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龙行贵州
26334800000010

第10章 汇聚在古老的木塔下:鼓楼花桥(2)

“罗汉楼”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人邝露关于“独脚楼”的游历记述36。用他的话说,当时的“鼓楼”是将一株高约百尺的大树埋植在地Am_,上面用五色瓦盖起来,男子们便在下面歌饮欢唱,彻夜不归。而后,每到夏天农活忙完,秋天庄稼收进屋,寨中男女,不论老少,等到夜晚,就会自觉地来此相聚,或吹奏芦笙,或欢歌舞蹈,自娱自乐,喜气洋洋。这一习俗的演变和发展,在今天尤其显得生机勃勃。春节期间,歌师们会带着一帮“蒙童”来这里练唱;寨上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来了外寨的罗汉或姑娘,本寨的姑娘或罗汉就会邀请他(她)们到这里“行歌坐月”;闲里平时,歌队的队员们歌喉“痒”了,便会约请外寨的歌队来此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嘎老”38歌战,通宵达旦不息……

是为“堂卡”所在,寨人来此说话聊天,也是一道风景。

老人们在此以古鉴今,中年的在此慷慨现世,年轻的在此畅想未来,其间所说的内容,想必都是图穷于村寨的祥和、发达、友善、勤劳、慈爱、高洁,谁又不爱听呢。听过了,也就牢牢地把它记在了心里。于是,倘若你家里失落了什么,真要有个归处,你只管来这里取便是了,拾得的人一定会把它挂在鼓楼的柱子上;还有外乡的来人、本寨的族人,不期路道泥泞,碍着了你的行程,放心,侗家的鼓楼上到处挂有“闲时备着急来用”的草鞋,你只管取去穿上便是了……

倒不如说,鼓楼是侗家村寨的“风向标”、“晴雨表”。

“侗区内昔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慨,即今鱼塘之鱼、日夜常悬于村外之禾把,终年亦无盗窃,盖相习成风。””鼓楼之“荫”,谁又说不是“荫泽”村寨呢?

“鼓楼建在龙窝卜”“树”是鼓楼的缘由。

“树”喜阴。侗族的鼓楼多建在村寨空阔的鱼塘边上。老人们说,有水,地润;没个遮挡,敞得开,望得远,才算占了龙脉地势,这样,它才能福泽村寨,村寨才能兴旺发达……查阅了相关的记录,才发现类似的说法史亦有载,但说得更玄,大概意思是,大凡鼓楼建居的地方,多是一派群山前来朝拜、众星拱月的地势。俯瞰眺望,山水云泽,花鸟走兽,无不臣服。

献媚讨好,好像真有点“天子之尊”的味道。

在侗族村寨,每当一个寨子建成鼓楼后,邻寨的人们都要结群前来祝贺,除了鸣放鞭炮,赠送匾额外,还要唱颂传统的赞颂鼓楼的歌:

你们的鼓楼建在龙窝上,锁住金龙留下万年长。

龙公献出鳞甲当瓦盖,龙婆献出老牙做楼梁。

龙子抱住木柱留身影,龙孙抢宝的姿态,木匠师傅把它雕在门楼上。

歌里的祝愿,寨里人自然是心领神会的,这原本也是他们建楼的最大寄望!

记得曾经有人将侗族鼓楼l根雷公柱、4根主承柱12根檐柱的框架结构,解释为一年、四季、12个月,寓意“日久天长”。

是:否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诠释呢,一个村寨或一姓房族、四方八面发达、12个月月月顺心如意?

话说“风雨桥”

风雨桥优美坚固,既可供人行走,又能供人休息或接待宾客,还能遮风挡雨。风雨桥的名声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集桥、廊、亭于一体花桥长又长,琉璃阁上安,玉珠檐下装,富丽又堂皇,百样强。

水秀山又青,胜过别的山乡。

(众合)是呀!

歌词中所唱的花桥便是名扬在外的侗族风雨桥。

风雨桥的名声是1965年郭沫若为三江程阳永济桥题写桥名和诗文之后传开的。不过外面的人怎么叫是外面的事,在侗家村寨,人们还是觉得叫它的俗名——花桥——听起来顺耳。

花桥也是侗族村寨的一大特色建筑。

据不完全统计,仅黎平、从江、榕江三县的侗寨中,即有各式各样的风雨桥300余座。

风雨桥也是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以大青石围砌,呈六面形柱体。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廊亭内雕有各种图案。桥架就放在桥墩的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与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为一体的桥梁建筑。

