒嗒”地发出声音,特别像骑在马上。第二件事情是用小刀在这副高跷上刻出姓名以及年月日以为标记,当做极其贵重的工艺品对待了。我们那里把踩高跷叫做“踩马蹬”或者“踩高脚蹬”,我觉得方言土语往往都很形象,类似把打陀螺叫称“打骆驼”的生动效果。“踩高脚蹬”也需要一点技术,主要是一个人的四肢协调和身体平衡能力的基础上生成的一点技术。踩在高跷上用高跷来“踢”一场皮球,真的像骑在马上尥蹶子,既需要技术也需要热情。要参加这样的活动首先要掌握如下集中技术动作:第一,掌握“踩高脚蹬”自如上下阶梯的技术动作;第二,身体的半边站在高跷上,另外一半要能一条腿悬空,一只手持握另一高跷,并能单脚跳跃向前退后的技术动作;第三,站在高跷上,双腋支撑的基础上,双脚可以自如自由做到左右脚地交换的技术动作;第四,必须同时掌握“内外”踩踏技术。因为有这样的技术要求,所以“踩高脚蹬”除了作为一种游戏还成为了我们这群少年追求技艺的竞技项目,一直到进入高中,自己的身体长高到站在高跷上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的时候,把那副高跷方尽了们背后的角落里。前年家乡拆迁时,从老屋的阁楼上翻出来一根“高脚蹬”,上面刻着“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三日”的字样……

少年三宝的第三宝是滑板车。那是少年时期的最疯狂!一根绳子,拉着一辆滑板车,车上我坐着,疯狂地在秋天午后的弄堂里滑过,来到大街上,再滑过街心,来到煤场……终于,摔下来,一阵尘土飞扬……这就是疯狂的理由。要做一辆滑板车,只有木头是不够的,三个以上的轴承是必需的!有了轴承,才称转起来才能称之为车!首先要弄轴承,一般可以去机械车间“捡”得到,当然一般和机械车间主任的儿子一起去“捡”。至少“捡”三个,其中又要至少两个一样大小的,如果能“捡”到四个,两个两个同样的大小的话就更棒了;如果还能“捡”到第五个,不管大小,那就太完美了!有了“捡”来的轴承,我们就可以开始动手做滑板车了。最好还去“捡”一块木砧板或者一块搓衣板,真能“捡”来的话,车身就有了。如果还能“捡”回来两根擀面杖的话,安装轴承的“车轴”就有了;如果非常幸运地“捡”回来三根擀面杖的话,练滑板车的“转向器”都不缺了……最后我们做出来这样一辆车:擀面杖的两头我们套进两个轴承并用钉子固定,一共两根擀面杖作出滑板车的前后两根车轴被钉在了搓衣板下面,我们还在搓衣板的前方挖了一个洞,伸进去第三根擀面杖,在这根擀面杖的一头我们邹开了一个口子,套进去了第五个被“捡”来的轴承,这就是我们那时候认为最高级的滑板车了。因为没有发动机,我们在前面绑上十米长的麻绳,通过人力,让我们的滑板车滑起来!如果实在运气不好,“捡”不到麻绳的话,我们也有自己的办法,让陈小鸭坐上去,握着擀面杖“转向器”,我们撑着他弓成虾米的背,推着他前进!享受完快乐和刺激的陈小鸭随即换成推我的人,让我坐在滑板车上享受疯狂!秋天午后的阳光里,我们的脸上因为流出了汗水所以沾染了很多灰尘也就成了“大花脸”结束滑板车的游戏……回到家里,我们这帮孩子一般都是要挨打的,不是因为一身尘土,而是因为家里人发现了砧板或者搓衣板以及擀面杖……

想起来这些事情,我真想重新回到木匠铺,和木匠师傅一起,做“素陀螺”和涂了彩色“踩陀螺”、做高低不同的“高脚蹬”、做有擀面杖“转向器”的滑板车,开免费培训班,教会现在的孩子玩“打骆驼”“踩高脚蹬”以及推滑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