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商机:利己又利人的财富阶梯
26365300000017

第17章 耕耘利基(3)

我们已知人之见识有限,且常思得一面,而不识或忽略另一面,故必得与人交流或交谈,才能看到或见识到另一面。我们都听说过“脑力激荡”,甚至应用过这种思考的技巧。它是出一个题目,让全体参加的人自由联想,不批评对错,看大家想到什么。经常,人们会发现,’有些稀奇古怪的构想会出现,或自己想都想不到的解答豁然出现。事实上,很多创意、新产品或新生意的构想,就在这种状况下出现。

其实,人的智慧是越用越精明,越用越渊博。只要启动思想,我们就会产生联想。这种联想,有时候变成幻想或白日梦,有时候思得深、想得广,再与所知所识者作一比较,我们会顿悟,进而触类旁通,产生心得。

官僚文化使人怕犯错,怕开口表达意见,甚至怕自己的创意被别人窃取。故很难让人与之相交换见识与心得,更谈不上共用大脑以产生综合效益。官僚体制若不去除,我们难以谈善用人之才与能。

人的能力也是静态的,它若被用则人们就看不出其效能、:功效、价值。人的能力也必须不断地被使用,因越用越强、越用越能。这个“能”,包括“熟能生巧”的技能,以及“温故知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的智能。由此,图5—4“企业的能力”,我们又可以把它区分为智能与技能(经营力与竞争力)。

“思”的内容,须要有所比较,才能因优劣、成败、利害等而作取舍,取其优、胜、利等以为用;又要有其目的或目标,才能有其方向,达到解决疑难、想出方法、产:生创意等有益的结果。一个高效体制的企业,依赖群体的目标一致,才能群策群力,共谋共事。

用智不可只做空想,要在想了之后发现可用之道就采取行动,使“知行合一”。思想由智,行动由能。谈善用人才,除了要去除官僚体制的障碍,让人才有一个可资发挥才智的环境之外,也须要培养知行合一、智能同步的工作气氛,则因产生共识,可以精益求精。

3.商机经营综论

研究至此,我们似乎该做一结论。综合前文,我们所探讨的是如何“知机、识机与用机”。本书的第二章,我们以来诠释机会,来说明时势与智能对商机的影响,也因此影响,我们始能“用机”。

现在,我们且再来看看。

并以此模式,就我们每日所面对的社会与环境,有逻辑地加以思考,如何找寻与肯定机会,如何经营商机。

嚼知需知机、把握“利基”“知机、识机、用机”,经营商机的第一步,就在“知机”,而“知机”有三部曲,“知需”、“知给”而后“知机”。我们且回顾前文,逐项归纳。

(1)认识需求

谈需求,我们先要知道,是什么内容,对象是何人,才能进一步了解顾客群的购买力与需求量,进而分析他们的属性,归类与区隔市场,找出可资发展的“利基”市场,探讨它的潜力与未来。

(2)了解商品

有所需,乃有机会。供给落实于商品,商品因其特色,引发需求,也因其使用后受益,能满足需求,卖出商品的价值。做生意的重心先由供给。因为需求大多是隐藏的与被动的,在探知需求之后,若找不到商品以供给,或不了解自有商品具何特色或利益,则生意仍做不成。

(3)看清利基

机会之所在就是市场,市场有其大小不同。并不是知道需求、看到机会、也能够取得商品,就能够享受机会。有时候,受限于获利额与资本调度能力,机会反而变成陷阱,此所以要了解机会的代价。很多投资,都先作可行性分析,估算投资回收率,其道理在此。

顺应时势、借力使用

需求,是一个变动的因素。也就因为它容易变动,人们才:有新机会,事业才有成长的空间。

时与势对机会有很大的影响,谈“识机”其目的就在掌握:契机以及顺应时势。“抓蛇抓七寸”、“花钱花在刀口上”,这些俗话有其实务的经验与见识。

天、地、人;时间、空间、对象或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摆在一起,告诉我们一个方位、一个定点或一个真正的目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但对象不同,其需求就不见得相同。

你若将眼光落在的“需求”、“机会”与“供给”上,想到这些“人”对餐饮、服饰、汽车、娱乐与休闲等等的需求,你已经看到机会,认识机会,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享受机会。

时与势不分家。我们将影响商机的时势分为天然之势与人为之势,并用“政治”以代表人为之势,用“文化”以代表自然之势,再用“潮流”以代表天然与人为综合之势,如智之势与心之势。此时,你或许又想到,霖园集团当年买下华航公司旁边(台北市南京东路三段)一大片土地所造之势与影响,想到“十信”、“国票”等等之时与势。仔细地研究时与势,看看是什么因素影响需求,是谁在影响需求,以及自己是否能借力使力,顺应那个时势,把自己的商品带入,掌握那个需求。

发挥优势、设谋用计

谈“用机”,我们首要谨记,机会是一个“利人利己”的行为现象,它的“给与取”皆为互惠、不能只满足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取之人必须为需求付出代价,给之人必须因供应商品而支出成本,或贡献自己的劳动力等等。