侗族依山而居,傍水而住,生活区域溪河密布,有的绕寨而流,有的穿寨而过,所以村头村尾或寨中寨边都建有桥。

风雨桥优美坚固,既可供人行走,又能供人休息或接待宾客,还能遮风挡雨。风雨桥的名声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称为“花桥”,乃因桥上彩绘壁画“花花绿绿”,各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传说轶闻故事的演绎图案,遍布廊亭的可雕刻绘画之处,景趣盎然。

风雨桥的多种功能

其实风雨桥最初的侗语之名叫“福桥”(Wuc Jiuc),这一称谓既是本名,也是通名,在侗寨山乡,侗胞们大都是这样叫的。

关于“福桥”,其侗语语义是“赐予幸福吉祥之桥”的意思。“福”在侗语语辞中是一个能愿动词,带有宗教意味的“祈祷”、“祈求”之意。

关于侗乡的风雨桥,有人拍了一组照片,取名“游龙戏波”。照片上,座座“花桥”如长龙横卧绿波,横跨深溪沟壑之上,其情其态,妖娆妩媚;其形其势,壮丽雄伟。但看榕江县晚寨的风雨桥,建在离寨较远的峡谷中。峡谷深割,险峻高陡,无可攀援,桥架其上,一派勃发英姿。峡谷中溪水潺潺,虽水流平缓,却四时不绝。然一当山洪暴发,波涛汹涌,怒号山谷,便唯有借助此桥才能天堑飞渡。“桥”味自是很浓的,也颇有桥的风范。

但这仅仅是侗寨风雨桥的一种情形。龙图寨风雨桥,建在寨子边一道干涸的沟壑上。沟壑不宽也不深,终年亦无水流淌。寨上人走走出出,过往行来,根本无须借助此桥,可谓有等于无;但是说无也不尽然,桥下还常常堆

还有一座不知名的风雨桥,建于人迹少至的田间高地上,别无他用,只在农忙时节,人们来到此地劳作时,用以挂放盛装糯米饭的竹篓。其中的缘由,没有人说得清楚,他们只说,“老人们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在黎平、从江交界的皮林风雨桥上,有一块匾,上书“龙门”二字。村民们说,其地有“龙”,修了风雨桥,“龙”就不走了,这样就可以保住寨子里的财富。

这个风雨桥的个案传说来自广西三江的中朝村。据传,中朝村坐落的地势像一只老虎,而距寨子不远的河中有一头石猪,人们担心老虎跑出寨外去伤人,于是便在寨头建桥把老虎拦住。

建在寨脚的第二座桥是为了隔住与虎山相对立的猪山,阻止猪虎相斗。第三座桥全然是为堵风水。第四座桥专供人们挡风遮雨、歇凉休息“。

是为“桥”,侗族人民的理解或许还有很多玄虚的理念……

因桥而生的风俗在侗族村寨,桥多,关于桥的习俗也不少。

大年除夕的这天,侗寨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把身上的一绺棉线和一包茶叶、盐枕放在村前寨后的某座桥下,谓之“祭桥”。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说,这桥是自己由阴间走到阳间来的桥,死后又要从这桥经过到阴间去。将随身携带的东西祭供于桥,表示自己的魂灵时时与桥同在,生命亦长留。

小孩生病了要“添桥”。添桥的时候,在小孩寄拜的桥的旁边添上一根新杉木,杉木系上家织的红布,以招唤孩子失落的灵魂从系有红布标志的桥上转回家来,也祈望桥头婆婆保佑孩子平安无事。

“砍桥”是侗家人对弥留生命的最后寄托。孩子病危,是因为孩子的灵魂误上了别人的桥,这就要赶快请来巫师于家中大摆龙庭,行法砍断那误导了孩子的桥。行法时,巫师在一盛满水的碗上,置放一双用红绳缠着的筷子,然后举刀砍去,将其断为两截。倘若碗里的水纹丝不动,就意味着孩子已经从别人的桥上打转回来了,自此即会顺顺利利地成长;如果碗里的水泼撒而出,则意味着孩子踏上别人的桥走了,喊不回来了,孩子将:不日夭折。

还有,“还傩愿”要“安桥”,以示从桥上接过一批小孩的魂灵来阳世投胎,赐降还愿夫妇以金童玉女;娶亲迎嫁,新娘进男方家门时要走过一根放在门坎下象征“桥”的扁担,表示新娘的魂灵走过桥来,列祖列宗方认可她为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员;还有……

