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我们置身于什么行业?我们的上游与下游又是什么行业?我们相互的依赖度如何?我们该如何可以互助与互惠?该如何可以双赢?有些什么人会加入掠夺我们的生存空间?他们凭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产品可以取代我们自有产品的用途?我们该如何保持永续经营与竞争优势?
处于高度智慧竞争的时代,我们只有战战兢兢,时时刻刻地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注意它们对我们的产品、企业以及工作的影响与挑战;注意它们对我们上游与下游的生存威胁,妥善地以双赢的观念与行为,结合我们的上下游成为一个坚实的体系(高效率的团队),进一步持续发展。
“互惠双赢,良性循环”,尽管物换星移,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来做胜者,就能永掌商机。
4.“永备”——不败的公司
1969年3月1日,笔者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进入了当日正式成立的永备公司台湾分公司。
美国永备公司在当年,是全世界第二大化学公司,仅次于杜邦公司。众所周知的“永备电池”,正是该公司之产品,故将公司之中文名称译为永备。不幸地,1984年印度的波帕事件,使得永备公司贱卖资产以图救,永备电池那个事业也跟着卖掉,公司的地位如江河日下。
笔者在1973年4月底离开了台湾永备公司,经过了创业、停业、就业、失业的起伏颠沛,于1990年10月1日又重回永备公司。回到公司的当时,在职的人员共有26人,这比1969年初创台湾分公司的规模多了10人,但到了今日,台湾永备公司已裁缩为9人。
永备公司的英文原名,应该直译为“联合碳化物”或称简称为“联碳公司”。永备公司拥有多项塑胶与化学品的专利,包括众所熟知的聚乙烯塑胶。永备公司原本是个多元产业的事业组合体,除了塑胶与化学品外,尚曾有:亡业钻石、晶体事业、电池事业、汽车用品事业、消费性塑胶袋事业、特殊钢事业、电焊事业、电极棒事业、工业气体事业,以及众多其他事业。
由于永备公司事业过度多元化,产业彼此之间互无关连,遂使得事业的经营采“利润中心制”,各自成为独立事业体,也各自追求高营业额。这个体制塑造了永备公司“各自为政”的企业文化,建立了以生产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能力的多个独立事业体。由于其独立,故利于购并,由于技术卓越,故利于拥有市场的同类公司,通过购并之而达到整合。
1984年永备公司在印度波帕的工厂发生毒气外泄,死亡了2000多人,使得永备公司赔偿了巨额现金,在原先经营利润有限之下,负下了巨额债务,永备公司的股价也跌至谷底。
1985年,规模远小于永备公司的GAF公司,展开了以小吃大的兼并策略,打算在吃下永备的多元事业后,再个别转售以图利。假如这项计谋得逞,永备公司将从此绝迹。当时永备公司的经营者,被迫出卖了多个获利良好的事业,包括永备电池事业,换取现金来反收购股权,才保住了永备公司。
自1988年开始,永备公司开始作企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行“EQ(EXCELLENCE THROUGH QUAIXTY)方案”,以图改善工作的品质,来提升经营成效。1990年“公司再次实行“EQAI方案”,以加速行动,并于1991年推动“企业减肥”及再生工程,全力执行两项经营方针:
(1)集中力量于所长及所强。
(2)将企业定位为“低成本及受顾客爱戴的供应商”。
根据波特《企业竞争优势》一书所指,企业需要依赖低成本或凭借差异化来维持高价值而立足于竞争。永备公司因强于生产技术,遂取之为“核心能力”,使自己产品成为全世界乙烯衍生物及聚乙烯的最大供应商,并藉不断的改进,使自己的生产成本降低,而不畏景气循环,在经济不景气下仍不亏损,达到“永备”不败的境界。
1991年至1994年,永备仍继续出售非核心事业,使自己完全转型为塑胶及化学公司。1992年,永备使获刑高、竞争力强的气体事业部独立成为了公司,分开经营及使股票上市,使永备公司原有的股东一下子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股票。
经此励精图治,企业获利节节上升。拥有股票的股东,在未分离前,其股价徘徊在14美元上下,分割后,各自一路上升,到1996年,两张股票相加,价值已超过70美元以上,是未分割前的5倍有余。永备公司于是成为美国化学公司的经营典范,公司的董事长及总裁分别荣获全美化学协会颁发的“1995最杰出企业家”及“最佳执行长”的荣誉。
台湾永备公司虽经“减肥”而使员工减至9人,但其业绩未减反增,每人每年的生产力由1993年的500万美元提升到1996年的1000万美元以上,且不计其间售出事业部的利润。台湾永备公司之所以能以残余的人力,创下丰厚的成果,在于共识危机与前瞻生机,人人都以创造业绩为共同目的,个个以提高绩效为工作使命。
永备公司由多国性企业转型为全球性及专业性企业,这其中的盛、衰、转、兴过程,可说是今日全世界经营成功企业的缩影,其“减肥”与再造,也是企业管理的典型措施与必经途径。
企业的盛衰,本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但若是多个企业或大部分企业皆面临同样问题,那已非个案问题,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政府的问题。此时,振兴经济的重点需依赖“开源”。发掘投资机会与推展工作机会是政府的经济工作。