推销商品,常试着说服顾客来购买,但若对方根本欠缺需求,则难以成机会。故谈“用机”,得先认识需求,次求掌握及供应商品,再下来就是使“机”作交会。

行销的工作,正是“用机”。行销的目的在于取得市场,但商机是一种公开的机会,会有很多人加入抢夺与竞争,这时就得衡量自力,发挥智慧,以图独占市场、专享机会,因此“用机”,我们讲求智与能。

行销学者谈智谋的书籍到处可见,已足够提供我们良策。本书谈用智,我们特别强调“企划”,特别重视“定位”,追求成果,故集中力量于“利基”。

一旦取得利基,自然要“乘胜追击”,活用“价值技艺”与“企业创新”以巩固事业。

维持企业,有赖长保“竞争优势”,这时候我们得检讨企业的经营力与竞争力,检视企业的人才与资源,使之不致流失、不致停滞、不致浪费,并使之发挥综效,以配合智能,更望精益求精,以期“永续经营”。

图5—7其实是一个“经营商机”的工具,我们可以用之分析市场,了解机会;可以用之企划经营,掌握机会;可以用来拟定策略,巩固事业。

对于初入创业之门,也对创业者提出恳切的忠告:“机会,并不等于利益,并不等于发财,它可能是危机四伏的陷阱”,若不能作周全的考虑,贸然地创业,试图“开张大吉”,则只有赌“运与命”,以此为创业的基础,那我们只能说:“老天保佑”、“阿弥陀佛”!

4.永续企业的经营

“贵公司做的是什么生意?卖的是什么产品?”

你能否用一句话,简单地介绍自己公司的生意与产品?

“我们是做化学品与塑胶原料的生意。”

“我们做的是供应化学工业原料的生意。”

发现它的不同吗?前者是产品导向,强调它所供应的产品,后者是市场导向,强调它的市场——化学工业。

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在那一念之间,把事业带往不同的方向。但是不同方向有不同方向的做法,怕的是走的是一个方向,做的是另一个方向,则当他要回头时,来路已被断绝,回头无路。

电视公司卖的是什么产品?假如我们的答案是“节目”,那么我们把它定位为一个娱乐事业,它所赖’以赚钱的是让人享受视听的节目,它的市场是观众,通过出售录影带与架设线路来收费。假如我们将“媒体”视作电视公司的产品,那么我们视它为广告事业,它所赖以营利的是出售时段为广告渠道,其市场是广告商。

以娱乐事业为定位的电视公司,假如不重视节目的内涵或娱乐性,一味地追求广告,放映广告,走的是一个方向,做的又是另一个方向,终将失去市场。

我们试着再为商机经营作一结论。

永续经营,使企业持续发展,“走对方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企业成功之道,有赖于事业的经营能力,企业成长之道,有赖于商机的经营能力,成功与成长,相辅相成,企业乃能永续经营。

企业经营之道,不在追求完美,在追求成果,且不仅追求一时的成果,还要追求中长期的成果。追求一时的成果,我们注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追求中长期的成果,我们进一步注重潜藏的机会,而不管何时,我们更不能忽略变动的机会。

就因为机会随时而变,企业也必须有随时应变的能力。这个能力,有时专注于生产、有时专注于研发、有时专注于行销、有时专注于财务或有时专注于组织或管理,这些工作的成功与否都要依赖于企业经营者的领导与企划以及他们的眼光。

“知机、识机与用机”代表企业经营者的眼光与能力,“知才、识才、用才”与“知物、识物、役物”,是企业经营者的智慧与挑战,且此挑战不断,故没有人能一劳永逸或做太平皇帝。

企业持续发展也不能单独成长于一个地域。即使如烟酒专卖局,是国营垄断事业,仍会遭受进口与走私的烟酒的冲击而抢夺生意。

企业有其上游也有其下游,形成互相依赖的关系,企业也有其同行与异行,形成竞争、互相鞭策的关系。

上下游垂直的相赖关系,把它们结合成一个唇齿相依的体系。机会,对这个体系亦有直接的影响。一个机会的得失,有时候竟关系着整个体系的存亡。此所以制鞋工业外移到中国大陆,其中上游的产业也跟着外流,因为机会已经外流。

企业“根留台湾”,把上中下游分置不同地域,就长远来看,是否能维持整个体系的竞争力?或不断地扩充上游工业,却忽略培植下游工业,则其商机的意义何在?其竞争的立足点何在?有待人们作深入的探讨。

企业的同行与异行,与它形成一个水平关系,这种关系存在着对立、竞争,有时候又互相观摩、学习,甚至也有相依相携的关系,此所以乃有同业协会的存在。

同业若太多,会使商品供过于求,造成自相残杀,大家都见不到利润。同业若太强,形成一枝独秀,会失去同行的鞭策,而不求进步,又会伤及下游,使它难以获利,则下游只有向其上游之异行,去寻找替代品,此时又形成机会之外流。

机会,由此看来,不仅及于个人、产品与企业,也及于产业、地域与国家,看机会不仅要看“利基”市场,也要看产业市场与整个体系的市场,则乃有永续经营的企业。

我们再以“企业上下游与同异行的竞争合作关系”来引发思考,商机经营与企业管理的纵深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