放许多木料和寿木。在黔东南镇远县报京侗寨,还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修桥补路”节。二月初二这天,各家都将煮好的粑粑、刀头、鸡蛋和酸味冻鱼,挑到桥上供奉桥神。在这个日子里,砍别人的树木来架桥,别人就会佯装大骂,因为骂得越凶,则表示“越骂越好,多生贵子多发财。”风雨桥、花桥、福桥,局外人怎么说也不一定说得透,而侗家人的心目中,虽然也不一定有一个完满的说法,但该有些什么寄望,他们心里却很清楚……

深山“干栏”古意韵

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多聚族而居,几十上百间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倚着蓄势待发的山脚相依展开,簇簇绵延,如龙泛水波,因错布景,那可该是一道何其壮观的天际线呀!其间,吊脚楼、栅墙、挑廊、山墙窗廊的序列组合,更是玄妙:叫人看得见摸得着却又猜不透。

充满智慧的吊脚楼鼓楼惊世,花桥奇绝,有人说侗寨的吊脚楼也美得“像蝴蝶像雀鸟一样张开翅膀在天上飞”。

山美水美的诱惑是侗族村寨的底调,吊脚楼的工笔写生、泼墨写意便是在这块底调上妙趣天成的营造。走进侗家村寨,漫不经心地看,看完了,似乎什么也没有沉淀下来,蓦然回首,才知道自己不知不觉中已融成了这庞大的寨落景观的一部分。

这其实只是太简单不过的勾勒: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穿斗式吊脚楼房,2~3层,悬山顶,小青瓦,有的盖杉树皮,面阔3~5间,部分建有厢房,有的成四合院。一般为楼上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等杂物。

别的不说,单是村寨所蕴藏的气势便没有烘托出来。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多聚族而居,几十上百间吊脚楼错落有致的倚着蓄势待发的山脚相依展开,簇簇绵延,如龙泛水波,因错布景,那可该是一道何其壮观的天际线呀!其间,吊脚楼、栅墙、挑廊、山墙窗廊的序列组合,更是玄妙:看似无意又像有意,看似有意又像无意,叫人看得见摸得着却又猜不透。

若要说到细处,简约中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一般说来,侗寨的吊脚楼多立贴式木排架第二、三层挑出悬臂,上下悬臂端柱贯以悬空木柱,铺设楼面和栏杆——可别小看了这种构造呢,悬臂的挑出,一下子免去了两边的立柱成为中心压杆的重任,减小了排架梁的跨中弯距,使支座处榫头横纹的承压力得以平均分布,因而整栋房层的承载力比及一般房屋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同时,吊脚楼的荷载由上下悬臂分担,使贯出卯眼断面较小的悬臂得以胜任并增加整座吊脚楼的整体稳定。真要用力学的原理来透视,处处都能大做文章呢。

再说吊脚楼的挡雨檐,从横梁下挑出悬臂,置檩桷盖瓦——这一招也不赖,不仅保护着梁、梁柱的节点、楼板端头不受日晒雨淋,还起到了遮阳降温的作用。为了使效果更加显著,往往都用上几重挡雨檐,这一信手拈来的创意无意中却又形成了侗族木楼建筑重檐层次的独特风格。

走进侗族村寨,乍看一眼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似乎座座都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其实细处斟酌,才发现每一栋楼楼梯的布置、屋顶形式、重檐构筑、山墙窗廊也都因地形的变化各各不同。侗家的木楼可真是“花样”多得很:按与地形结合的关系来分,就有“天平地也平”、“天平地不平”、“地平天不平”、“天不平来地也不平”46等类型;按平面形式分,有三开间、四开间、五开问等;按立贴式木排架立柱数分,有三柱式、五柱式、七柱式、九柱式等式样;按建筑型式分,有独立式和连排式;按层次分,有二层、三层、多层等空间层面……可谓高低错落,“参差不齐”,聚散张驰,疏密有致。

有人在对侗寨的建筑进行研究时,考证到吊脚楼的侗语名称“干栏”(ganl yanc),与侗族的自称“干”(gaeml)之间微妙的血缘关系,认为“干”的原意是用树枝木桩等障碍物把居住点围起来,以防野兽和外人侵袭。如果这一论说成立的话,侗族的房舍村寨建筑很明显是一种原始记忆的痕迹,带有侗族古族先民对部族王国文化的眷念。今之侗寨的吊脚楼建筑格局,大都以血缘为纽带同宗共姓多户“近亲连排”,“厅廊”互相联通,家家户户悉心相待,和睦相处,青年男女在其中行歌坐月,谈情说爱,其乐融融,或许真的是一种以“人和”为终极理想的集群聚居风物化与风俗化的象形和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