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商机:利己又利人的财富阶梯
26365300000015

第15章 耕耘利基(1)

企业经营策略和规划的本质在于运用企业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去掌握商机,创造盈利。

企业的经营,好比掌舵汪洋中的一艘船,掌不稳舵,船会走错方向、会误入礁区、会被风掀翻。同时,迷失方向的舟船,会在原地打转,会被潮水冲走,不进则退。

经营商机,是企业经营之本,因为商机就是企业的舵,掌握商机,就等于把握住企业经营的方向。

经营商机,可以由需求面下功夫,了解时势对需求的影响以及时势所带来的机会,从而去掌握机之会。经营商机也可以由供给面下功夫,了解产品的内涵与外相,进而活用它的内值与外益,使得产品能再创新用与再造新值,发挥供应商品的智与能。这已如前述。

经营商机,还可由经营面下功夫,结合知需、识需、用需,与知物、识物、役物,进而发挥用与被用的“能与智”。这种“用与被用”是治事的功夫,而“善用人之智与能”来治事则是御人的功夫。换个角度而言,识需的功夫就是掌握“利基”的功夫,役物、治事与用人的功夫,则是经营“利基”,也就是耕耘“利基”的功夫。

本章先从“治事”的层面,去探讨耕耘“利基”的功夫,再由“御人”的层面,去研究如何善用人之能与人之智,以把握商机、领导企业与独占“利基”市场。

识需、役物、治事和用人,这是一连串的思想与智慧,但时间与空间,又会改变需求与供给,影响机会以及挑战智与能。同时,基于商机是个人见人爱的宝贝,智与能又面对四面八方识与不识的竞争者的挑战,我们不得不融人策略思考,不得不用谋设计更复杂的商机的经营。

1.打开事业鸿图

经营商机,这是企业的一项任务,不利于单独行动。但是个人可以经由创业,投入经营商机的工作。

打开创业之门,免不了要研究创业的“利基”,打开事业扩张之门,则还要研究与经营商机。企业经营之路,欲求畅通无阻,则更需时时注意商机,时时掌握“利基”。

研究与经营商机,这是“治事”的功夫。治事先要把握“事之本”,也就是“企图”。做什么、为什么做、为谁做,正是事之本。治事也要把握“事之道”,也就是正确的做事方法与有效的治事工具。

大展鸿图,见机行事

鸿图大展,这正是一项企图。一个宏大的理想与计划欲图大展,它的重点在“大展”的行为,而不在大展的理想或企图,本末若倒置就会白费工夫。没有“能所图”的治事能力与“致所图”的治事工具,一切变成空想。

欲“能所图”,故必须“有其需、有其市、有其时、有其势”,提供“能”的条件。

有了“所图”的条件,则必须“致所图”与“大展所图”,这包括有其能、有其智与有其给。

需:求是商机之本,集众人之需为市则成为“利基”。基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此“利基”以先知先觉、得能得势者捷足先登,是创业或展业,关键取决于见机行事的本事。

已知需求、已能供给,这是立即市场,见机所行之事贵在速战速决,不给竞争者可乘之机。就商战而言,它打的是攻击战或奇袭战,故得善用策略,乘胜追击。

已知需求、未能供给,这未必是“利基”市场,得靠竞争者反应迟钝,而自己能发挥役物之能与智,快速地取得或掌握商品,奇袭并占领这个市场,使之成为自我的“利基”。

已有商品、不识需求,这是一般企业最大的困扰,因为不识需求就等于不识市场,产品卖不出去或无法畅销,或产品得不到该得的利润。为产品开发市场而欲掌握需求,其重点不在行销而在知机与识机,需在役物方面下功夫。格物致知,找出产品的特性与功能,再找出因此功用的利益,以及何人受益,乃能谋得“利基”。

不识需求,未能供给,这根本成不了机会,得不到利基。不幸地,社会上很多人创设公司、开设店面,买进了很多商品,就这样创业,认为自己一定会鸿图大展,却不识“鸿图”的真义,把目的做策略,忽略掉“满足需求”才是策略的根本。

图5—1将此见机行事的方法,作一番整理。

发展事业,从需求与供给中去寻求。打通事业之路,也要识时借势,用能亦用智,发挥企业组织的力量,活用企业的资源,以图维持企业于不败之地。是故经营商机或经营“利基”,必须先肯定机会所代表的意义以及自我的能力与地位,再按照图5—1的思考模式,踏入经营之路。

