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河南河北行知书
26362300000004

第4章 全景河南(1)

河南天地

河南因大部分地域都在黄河的南部而得名。其中部和东部为平原,北、西、南为太行、秦岭山脉所围,形成独特的山地平原相抱的景观。豫西北处于太行山脉的东段,与山西高原相连。站在华北平原西眺,巍峨壮观、万仞壁立的太行山犹如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河南的西北部。神奇的造山运动与流水的切割作用,使太行山系形成很多的峡谷、急流、瀑布、深潭、涌泉、洞穴等奇特的自然风景,如王相岩、云台山、桃花洞等景区。

这块土地既有山清水秀之美,也有雄伟壮观之威,是探险、攀岩、滑翔等户外活动的理想之地。

豫西部是秦岭山脉的东延部分,分列有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和伏牛山。各山海拔多在1500~2400米,且地质构造复杂、山势高峻,形成大片天然次生林和奇特的山地景观。这里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嵩山自然保护区和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云台山和王屋山),四个省级自然风景区。

豫南属大别山系,山势海拔较低,一般在600~800米左右。雨量较多,以湖泊、水库和自然保护区为主要景观,如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连康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的鸡公山经过上百年的开发与利用,成为避暑度假、疗养的胜地。

河南由于地跨亚热带和暖温带,所以四季气候分明,结合平原、山地的地势特点,四季都有可游览的自然景观,而且各具特色。

春季出游,天气干燥少雨、冷暖多变,要备好御寒衣物,及时增减。夏季出行,炎热多雨,雨具、风衣是必备的行装。秋季是最好的出游季节,晴朗、温暖、少雨,可轻装远行。

冬季出行,天气寒冷干燥,需带备防雪防滑的鞋或鞋套以及保暧衣裤。

河南故事

在这古老的中州大地上,古迹胜地俯首可见,从原始社会的踪迹到封建社会的遗存,无一不是中国文化辉煌历程的缩影。

河南古称豫州。古代,全国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荆州共九州。豫州居九州之中,故又名“中州”、“中原”。在这古老的中州大地上,古迹胜地俯首可见,从原始社会的踪迹到封建社会的遗存,无一不是中国文化辉煌历程的缩影和反映。

裴李岗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向人们展示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各个发展阶段。华夏人的始祖黄帝诞生在现今的新郑市,他统一华夏部落,开山治水,耕种养织,从此有了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了华夏民族的根。此后,随着中原大地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在洛阳建都,奠定了洛阳古都的地位。封建社会官府文化最完整的遗存是内乡县衙,它不仅是一个时代建筑的代表,还反映了社会体制的结构与沿革。古代反腐倡廉官员的俸禄中有养廉银一项,该进项有时比原薪俸还高,这与现今的********有异曲同工之效。

古今同道,颇有意思。

河南自然风景的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风景。藏身于西山、邙岭之中的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寺是宗教、石窟艺术发展的典范,是难得的艺术瑰宝。置身在邙岭、嵩山密林间的自马寺、少林寺等是佛教在中华大地落迹、发源之处;太初宫、中岳庙等是儒家、道教的发祥之地。这些都是藏在秀美的山水风景间的明珠。

河南人文

力言河南人热情、健谈,总是滔滔不绝,知之能详,言无不尽,但又有别于北京人的侃。河南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接近,豫中和豫东的方言较易懂。豫西,豫北及山区的方言就与普通话相差很大,不过,当地中年以下的人大都会说普通话,与他们交流,语言上没什么问题,可和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交流,就得费点神了。

中州人说话很简练,“好”、“对”、“可以”、“没问题”、“同意”、“很好”之类的意思表达都归用一个“中”字。从农村到城市,不管言语、口音有多大的变化,这个字的用法是不变的。与当地人交流,若问“行不行”、“好不好”、“是否同意”都可说“中不中”,回答也很干脆:“中”与“不中”。甚至问美丽与否都可用“中”与“不中”表达,高度概括、省事、有趣。

姓氏河南也是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地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古今共有8155个姓氏,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就有1400多个,沿用至今的仍有1200多个,在100个汉族大姓中,就有73个源自河南。闲暇之余,不妨也到河南来寻寻根,问问祖,说不定坐在你身边的某个陌生人,就是五百年前与你同姓同祖的自家人。

戏曲

豫剧是河南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豫剧起源于清代,早期名称很多。因其唱腔多高调,而被称为河南高调、河南梆子;在西部山区,因靠山平土为台演出,而被称为“靠山吼”;“河南讴”又是该剧的另一名称,是因演员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而得名。一个剧种有如此多名称也属少见,解放后才统一称“豫剧”。

豫剧的唱词十分口语化,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通俗易懂,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旋律丰富,极易为观众接受。豫剧流派中,要属常香玉的“常腔”最受欢迎,它突破原有的表演界限,融会吸收豫东豫西唱腔风格,使豫剧长足发展、不断更新。

宛梆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少有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可考证的历史已将近有400年。据说宛梆的出现,源于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军从陕西转战河南时,把秦腔带到陕西商洛、河南南阳一带,后与当地民歌小调、民间说唱相结合而成。

很早人们称它为“西调、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又由于其音乐唱腔的独特,也有人称之为“唧唧梆”。新中国成立后,因南阳简称为宛,故更名为“宛梆”。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其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

特别是女声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很像西洋的高音花腔唱法,清亮委婉,配之主弦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非常动听。如此声腔特色,堪称一绝。

内乡宛梆剧团成立于1051年,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个宛梆剧种专业表演剧团。该剧团常年在南阳地区的各县各乡活动,如有幸碰上这个古老剧团的演出,千万别错过。若该剧团没有外出,大清早你一定能在内乡的河边看到演员们练功、吊嗓子的身影。

皮影剧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始于西汉,盛于唐。发祥地之一的豫西仍有许多皮影剧团,逢年过节定有演出。尽管在网上也能看到皮影剧,可还是现场观看的感觉要好得多,不但能听到梆子腔等丰富优美的唱腔,还能欣赏到民间艺人精心雕刻的彩绘皮偶人,高兴的话,还能趁场间休息时间溜到后台,跟师傅学上两招,舞弄皮偶过过瘾。

河南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