5.化危机为商机
得与失、成与败,总是一体的两面,幸与不幸只看我们处在哪一面。假如我们有能力选对所在位置,有能力立足于所选的位置,我们将永远是胜者。
问题是“当局者迷”、“当胜者惰”,很少人能智慧超然,常能选对胜的一面,或毅力超人,常能拥有胜的能力,或:求胜不惰,常能得人得道,把握胜的智慧与能力。
想想看,假如社会的经济不再成长,那将是个怎么样的局面?见图7—2。
先说企业,若企业停滞不前,则难以雇用新员工,即有的员工也无法随物价指数及考绩而每年调薪,费用逐年增加,使得股东的红利年年下降,公司的员工失去冲劲,企业的营运不进而退,终至倒闭。
在台湾,出租房屋的收入,始终抵不过房价改为存款的利息收入。人们之所以购置房地产,乃是看到过去房地产价格,每五六年就会暴涨数倍,遂迷信购买房地产搁置几年就赚得暴利,不在乎现金冻结在房地产的利息损失,以及忽略了一旦需用,无资金或贱售房地产之痛。
但是假如社会的经济成长率等于零,房地产价格势必停滞不涨,我们得不到房屋增值之益,却每年得缴交房屋税、地价税以及其他费用。社会经济停滞,意味着产业成长停滞,上市的股票失去价值,拥有股票不见得会获利。
打开报纸,我们见到对社会经济成长不利的报道,知道很多企业在裁员,或因无力竞争而关厂外移。很多员工被:迫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工作环境,且又找不到新工作以接纳自己即有的工作能力,这样就造成失业率一再上升。
这种裁员与失业的现实,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深究其原因,乃因时代在变。我们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
这个时代,使得我们过去所拥有的工作不再存在,我们所专长的工作能力不再吃香,因为“需求转变了”、“机会也转变了”!
时代在变,带领我们进入资讯工业社会,过去上级主管依赖业务人员走访客户取得订单,再依赖助理人员填写订货单,转知存货控制人员,复转知生产人员,再完成出货与交货的任务。现在,资讯工业社会,上级主管通过操作电脑,直接与客户及生产单位连线,客户直接键入订单,主管下达交货指令,就使得生意成交。各类人事需求在此状况突然地消失无踪。很多工作被电脑及其相关产品所取代,就如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人力被机器取代,很多蓝领工人因而失业,这一波资讯工业革命,使得白领的工作人员因资讯设备广泛应用而失业。
需求转变了,机会也转变了。资讯工业时代,是一个知识与智慧挂帅的时代,或称“智识挂帅时代”,人们若不懂得操作电脑,不懂得运用电脑,就会变得无知无识,变得跟不上时代,不但无法领导别人,不能担任主管的工作,甚至连起码的智识工作也不能胜任。
然而这并不意谓着会操作电脑就一定会有工作,而是操作电脑已成为白领阶层甚至蓝领工人的必备能力。
当然电脑等设备会逐渐改良成大众皆宜的工具,但是在此过渡时期,不会操作电脑者会先失业,而电脑因帮助企业重整或改善流程,又使得很多人失业。
那么哪些人会失业?哪些人不会失业?要怎么做才不会失业?万一失业了该怎么办?
假如我们将企业的组织分为直线组织与智囊,那么直线组织指的是直接提供生产力,负责达成营运目标的一群人,这包括生产与销售的有关人员。我们若再以“文、武”来分类,则直线组织属武职,智囊属文职。
每一个朝代,在开疆辟土的时候,武臣与君王平起平坐,受到至上的礼遇,一旦帝业有成,则是文臣出头,武臣或遭罢黜或遭杀戮。企业不同于朝代,常处于作战(竞争)状态,故武臣总是被看重,但是生产若不具竞争能力,失业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蓝领工人,他们或是被机器(自动化)取代,或是被外劳或外域(生产外移)所取代。
当经济成长率等于零时,市场不会成长,企业的交易对象都是老面孔,没必要业务人员来作销售工作,尤其是大宗或日常用品,此时,业务人员首先面临失业。
而此波“企业减肥”等风潮,因资讯的发达,直线主管为巩固权位,必不再依赖副主管、层级主管、秘书和助理等,因此,这些人会失业。
当事业有成,企业获利成长与稳定时,“管理”变成企业的重头戏,此时智囊人员包括人事、财务、会计、出纳、采购、工程、法律、公关、运输、仓储和企划等等,不管是什么职称,皆是重要角色,甚至主管的司机、总机话务员等,若参与事业或人事机密,也可春风得意。不幸地,这一波企业重整,多数的智囊人员会失业。
那么谁不会失业?
只要公司不关门,老板就不会失业,故“弃车保帅”!聪明的老板不会让自己失业。其次,会帮助老板,不让他失业的人不会失业,这些人就是“智慧的、被依赖的、有附加价值的、能创造利润的、能降低成本的、有特殊技能的”等具有“价值”之一些人。
从以上的分析,不管是朝代兴亡或企业起落,其对于谋生就业的人而言,都只是“供与需的变化”,掌握新需、提供新能是使自己不致失业的惟一途径。
同此道理,掌握新需,提供新能、新产品是企业永续经营的不二法门。危机,逼迫人们寻觅新机,重视商机的经营,时时为企业开源,则人们永远不怕失去工作,失去事业。
ONE POINT MEMO
胜者之所以能成为胜者,在于“肯定自我”从而掌握重点。
如何“恒守双赢”的局面,“智”、“勤”是常保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你会自问本身从事的行业代表了何种意义?带给你们的影响如何?及其价值?