“知、识、用“三宝

经营商机先由需求面下功夫,那是一种“识机”的功夫,再由供给面下功夫,则是“役物”的功夫,最后由经营面下功夫,则需“治事”及“御人”的功夫。综合这些功夫,我们发现,竟然脱离不了“知、识、用”三个法宝的交相为用。如图5—2。

识机的诀窍,在于善识时势对需求的影响;役物的功夫,在于善识产品的内涵,从而发挥其外益;治事与御人的功夫,则在善用人之智与能,但识机与役物,仍在善用人之智与能。

我们若把“需、机、时、势、智、能、人、物”这八个字,分别套上“知、识、用”,变成“知需、识需、用需”等不同变化,则必然会“顿悟”出一些道理。譬如我们虽然知需,知悉顾客对一个物品或一项服务的需求,却不识他的购买能力或欲望,也就是未识出商品之值,则难知何益。而若知其需也识其需,却无用其需,也就是无力掌握住需求,去满足那个需求,则一切惘然。

再来看“时与势”。我们知道做生意有如作战,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时机不对、地势不利、人心不和或谋略不一致,怎能打赢商战?“势”分自然之势与人为之势,不管是哪一种势,我们掌握的能力微乎其微,只能顺其势借其力方可有所作为。

知势、识势、用势,我们得先知其为哪一种势,是天然?是人为?是变势?是趋势?是人为的智势(流行)或自然的潮流?是人为的权势或自然的位势?既知其势,则得识其势,识出它影响所及,识出它力的大小,再凭用其势以助己。

既知势也要知时。知时、识时、用时,我们知道时间与空间须相提并论,光提时间不提地点,就如同在地图上指出经度未指纬度,无法指出正确的所在。时间与空间相提并论,则机会才能落实,势的影响才看得清。

但是时间与空间对人、对事、对物以及对财,均是一项可变的因素,因此知时、识时与用时,就形成了企业经营动态的一面,如图5—3所示。

企业的管理,主要是针对人、事、物、财各项,去追求合理的应用与运作,但因时间与空间此两项变数,使管理的工作更增复杂性,故我们强调经营,称之为动态经营。

时间是一个变素,但较单纯。空间是立体非平面,涵盖较广,可以指全球、太空、国家、地域、地点、行业、机构和市场等等。因此,谈时、空,不能虚无飘渺地不知所指,要以某时某地来看事情,则“知时、识时、用时”,才能悟其神髓,产生实效。

企业的经营,“事”是工作的核心,“人、事、物、财、时、空”与“事”形成“人之事、事之事、物之事、财之事、时之事与空问之事”,也就是“人事、政事、物事、财事、时事与地事”。

人事指的是人因工作,而与雇主、同事、政府之间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工作是一种机会,牵涉到供需,而由于时空之变之影响,有些工作消失了,有些工作滋生了。

以台湾为例,过去,经济高速成长,企业埋头苦干,员工的工作稳定,人们追求的是薪酬、福利与名位,人事工作的重点在考核、奖惩、任用与沟通方面,握有一定的权柄。今日由于经济增长率低,企业重整或转型或外移,很多人丢掉工作,智囊工作包括人事主管的工作也无保障。这时候人们追求的是固定的工作与收入,人事工作的重点只限在适才适所、培训工作能力与技能,不再握有权柄。员工是否依赖与重视他们,反影响他们工作的安定性。

台湾从早期的缺乏外汇,到今天的游资充斥、资金闲置以及投资无处,这些变化说明,时、空对财事的影响。“知、识、用”之于此,挑战我们理财、投机与投资的智慧,如何不让资金闲置,早已有众多著述,本书不拟重复。

时、空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影响颇大。‘在国外受高等教育的“归国学人”与土生土长的本地高职人员,在思想与观念等方面都不相同,从事外勤的销售人员与从事生产的技术人员,其观念与行为模式更是不相同,如何取得共识,达成意见的一致,从而发挥团队效益,这又是人之事。

企业的管理,“事”是工作的重心;企业的经营,“智与能”是工作之本,而不管是经营或管理,其根本脱离不了“人”。是人的智与能在推动着事,懂得善用人之智与能,尤其是善用众人之智与能,企业之事才能进行顺遂。

“知、识、用”这三宝,所代表的正是人的智与能。

“知”要达到一定深度或尺度,深入了解事实、因果或来龙去脉;“识”要打开眼界,看出端倪,掌握捷径之路;“用”要用出效果与效率,更用得其值。

发展核心主力

“知机、识机、用机”,这是本书自始至终、一贯研究的主题。·

从“知机”我们深入了解“机会”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机会、为什么是机会、何以有此机会以及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代表此机会或影响此机会。

从“识机”,我们见识到时、势对机会的影响,考察出因时、势之不同而使影响不同,机会亦随之不同,又考察出因役物的智与能不同,供给随后不同,连带的使机会不同。又因有众多的不同,人们才可以避重就轻,找出便捷之路,抓住“利基”市场,掌握适当定位。

知机、识机,其终极目的在于“用机”,在于经营商机,在于鸿图大展。

谈“用机”自然也知道该付出代价,知道需用到“治事”的智与能。不知智、不识智自然无能用智,也自然无力以用机。

“智”所指的是智慧,这其中包含着人之天资如聪明、反应等以及后天知识、见识、经验及领悟。智与人是同体而不可分割的,故用智不得不同时接受那个人。

在此处,我们且借“企划”来解释“用智”的本事。

“企划”乃是就所知所识去设计其用。为达“知”的深远,企划工作先要广搜资讯、深探知识。其次要研判与分析所获资料,以“识”出其中的机会和用途。当了解来龙去脉、看出端倪之后,企划者就会产生创意,制定策略来“用机”。

制定策略的本质在于运用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掌握商机、创造盈利。企划者在构思该计划时,会想到企业的可资运用的资产与资源,想到企业自身的人才、能力、产品、技术、设备、资金和地位等等各项,这时候,他会注意到企业的可用资产与资源,也会注意到自力的不足。

“知智、识智、用智”与“知能、识能、用能”,非从事企划者,难以体会“智与能”的重要,非致力于“用智与用能”者,难以尊重和善用“有智、有能”之人。

很多人,只有面临企业发生危机、经营遭遇困境时,才着手企划或才求教有智、有能的人,忽略“智与能”需要长期观察和培养,非一蹴可就,企业若不养才,怎能得其能。

我们且就企业的能力,作一分析。

企业的能力可以概分为个体与团体两类。前者是属于私人所有的,存放在“人才”身上,没有聘雇行为,其能力无权用。后者是属于企业整体所有,除非购并整个企业,否则难以带走。

企业的能力又可分为经营力与竞争力两类。经营力包括领导力、企划力、创造力与销售力等四种能力。

研发的能力跟着人才,是私人的,研发的成果是企业整体所有的,它变成企业的资产,也是企业的竞争力与技术力。

代表竞争力的行销力,我们尚可加入仓储、运输、包装、安装、付款条件和售后服务等,甚至化学品的储槽、贮桶等等。技术力中的“货源”可以指廉价原料、独占的资源,或是指独家代理商品、特殊配方和风味等等。

企业的组织力特别强调共识、共同目标、向心力、凝聚力等“人和”的一面,以及上游下游的掌控能力或互动关系,或同行之间的能力协调。台湾的手提包等轻工业,若无王永庆早期以薄利多销方式,廉价地销售PVC塑胶皮、布,以支持下游工业,说不定就消失于台湾,而台湾相继崛起的轻工业,又如何会崛起?企业组织力的影响由此可见。

经营力的所有人,涵盖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但除非是独资企业的负责人,即使是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经营力,也随时可以因非约聘而转为他人所用。

竞争力是属于企业所有,直接反映企业的实力,但竞争力的发挥与运用,仍赖经营力,故人才乃是企业能力之本。我们发现,“知能、识能、用能”和“知智、识智、用智”,其根本在“知人、识人、用人”。

信息社会时代的最大特色,就是人类智慧受视与听的启发,大多数人都开窍了,都学聪明了,因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扩及各个行业,扩及全世界,使得某些行业消失、某些行业兴起,某些国家衰退、某些国家新兴,某些人发达、某些人失业。

人们之所以会失业,这固然是工作市场无所需,但主要的是人们忽略自己的潜能,忽略培养自己的第二专长。

没有人真能做到“十项全能”,最多只能强于几项。

同样道理,企业的能力也无法面面俱到,故只有招募人才与组织人才,并培养企业的特色与专长,集中能力致力于某几项竞争力。

最近几年,欧美企业都在流行“企业重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做法,就是集中力量于企业的“核心专长”,以便企业延续事业生命于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